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善偉(杭州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1399)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患者對于醫院服務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在乎醫療技術水平,還在乎就醫過程的體驗,包括環境視覺效果、服務流程和服務效率。當前新建醫院日益重視醫療工藝流程規劃設計,但易忽視輔助服務和功能流程的空間規劃。一幢醫療建筑的設計效果圖可能非常美觀大氣,醫療流程也合理順暢,而在營運一段時間之后,建筑內外環境硬件協調性大幅降低。這往往是非醫療流程的空間需求配置與建筑規劃之間存在著銜接的盲區,后補后添的空間布局極有可能導致建筑物理環境品質的下降和服務環境的變異。
某新建綜合性醫院總建筑面積近 16 萬 m2,規劃設置1200 個床位。主樓單體建筑面積近 14 萬 m2,設有門診、醫技、住院和地下停車庫等功能,獨立的傳染門診樓設有腸道門診、發熱門診和污水站,后勤樓設有職工食堂、營養食堂、物資倉庫等部門,較偏的科研樓為教學、科研及行政辦公區。為了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主樓地面及以上房間幾乎都用于臨床服務部門,擬配后勤服務用房和公共設備用房基本放置于主樓地下室,而許多輔助功能并沒有進行深入而全面規劃,在醫院籌建后期和運行初期,設計方采用了更改空間或增加臨時房的方式來緩解剛性需求。
(1)勤務中心設置。承擔病人入院和檢查轉運的勤務中心是醫院必不可少的后勤服務部門,尤其是搶救急診患者到手術室或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運送工作。設于地下室的勤務中心距離急診科路線較長,在電梯繁忙時段所耗時間更多,為了提高轉運效率以降低患者安全風險,勤務中心重新在急診科周圍選址,根據醫院住院量和急診量推斷平車、輪椅以及工作人數,最后在住院部大廳分割一角以滿足臨床部門對于提高運轉效率的訴求。
(2)地巾消毒中心(床單位消毒)設置。為了提升醫院防感染的能力和水平,根據 WS/T 512—2016《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要求,醫院需增設地巾和床單位消毒空間。消毒空間重新規劃并設置于地下室汽車坡道口,消毒流程采用蒸汽消毒的方式,借助地下室原有的集水井解決排水問題。
(3)洗衣房轉運庫設置。盡管醫院織物洗滌業務已外包,然而醫院內部織物的收集、打包、暫存以及干凈織物的修補、熨燙、換季儲存,甚至新冠疫情期間臟被服的消毒等均需場地,后選址地下室靠近主通道一側(面積為 150 m2)進行砌筑并進行內部空間劃分,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要求,增加設置排煙設施,同時增加機械排風系統解決房間內的異味、水汽或潮氣等問題。因洗滌前后的織物采用廂式貨車運輸,織物需要二次轉運才能完成“最后一公里”銜接。
(4)垃圾房設置。生活垃圾房和醫療垃圾房原規劃于地下室以提升醫院外環境,實際上,地下室梁下凈高只有2.3 m,加上排煙風管和橋架干擾,有些地方凈高<2.1 m,醫療垃圾箱式貨車和生活垃圾直運車根本無法通行,又受建筑控規的限制,后選擇醫院門診樓外面建造 200 m2的彩鋼板臨時用房,以解決兩類垃圾的暫存問題。
后勤服務是醫療機構運行的輔助保障系統,包括衛生保潔、綠化、洗滌、垃圾暫存、停車、陪護、便利店等配套服務,具有醫院對外窗口的作用,體現了醫院人性化、便利性、舒適性的服務品質。
(1)醫療空氣設備機房設置。醫療空氣機房設置于地下室 – 1 F 偏遠區域,新風管繞道就近從地下室 – 1 F 車道口處引入,理論上可以實現機房換氣補風及冷卻的效果,但醫療空氣作為醫院的生命支持系統,其質量指標要求嚴格,即便地下室排風系統安裝有 CO 傳感器也可能因各種誤差而無法保證空氣的質量。因此,將新風口強行延伸至室外安全區域是一個避免 CO 濃度超標的穩妥選項。
(2)手術部風冷熱泵機組設置。醫技樓 4 F 屋頂設置了 2 組風冷熱泵空調機組作為手術部冷熱源,機組處于全年無休 24 h 持續運行狀態,機組周圍運行噪聲≥72 dB(A)。夜深人靜,擾民嚴重,一河之隔(約 50 m 間距)的居民投訴不斷。后多次對空調機組周圍實施隔聲降噪處理,居民區勉強達到 I 類聲環境指標要求,四周隔音板對建筑外觀及空調機組散熱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3)供氧應急空間配置。根據綜合性醫院等級評審標準的要求,醫院特殊區域供水、供電、供氣等動力保障必須具備應急安全功能,供氧系統必須設置應急氣源作為余冗設計一部分[1],氧氣供應由液氧站集中供應,所對接應急氣源為大量的瓶裝氧氣。根據《特種設備安全法》要求,氧氣鋼瓶作為壓力容器不能集中放置于地下室。因此,在液氧站旁邊建造彩鋼板房,同時考慮到手術室和 ICU 距供氧中心有段距離且管路易出現安全問題,應在醫技樓屋頂增加氧氣瓶小倉庫以提高應急投遞速度。
(4)凈水中心設置。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檢驗科、消毒中心、口腔科、內鏡中心、血透中心、手術部等部門強化了營運過程中沖洗、清洗、檢驗等用水質量需求,院方決定在地下室增設集中式凈水中心以最大限度滿足醫療部門需求,地下室地面開淺槽作為排污或爆管溢流時使用,由于集水井無法重新修改,只能借助旁邊鍋爐房內現有集水井解決排水問題,但排水溢流防護監管和濃水利用不足是一個永久存在的問題。
醫院公用系統和專項設備系統包括物流系統、暖通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電氣設備、消防系統、安防系統、醫用氣體、通信設備、信息系統、燃氣設備等,是醫院運行中基本動力保障設施。輔助空間不僅符合現有技術規范要求,其運行空間環境和管理要求也處于不斷完善和提高過程中。
(1)病房空間布局。為了緩解與日俱增的患者住院壓力,重新將部分病房床位從 2 人間擴展為 3 人間,床與床、床與墻間距滿足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對床周邊的最低尺寸要求且滿足患者搶救操作的要求。為了減少病房家具并優化環境,病房椅子和陪客折疊床合二為一改為專用折疊椅(椅子寬度和深度尺寸有所增加)。然而,極為有限的物理間距導致病房相關人員走動困難且病房舒適性大為降低,當然如增加病房空間,則必然減少衛生間空間,又將導致其舒適度的下降[2]。
(2)醫技樓危化品倉庫設置。醫院需要使用危化品試劑和有毒試劑實現病理檢驗、消毒、試驗、固定標本等目標,因地下室不滿足危化品倉庫集中設置的條件,最后決定在病例科、檢驗科、藥劑科等部門內部設置暫存庫,通過限量的手段,降低倉儲危化品危險性。各暫存庫改造滿足危化品庫對于房門、電氣、防爆風機、結構、視頻、滅火及安全措施等硬件要求。
(3)門診樓針灸科通風。中醫針灸科設置于門診樓,主要業務是針灸和熏蒸治療,針灸治療房間未設計排風系統,然而艾條熏蒸治療期間煙霧極大,對患者和醫護人員造成困擾。經現場分析,改造排風系統,每張針灸床頂中間重新設置排風口,床頂四周設置有機板“擋煙垂臂”,各排風管匯總后進入地下室排煙豎井。
(4)住院樓公共電梯設置。住院樓大廳設置醫梯 6臺、手術梯和客梯各 1 臺,住院樓探視實行全天候開放。因部分患者家屬對病區位置不熟悉、住院患者乘輪椅或平車去醫技部門檢查以及電梯故障維修等,高峰時段人流擁擠遠超預期,導致電梯運行效率低下和電梯故障頻發,然而增加電梯已無空間,最后通過單雙層控制和語音提醒等管理措施優化,只能將高峰時段待乘時間從平均 5.0 min 壓縮至 3.5 min 左右。
醫療區域除了必不可少的檢查、配藥、治療、康復用房外,為了推進醫療工作開展,需要合理配套輔助空間和硬件設施,進而提升病患就診體驗感。
隨著醫療單位功能和服務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輔助空間需求也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中,規劃設計需要考慮行業發展方向和趨勢,體現醫院人文理念,關心患者和職工感受,比如利用輔助空間設置書店、咖啡吧、電影院、書畫展覽、商場、美食街等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服務。在“互聯網+”的醫療模式下,應擴展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和資源共享理念,多實施網上預約掛號、床邊結算、診邊結算等模式,同時適當減少掛號與收費點面積。故而,應合理把握輔助空間的使用趨勢、人員流向、物資統籌及服務延伸等內容。
盡管建筑設計常常是一件遺憾的作品,但建筑功能設置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基本的規劃考量,功能的規劃應先主后次[3],尤其對于功能復雜的醫療建筑的輔助用房,設計者應該具有全方位分配輔助空間的理念和大局觀,同時,設計者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多角度思考問題,提高跨專業能力并善于利用建筑信息發展的成果,實施專項非醫療流程設計和三維視圖瀏覽,對輔助空間位置、服務流線、設備共享空間、需求面積進行精細校核,實現智能論證和優化抉擇。
醫療建筑的使用主體是職工和患者,醫療建筑服務層次與醫療單位需求定位是密不可分的,院方應多學習多借鑒,積極參與設計方案論證,多提合理化要求[4],同時院方不能因輔助用房沒有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而擠占輔助用房的空間。另外,也要明確醫院醫療服務的特點和需求,增加個性化的輔助空間,譬如老年病醫院應增加休閑活動和康復等輔助用房,綜合醫院增加“平疫”結合病房[5]。
輔助空間是醫院正常運行中必不可少的硬性條件,輔助空間合理布局是醫療建筑精細化的體現。隨著醫院運行安全要求的提高,各類非醫療服務流程所需要遵守的消防規范、環保標準、院感防控及各類設備設施安全技術規范等要求日益完善,前期規劃不合理后期更改和調整的難度將變得異常困難,尤其對于巨型單體建筑。因此,醫療建筑必須加強非醫療服務流程的規劃設計,提高輔助空間布局的全面性,統籌考慮醫院服務類別、功能需求、設備設施配置及空間整合,為醫療救治提供更加合理、可靠的建筑空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