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城固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陜西 漢中 723200)
濕地是三大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濕地具有非常強大的生態功能,不僅能夠有效保持水源、凈化水質,還能調節氣候、蓄洪防旱,有效維持生物多樣性,對我國生態安全以及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了解和掌握濕地具有的功能及濕地資源下降帶來的影響,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對生態環境改善,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在地球上濕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態資源,它和森林、農田并稱為世界三大生態系統。雖然近年來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加強,越來越認識到水源森林保護的重要性,然而在濕地資源方面了解卻比較有限,特別是對其環境意義了解甚少。我們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說明濕地的重要功能:倘若將地球上的水體稱之為血液,森林稱之為地球之肺,那么濕地便是地球之腎。在各地廣泛分布的濕地系統,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天然水庫,它能有效地進行氣候調節、改善環境、調節空氣溫濕度,還能蓄洪防洪,減少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等。濕地系統,能夠把洪水有效地存儲在土壤當中,或在湖泊,沼澤當中吸納洪水,并通過特定形式在適宜的時候進行釋放,實現水量調蓄,削減洪峰,避免洪水泛濫等問題,對于區域生態環境維持,保護人們生產生活,推動工農業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還能控制和減少洪水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巨大踩踩水施于人員傷亡。環境當中很多污染物質還可通過濕地系統得以有效降解,使水體進一步凈化,控制和減少環境污染,還能對自然界當中的各種污染物有效降解與吸收,儲運有毒物質,使這些有毒有害物質不斷轉化,其功能就如同人體腎臟,因此形象的將濕地稱之為地球之腎。
此外,濕地還是重要的資源基地,濕地系統當中有著最為豐富多樣的生物種類,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魚蝦貝類,還為人們提供蘆葦、木材、水果、藥材等各種資源。濕地還有著很重要的科研作用,是天然的生物儲存庫,特別是水源存儲功能非常突出,能夠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補給。因此說,在人們生產生活當中,濕地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寶庫。
近些年來我國的松花江與長江流域陸續出現特大洪災,歷史罕見,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嚴重。而且,沙塵暴天氣頻繁出現,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業帶來巨大影響。還有一些地區出現持續性的干旱天氣,導致作物大量枯死,顆粒無收,旱情加劇,人畜飲水困難,這些自然災害的肆虐。通過認真的反思,不能發現洪災、沙塵暴、干旱天氣頻繁上演,雖然屬于一種氣象因素。但是過度的開發森林資源,導致森林資源出現巨大破壞,土地濫墾、過度放牧,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重視濕地的作用與功能,江河澤塘濕地被大量的占用與圍墾,引發生態環境失衡是最為主要的原因。如長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區分布的濕地,都相互連通長江,汛期來臨時,通過長江江洪水向各個濕地進行分入,而進入枯水季節,濕地當中存蓄的大量水源又會向長江不斷的注入,在洪水調蓄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長江水位保持在較為平衡的狀態。然而伴隨長江沿岸區域,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城市化建設進程的日漸加快。以垸田為主的圍墾越來越大,很多灘地、沼澤以及淺水湖泊被轉變成水稻田,濕地面積不斷下降。很多濕地被擠占或者為圍墾,致使季節性淹沒區全部喪失,也使濕地資源洪水調蓄能力出現明顯下降,以至于近些年來當地洪水災害肆虐,很多良田被淹毀,不但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巨大,還引發嚴重的人員傷亡。
濕地資源生態效益非常突出,同時還有著很強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于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也是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而濕地資源在沒有遭受破壞之前,便可以充分發揮其功能,人們也會感受到環境的和諧優美,風調雨順。相反,如果大量濕地資源被破壞,便會進一步加劇環境惡化趨勢,導致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近年來發生的洪水、沙塵暴、旱災等各種自然災害,也警醒著我們,如果只看重眼前利益,短期和局部利益,對濕地資源進行圍墾或者擠占,破壞濕地資源,那么將會給人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埋下禍根,濕地資源遭受破壞之后,其各種功能和效益將無法發揮,打破人類生產生活原有的環境平衡,繼而出現各種自然災害。
面對當前日益惡化的濕地問題,我們應當進行認真反思,將退田還湖有效措施充分落到實處,并結合當地濕地資源實際,科學合理的構建開發利用政策,并加強濕地資源保護,來更好地維護生態平衡,為人類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為了更好的保護濕地資源,必須要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認真落到實處。在保護濕地生態環境過程當中,還應當充分結合大江大河治理、城市發展規劃以及農田水利建設等各個方面,綜合性的分析和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在對自然規律認真遵循的前提下,將部門割據給打破,提高統籌規劃水平。
中和治理過程當中,要凸顯生態效益這個核心,并有效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實現這些效益的有效統一,打破過去條塊分割的不良局面,構建以流域管理為主體的協調統一機制,宏觀調控和監督水利工程建設以及生態環境建設。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于保護自然環境問題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而且國家《森林法》、《水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各項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也結合自身實際,構建了地方性的法規與政策。為了促使濕地保護國際間的有效合作,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對國家和地方《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進行編制,確保更加科學規范的進行濕地保護,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水平。
對于保護生態環境而言,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非常廣泛,需要諸多部門共同參與。在保護環境過程當中,首先應當將人類生存問題解決好,近年來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人們口糧生產與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也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矛盾。人們對濕地資源進行圍墾,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長對糧食需求量不斷擴大,人們為了獲取充足的糧食,不得已圍墾造田,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實踐證明,沒有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或者缺乏農業耕作條件的,通過對濕地進行圍墾,增加農業耕作面積來促進農業增收是沒有發展前途的。而加強農業新型科學技術推廣應用,是最科學,最合理的做法。把退耕還林、退潮還湖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結合起來,大力改造中低產田,提高科技投入水平,促進農業單產不斷提升,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促進糧食高產穩產,還能增加農業收入,構建良好的環境保護和農業工作協調發展良性格局。不然人們沒有糧食吃,必然還會圍墾種糧的。
當前,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認識程度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認識到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嚴重危害。加強濕地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和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為了促進人們濕地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全社會都應當積極主動投入其中,進一步提高濕地資源保護水平,并同各種破壞濕地資源行為作斗爭。通過大力宣傳保護濕地資源的重要性,讓人們共同參與濕地資源保護對實現濕地資源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為了更好的促進生態環境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保護濕地資源的重要性,尊重自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自然,這樣才能將濕地資源具有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為生態環境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