劉 娟
(中共信陽市委黨校,河南 信陽 464000)
光山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是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9年5月9日,光山縣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近年來,光山縣持續探索富有光山特色的富民強縣新路子,大力發展油茶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往深里走、往實處落,經過10余年的實踐,光山油茶、羽絨服裝、電子商務三大特色產業蓬勃發展。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赴河南考察時,專程來到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實地察看當地油茶產業脫貧工作成效,并以“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充分肯定了光山以油茶產業打贏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
2008年,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食用油市場,國家出臺了各項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光山縣委、縣政府決定抓住油料產業迅猛發展的歷史機遇,選擇油茶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大力推進油茶產業規模發展。
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略助力下,光山縣抓住產業扶貧有利政策,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截至2020年年底光山全縣已種植油茶面積25.5萬畝(1畝≈667 m2,下同),其中老油茶林5萬畝,新發展17.7萬畝,并新建茶油加工廠1個,油茶種苗繁育基地300畝,油茶企業、合作社達50余家。油茶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初顯,不僅拉動了二、三產業發展,還帶動了全縣8 000多人脫貧致富。2020年11月,全國油茶產業發展大會在光山舉辦,與會專家實地感受油茶情懷,充分肯定了光山將油茶產業作為助推鄉村振興、農戶增收致富亮麗名片的做法。
光山縣委、縣政府通過政策引領,狠抓落實,出臺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制定油茶產業行動發展實施方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帶動、全民參與”的發展思路,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加快推進油茶產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效果。
2009年以來,光山縣始終把油茶產業作為一項新興戰略產業,擺在突出位置,緊抓狠抓產業發展,相繼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的決定》《光山縣全民油茶計劃實施方案》。同時,組織政府各部門、銀行將資金發展向油茶產業傾斜,并加大對重點油茶基地、企業的支持力度。2016年、2017年、2018年光山縣分別利用整合涉農資金800萬元、880萬元和400萬元,發展的油茶每畝補助1 000元,帶動貧困戶208戶,戶均增收5 000元。
在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考察肯定光山油茶產業“路子找對了,就要大膽去做”后,光山縣政府響應號召,制定了《關于支持油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兑庖姟分赋鰪?019年至2025年,對集中連片新種植油茶100畝以上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新種植油茶10畝以上的農戶實施6年補助。2020年光山縣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共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 400萬元用于油茶產業發展。光山縣政府還積極爭取金融項目,其中光山縣油茶優質示范林項目建設獲得國家開發銀行全力支持,項目每畝貸款4 300元,總計34 000萬元。為了抓住油茶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光山縣政府明確提出油茶基地發展一處,水、電、路等綜合配套一處,辦成精品一片的目標,并適時提出了打造全國油茶北緣強縣和全省油茶良種繁育基地縣的目標。這些政策的出臺,有力地推動了光山縣油茶產業的發展。
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取決于科技水平的增強,油茶產業的競爭力最終也依賴于科技管理。光山縣在油茶產業發展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收益的原則,與科研院所深化合作,用科技帶動產業發展。
1)堅持高標準建設基地。在油茶種植地,農戶按照林科院要求,按照“水平線,繞山轉,上到頂,下到邊,外高內低成梯田”的原則,采用機械整地。首先將整個地塊深翻一遍,再平整為梯地,實現保水、保土、保肥,促進油茶生長的目的。在育苗選苗上,新造林必須使用兩年生優質壯苗,由培訓過的有經驗的農戶組織栽種。在幼苗管理上,農技人員定期指導除草、澆水、施肥,因地制宜開展間作等方式擴大經濟收益。利用模式化高產栽培技術栽種的槐店鄉馮大山油茶基地獲評“國家級油茶示范基地”,經濟效益顯著。2)加強與油茶科研院校的合作。2009年以來,“縣政府先后與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和湖南林科院簽訂了油茶科技合作協議,還與國家林業局經濟林中心、亞林中心、河南林科院等科研單位建立協作關系”[1]。光山縣政府在油茶產業發展之初就聘請了全國油茶知名專家姚小華、陳永忠作為縣油茶產業技術顧問,并邀請農技專家定期到油茶基地查看指導油茶引苗育苗、嫁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工作。3)加強技術服務。結合林農需求,每年舉辦各類油茶技術培訓班,邀請姚小華、孫勇等油茶專家現場為油茶種植企業、大戶和林農講解油茶栽培、修剪等專業知識。4)組織市、縣兩級林業部門積極開展油茶技術指導工作,推廣廣西、湖南、江西等地高產林育苗、低產林改造等技術,確保油茶產業高效發展。
光山縣在發展油茶產業過程中,始終把種源控制放在產業發展的首位,嚴格按照國家林業局提出的“四定三清楚”(定點育苗、定點采穗、定單生產、定向供應、品種清楚、種源清楚、銷售去向清楚)[2]的要求,強化種源控制,實現了良種育苗率和良種造林率達100%。
1)嚴把品種關。2015年河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查認定長林系列3、4、18等8個油茶優良無性品種為優良品種,適宜在河南(光山縣)油茶適生區推廣應用。2)嚴把自育關。油茶產業要從農戶經營到規模發展,必須實現從引苗向自育轉變,從荒山種植向常耕地種植轉變,從零星種植向連片種植轉變,從只種不管向科學管護轉變,這其中引苗自育是關鍵。3)把好管理關。在種植地,技術員引導農戶劃出整地,全部采用機械整地,在造林苗種上一律使用2年生優質壯苗,并由所在村培養專業隊栽植,引導油茶企業發展林下經濟種植超3萬畝。在油茶基地管理上油茶公司優先選用園區周邊的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管理,通過技術公司現場授課、技術交流,提高農戶專業化水平,引導他們及時撫育、澆水、施肥,并因地間作,根據地區實際采用套種西瓜、中藥材等方式,以短養長,增加收益。
茶油作為高檔食用油,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同時茶樹適應能力強,壽命長,不占用耕地,還可以保護水土、涵養水源。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生態效益好。近10年,光山油茶樹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目前油茶種植面積達25.5萬畝,同時帶動其他林業作物發展,全縣林木覆蓋率提高到45.85%。2019年,光山縣空氣質量綜合改善率全省第一,全年優良天氣302天,是全省最大幅度實現“兩降一升”的縣(市區),“光山藍”享譽中原,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縣”“省級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2)經濟效益好。油茶是經濟效益很高的種植類作物,油茶樹在成活穩產后可實現80年持續產出效益,是“一年栽植,百年受益”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惠民產業,對農戶的輻射帶動增收效應明顯。以司馬光油茶園為例,其油茶種植面積2.7萬畝,覆蓋周邊6個鄉村,帶動609戶1 831名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2 000元,周邊2 000余名群眾就近就業。
3)社會效益好。光山地形以丘陵地貌為主,油茶也主要分布在丘陵荒地,大力發展油茶種植讓昔日的荒山土坡披上綠衣,不僅顯著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還推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油茶產業的名片讓眾多游客來到光山旅游,當地農戶適時辦起了農家樂、游樂園、采摘園等項目,在給游客帶去身心愉悅的同時腰包也更鼓了。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司馬光茶園視察時,對光山縣林業生態脫貧的成就給予了肯定,他表示:“油茶是個好東西,既可以帶動農民增收,又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是綠色發展。”[3]光山縣從2008年開始發展油茶產業,先后通過多項政策文件大力支持油茶產業發展,在較短時間成功實現了油茶種植業的規?;a業化,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效益,積累了優秀的產業發展經驗。
農業產業化、集約化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也是農業面對市場競爭的根本出路和基本方向。光山縣在油茶產業發展上,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帶動、全民參與”的發展思路,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吸引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投身油茶產業。
2019年,在油茶產業有了初步發展后,光山縣政府推動村民流轉土地,促進油茶產業規?;?、集約化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光山縣政府還強化科技支撐,在新造油茶林推廣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豐產栽培、低產林改造等技術,建立生態循環鏈,拓展價值鏈。通過10多年的探索,逐步輻射帶動全縣油茶從傳統的一家一戶、粗放經營模式轉向規?;?、標準化發展。
光山縣在發展油茶產業之初,就將推進油茶產業發展與開展扶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著力將油茶產業作為實施精準扶貧的特色產業,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政府在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產業基地模式的基礎上,加強油茶產業各方利益主體聯動機制,加強對農戶特別是立檔貧困戶的支持力度,走出了一條油茶產業特色扶貧之路。
2020年春,光山縣政府根據油茶產業發展的良好形勢,結合各地貧困戶發展油茶的意愿,免費為全縣愿意種植油茶的群眾提供油茶苗50萬株,深入實施“房前屋后一畝茶”工程。目前,油茶產業已成為光山縣精準脫貧的一項特色支柱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其中以“基地建設為標志的油茶產業發展迅猛,聯戶承包、大戶引領、租賃合作,以及‘企業+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4],催生出6個萬畝、50個千畝連片油茶基地,帶動近30萬農民增收致富。如作為光山第一家油茶龍頭企業的聯興油茶產業開發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來,流轉荒山荒地發展油茶種植達3萬余畝,涉及槐店、殷棚等8個鄉鎮16個行政村,常年帶動3 150余人就近就地就業,精準幫扶390戶貧困戶,每年基地發放務工工資400余萬元。光山縣德睿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從2019年開始投入油茶產業發展,目前發展油茶種植4 500畝,直接帶動周邊15個村民組,109戶人家,31戶貧困戶,近200人就業。目前,累計用工1萬余人次,用工費用超過80萬元。德睿公司流轉的409戶農民土地中,有貧困戶128戶,公司流轉土地已支付50年規劃的第一個10年租金,超過600萬元,大大增加了本地農民的收入,油茶已成為全縣人民的“搖錢樹”“幸福果”“健康油”。
油茶產業作為傳統種植業,其產品收益和附屬經濟效益存在“天花板”,只有在發展壯大油茶產業的基礎上,“不斷擴寬油茶全產業鏈,促進油茶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才能使油茶產業永葆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力”[5]。
光山縣政府還積極推動油茶產業“走出去”,把油茶產業作為融入“一帶一路”的主攻方向,“積極參與全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舉辦的展銷會、博覽會,努力打響光山油茶產業名片”[6]。借助“互聯網+”,積極發揮光山電商基礎好、從業人員多的優勢,開展電商扶貧,拓展油茶線上銷售渠道,全力打造“聯興”等特色油茶品牌,支持“司馬光”牌茶油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光山縣還學習湖南等地油茶產業優秀經驗,在油茶園配套種植中草藥、西瓜等作物,以短養長,增加收益。
在黨的領導和脫貧政策的幫扶下,光山縣積極就地取材,以油茶為突破口,摸索出了一條特色發展道路,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為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互促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油茶脫貧項目帶動了近400戶貧困戶增收,安置了2 000多名周邊群眾就業,是生態脫貧的典型成功經驗。我國還有很多像光山縣這樣的具有地方特色產業的貧困地區。筆者旨在為振興發展革命老區、探索解決相對貧困、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光山智慧和光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