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翼
(來賓市象州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來賓 545800)
綠色水稻作為一種無污染的安全、營養價值高的優質稻米,綠色水稻的推廣種植不但能夠滿足當前消費者對于無污染綠色食品的需求,還能夠減少在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起到優化、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綠色水稻種植期間禁止使用高殘留、高毒性的農藥和化肥,圍繞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加強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力度,確保生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象州縣為了全面推廣應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以綠色水稻種植為當地農業發展方向,將優化水稻供給、提高種植產量與品質、增強種植戶經濟收益為主要目標,加快了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的建設工作。象州縣于2017年開始全年建設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區面積共10.4萬畝。其中核心區面積15000畝;示范區覆蓋面積100%,總面積21萬畝,占全縣單季水稻面積100%。在應用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之后,區域范圍內的水稻種植增產增收效果明顯,經濟效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除此之外富硒優質有機稻的產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象州縣示范區內2000畝富硒優質有機稻高質高效栽培示范每畝比非有機稻增收906元,總增收181.2萬元。并且示范區內所示范種植“象州紅米”、黑米也成為了當地的特色農業產品,紅、黑米產量與種植經濟效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水稻種子的品質與水稻種植后期的產量和品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選擇優質的水稻種子能夠為綠色水稻的高產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選擇水稻種植品種的時候需要選擇產量高、口感較好且抗病性較強的品種。目前象州縣所種植的綠色水稻品種通常為百香139、五優華占、雪銀粘等等。在選擇好種植品種之后就要對種子進行預處理工作,通常要經過曬種、浸種、消毒等環節,并根據種子的品種來進行催芽。通常會選擇用60%吡蟲啉和1%的石灰水進行混合浸泡種子,目的是為了提高水稻種子的發芽率,并且將隱藏在種子之中的病菌消滅,從而減少后期種植出現病蟲害的概率,并有效避免黑條矮縮病、惡苗病等危害性較大的病害。
綠色水稻的種植對于土壤、水質和周邊生態環境都有著較高的要求。通常要選擇在遠離城鎮、土壤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不含重金屬成分且水質較好的區域進行種植。展開綠色水稻種植最重要的就是周邊環境處于無污染的狀態。另外在種植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以施用農家肥為主,盡可能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或是根據不同品種的水稻生長情況來加以少量的肥料起到輔助作用。這樣才能夠保障水稻在生長期間獲取足夠的養分,增加水稻自身抗逆性,最終提高綠色水稻種植產量與品質。
水稻最佳播種時間通常在清明節前后,育秧會采用地膜育秧、軟盤地膜育秧、軟盤育秧等多種方式。育秧時需要注意對溫度的把控,出芽之前要注重保溫,將溫度控制在30℃左右可以加快水稻的出芽速度。出芽后則要將地膜內的溫度控制在25℃。當秧苗生長到二葉一心的時候便可以采取晝揭夜蓋的方式,促進秧苗的穩健生長。
當水稻秧苗生長到三十天左右便可進行移栽,移栽的最晚時間不宜超過芒種,可以選擇人工移栽或是機器移栽的方式。栽植密度、規格都需要根據種植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若是移栽的時間較早、種植地的肥力較高,則可適當稀值;若是移栽的時間較晚、且種植地肥力較低,則需要增加種植密度。一般每畝2.2萬篼左右為宜。
在綠色水稻種植過程中通常是以淺水灌溉方式為主,并且在水稻生長期階段會采用干濕交替的間歇式灌溉方式,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時期對于水分的需求來調整灌溉方式。在綠色水稻種植期間需要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并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增加磷鉀肥的用量。通常會使用農家肥和磷肥作為底肥,按照每畝地腐熟農家肥1000kg、磷肥25kg、鉀肥10kg的比例來進行配比。分蘗期時每畝地應當施用尿素15kg、鉀肥8kg為佳。水稻抽穗期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若是區域內水稻葉片呈綠色、長勢較好則不需要另外補充養分,若是葉片顏色呈黃綠色則需要適當施用尿素,為水稻的生長補充養分。
在使用生物有機肥料的時候需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的標準來控制用量,生物有機肥在前期見效較慢,但是持續效果較長,通常被當做底肥來進行使用,使用量按照160kg每畝地即可。追肥則根據水稻的實際生長情況來施用。生物有機肥的施用通常選擇在清晨、傍晚或是陰雨天內進行,盡可能避開陽光的直接照射。
在水稻田內養殖魚類,不但能夠起到水稻增產的作用,還能夠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效益。當前象州縣稻田內所飼養較多的魚類是鯉魚,飼養鯉魚既能夠有效控制稻田內的蟲害數量、抑制雜草生長之外,還能夠減少綠色水稻種植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再加上稻魚在進食消化之后所排出的糞便能夠起到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且稻魚的日常活動也能夠起到松土、增加稻田溫度氧氣的作用,增加了土壤的透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水稻的高產。除此之外稻魚還可以出售提高種植經濟效益。稻魚養殖在充分利用了象州縣水土的基礎上,還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讓綠色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更上一層樓。
在綠色水稻種植期間,在全面展開病蟲害防治的時候需要注意盡可能以綠色防控為主。可以通過生物防治的方式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并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量,不要對種植區域周圍造成水質和土壤的污染,這樣還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的種植品質。另外還可以引進害蟲天敵來控制害蟲的發生規模和數量,或是采用生物農藥的方式,這樣既能夠減少水稻種植對周邊環境所帶來的污染,還能夠維持當地的農業生態平衡,充分發揮出綠色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
可以通過大力推廣綠色植保綜合防控技術、建立健全病蟲預測預報體系機制等方式來精準防控病蟲害發生,盡可能避免出現盲目用藥的情況,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并在示范區安裝頻振式殺蟲燈來起到滅蟲效果。示范區綠色植保綜合防控技術應用面積10.4萬畝,減少農藥施用2次,畝減少農藥施用量0.6公斤,10.4萬畝減少農藥施用總量6.24萬公斤。農藥化肥零增長,既節本增收又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
綠色種植技術示范區所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能夠有效節省成本開支,減少水稻種植期間的用量,從而緩解化肥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并且通過推廣綠色植保綜合防控技術,建立完善的病蟲預測預報體系機制,精準防控病蟲害發生,避免出現盲目用藥的情況,在原有水稻種植基礎上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極大減少了農藥對環境污染。
首先提高了象州縣的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保證了品質安全,并建立了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技術體系,促進水稻標準化生產,保證了糧食品質安全,提高了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次推動了糧食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了糧食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速度。最后則是全面構建當地農業特色品牌,帶動產業扶貧戰略貫徹實施。示范區突出產業支撐,緊密結合產業扶貧戰略規劃,以促進貧困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基準點,突出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水稻產業經營為特色,著力打造綠色高質高效農業品牌,如有機米、富硒大米等,使產業扶貧戰略深入貫徹實施,讓百姓享受產業扶貧帶來的果實。
綜上所述,綠色生態農業化是我國當前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方向和目標。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采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生產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并且在農業種植人員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加強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生產效率和種植品質,擴大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范圍,讓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進程越來越快,同時也優化了我國的農業種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