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倩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二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 553103)
貴州省的農業屬于支柱性產業,傳統種植業生產模式之下,可能受到氣候條件、地理因素和技術因素等影響,導致生產效率不高。在農業技術快速發展環境之下,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可對農業種植領域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能夠提高生產過程作物對于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為作物生長營造良好條件,還能提高作物產量,提高種植業經濟效益。
農業生產過程,技術推廣主要是利用示范、培訓、指導、咨詢等工作,將先進農業技術向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等行業當中發展,對于生產全程展開技術示范和引領。農業種植、技術推廣二者之間聯系緊密,依托技術推廣不但能夠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而且還能提高農民的素質,將農業產量和種植效率不斷提升。在技術推廣階段,可指導農民學習前沿的農業技術,利用科技平臺完成技術宣傳,轉變農民種植觀念,讓農業種植向信息化領域發展。
因為農業技術、農業生產二者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因此推廣農業技術有助于種植業的迅速發展,還能指導農民對于種植技術科學應用,在更多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之下,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因此,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實現農業的高效生產。與此同時,作物產量是農民較為關心的問題,作物產量決定著農民收益,因此,在技術推廣過程中應該根據貴州省主要農作物,確認推廣技術的應用形式,依托科技的力量,革新農業生產模式,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為作物高產奠定基礎。
當前,人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能夠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部分區域利用綠色生產技術,使得農產品的品質更高,將區域產業結構加以優化,能夠滿足農業生產多方面要求。貴州部分區域在農業生產過程,通過技術推廣,打造產銷一體化的生態模式,集中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加工、運輸等,使其向不同區域銷售,開創“自產自銷”生產模式,降低農產品的產銷成本,將產品利潤空間擴大,還能為更多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讓當地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優化。利用生態模式,推廣綠色技術,指導農民參與農業種植,兼顧其他產業發展,讓區域產業結構逐漸得到優化,確保種植效率及質量前提之下,為現代化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如此可見,農業技術的推廣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十分有利,還能確保農業生產效率,助力現代化農業發展,為其提供更多技術支持,還能滿足消費者對于不同農產品的品質需求,讓農業實現健康發展。
貴州省為農業大省,農業的良性發展能夠為人們生活提供保障,對于區域經濟和產業的發展也有直接影響。為了快速發展農業,需要重視農業技術的推廣,發揮技術優勢,對于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實現現代化生產。比如:推廣機械化種植技術,讓農業生產全程實現機械化,不但能夠節約勞動力成本,而且還能提高種植效率。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推廣體系的支持,種植業推廣過程需要由農業部門、水電部門、機械推廣部門、農科研機構等主體積極參與,建立農業技術組織,配置農業技術人員,打造種植示范區等,保證各級技術推廣機構的權責明確,依托國家政策和區域種植業發展需求,做好技術推廣環節的各項管理、組織和協調工作。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需要按照生產需求,編制技術推廣年度計劃,按照科技成果推廣情況,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不斷擴大技術應用覆蓋率,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打造農業商品的生產基地,針對農業高產和高效技術的推廣設立示范區。加強農業技術的培訓和指導,組織多樣化的培訓活動,向農民科普先進的生產技術,打造農業技術推廣信息網絡,將推廣體系不斷完善。技術推廣的同時,還需要強化技術使用交流,分享推廣工作的經驗。推廣人員還需要對科技情報、經濟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積極參與技術應用成效的鑒定。各縣級農業推廣部門必須要依照推廣計劃要求,根據本地區種植業生產需求,引進先進生產技術,總結技術推廣經驗,建立高產技術應用示范區,組織技術指導、培訓和交流會議,向農民普及和宣傳先進的生產技術。
推廣人才的培養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成效的重要保證。政府部門應該著力打造高素質的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為人員提供優質的福利待遇,將其工作條件、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使其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技術推廣工作。根據推廣需求,對于人員展開技術培訓,通過外派進修、專家指導多種方式,將先進的技術理念向技術人員講解,同時還需指導技術推廣工作方法,不斷提高業務能力。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需要按照推廣實際需求,配備充足的技術人才,為了保證人才素質能夠滿足技術推廣需求,還需做好人員管理工作,按照國家要求對能力進行考核,根據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推廣工作質量評定職稱。還可組織技術推廣、科研和高校等機構為技術員提供培訓,提升業務能力和水平。
只有人員不斷學習,才能創新推廣工作觀念,根據貴州農業發展需求,高度重視技術推廣,提供推廣資金,保證各項資源能夠最大化利用。同時,還需對于推廣人員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實施監管,合理利用推廣資金購置農機設備,推廣機械化種植技術,輔助農業技術的高效運用。還可指導人員創新推廣工作模式,信息化環境下,農業技術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進行推廣,豐富工作形式,提高工作效率。比如:貴州省某縣借助技術推廣平臺,依托大數據展開技術宣傳,平臺當中包括由市級、鎮級篩選出數百名農技專家和技術人員共同組成工作小組,利用平臺“智慧農業”、“農科書屋”等模塊,為農民提供在線咨詢服務,實現了農業技術的線上推廣。在春季播種以前,利用網絡組織農戶參與種植技術培訓,使其掌握主要作物的種植技術和病害防治各項技術。在講解期間,重點推廣綠色技術防治農業病蟲害讓農民學習技術途徑更加寬廣,而且在綠色技術的推廣之下,還能控制農業生產對于農藥和化肥等不合理使用現象,體現技術推廣的生態效益。
貴州省在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過程,可依托當地特色的產業,尋找技術推廣工作重點,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為了振興貴州農業經濟,激發產業革命,可以依托當地自然資源特點,重點推廣特色產業種植,在壩區重點以各類蔬菜和食用菌的種植業為主,推廣蔬菜大棚種植、節水灌溉、綠色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在坡地重點發展果樹、茶葉和中藥材等產業,推廣果樹高產栽培技術、無公害栽培技術等,根據區域進行特點,對于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完成農業技術的推廣。
第二,利用惠農政策,為各類產品銷售開辟全新渠道,鼓勵農民利用新型技術參與農業生產,打消農民顧慮,讓產品產銷更加順暢。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貴州省一共有88個縣和貴陽的農產品物流園之間簽訂了“免費入住”這一協議,讓更多地區農產品能夠順利進入貴陽市場。為了將省內外市場不斷拓寬,貴州的“9+3”縣區還在上海綠色農產品的展銷中心舉辦展覽活動,擴大產品市場影響力。除此之外,在政府主導之下,貴州和字節跳動、阿里等電商平臺展開合作,對于當地藍莓和櫻桃等農產品進行線上銷售,讓綠色優質的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可以發揮惠農政策的優勢,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益。
第三,為了突出區域農產品特色,還可推廣新品種引進技術。比如:貴州省引進“亮劍黑茄”和“東韻紅茄”等蔬菜品種,新品種的也有單株結果量在10~12個之間,能夠保證產量,而且在市場上的需求量相對較高,體現了技術推廣為農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
總之,貴州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發揮農業技術的推廣效力,需要高度關注種植結構的優化,從作物品質和產量提升的角度出發,創新技術推廣工作觀念,將更多先進的種植技術向人員推廣,轉變農民種植觀念,完善技術推廣工作機制,提供政策幫扶,輔助技術的推廣工作開展,為當地種植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