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能強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黨江鎮農業和扶貧服務中心,廣西 北海 536132)
精準栽培水稻技術是目前種植水稻最常用到的一種種植方式,選擇合適的生產種植方式,采用施工成本最低的作業形式,在水稻種植栽培種選擇具有細致管理的精耕細作的種植栽培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的產量、質量與生產效率。也就是通過最少的工序、選擇合適的生產時期、采用合適的種植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推動水稻的高效生產。
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力,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不僅效率低下損耗的水稻也較多。但是在時代不斷進步、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精準栽培技術。這種技術加快了水稻種植生產的進度,在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基礎上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水稻的種植方式極多,不同的栽培方式對水稻的生長有著直接的影響。但是在水稻精準栽培過程中,工作人員會科學的使用化肥、農藥,利用一切先進農業科技來展開病蟲害防治工作,最終達到促進水稻快速生長發育的目的。
黨江鎮地處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內,位于南流江的出???,土地肥沃,適宜水稻種植,是廣西地區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采用精準的栽培方式、選擇合適的栽種時間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種植的管理水平,進而提高水稻種植的產量與質量。首先應當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根據黨江鎮的氣候條件與地理環境來看,適合水稻播種的時間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底到三月初之間,這一期間黨江鎮的降水量適中、光照也較為充足,適合水稻的栽種與生長。前期栽培時可以采用旱育或是塑料盤育秧的方式。
壯秧的目的是為了讓水稻幼苗的長勢良好,進而達到齊苗壯苗、提高分蘗、增強稻苗抗病性的標準。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種植品種,根據種植地區的氣候、環境等特征,選擇具有高產性、抗病性強等優勢的優良品種。在播種之前需要提前做好種子處理,用藥劑浸泡殺毒后將種子放入太陽下晾曬。其次需要培肥苗床,將腐熟好的餅肥、家畜糞便等作為底肥,并施足量。苗床培肥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
對于中小秧苗可以適當提前栽培時間,能夠有效延長水稻生長期。通常使用旱育的方式,秧苗的秧齡在25天左右時就要進行移栽。若是采用的塑料盤育苗法,則需要在秧苗秧齡在20天左右進行移栽,這樣能夠有效保證秧苗的正常健康生長。另外每畝地通??梢栽苑N將近2萬株秧苗,每穴可以栽種1到2株。
當秧苗移栽七天之后可以開始施肥工作,每畝地內施用7.5kg尿素與25kg復合肥即可。在曬田復水之后也要根據秧苗的實際生長情況來進行追肥,這時可以每畝地追加2kg左右的尿素,能夠有效促進水稻幼穗分化。當水稻生長至齊穗階段時,則可以噴灑濃度為3%的磷酸二氫鉀,能夠使水稻的籽粒飽滿發育,從而達到提高水稻產量的目的。
根據我國多年來水稻種植期間所出現的病蟲害情況統計數據不難發現,能夠影響水稻健康生長的病蟲害種類高達三十多種,而這一數字近些年仍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由于南方氣候、環境等多個因素,南方水稻種植的病蟲害情況要比北方更為嚴重。并且由于病蟲害的種類多、數量大等原因,加大了病蟲害預防工作的開展。常見的藥物只能夠對一些常見病蟲害起到預防作用,而不能防治所有的病蟲害,因此采用預防手段也只能夠在小范圍展開,若是種植面積過大,也無法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在我國經濟作物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的過程中,許多地區會在農田中共同種植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這樣雖然確保了稻田種植的生態多樣性,但隨之而來的是病蟲害多樣性。這樣的種植方式會將經濟作物的病蟲害情況帶入到水稻種植中來,不僅提高了農田內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難度,也影響了水稻的栽培進度與生產質量。
水稻與其它的農作物有著較大的區別,水稻在生長的各個時期都很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擾,并影響著自身的生長情況與生產質量。黨江鎮所栽培的水稻在種植初期很容易感染白葉枯病、稻瘟病等。在秧田期則容易受到細條病、稻飛虱等病害的影響,而稻飛虱還會出現在水稻抽穗期,這一時期還會出現螟蟲等病蟲害的影響。因此在水稻生長周期中,每個階段都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擾,因此水稻會在不同的階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影響到水稻的整體質量與產量。
在水稻精準栽培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水稻的實際生長狀態來關注病蟲害的情況,采用針對性的藥物和合適的劑量來進行方式,盡可能避免因為病蟲害識別錯誤、用藥不準等情況所造成的病蟲害方式效果下降。
水稻分蘗期與孕穗期在每年的四、五月份,這段時間陰雨天較多,若是陰雨天持續時間很長,水稻則無法吸收充足的光照,在這個期間一旦出現水肥掌控不當、肥料施加錯誤等情況,則會加大水稻感染稻瘟病的概率。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可以采取以下集中防治措施。首先在育秧期間,就應當使用20%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0倍液來浸泡秧苗,這樣能夠提高秧苗的抗病性。其次在播種前期,可以將強氯精、水、水稻種子按照2:1:1的比例來浸泡,種子浸泡12小時之后再洗凈撈出。最后在水稻孕穗期的時候,用75%的豐登可濕性粉劑,按照每畝地25g的分量施用,能夠有效防治稻瘟病。
水稻在抽穗期間,秧苗的根部都會出現大量的稻飛虱,并且將蟲卵藏于秧苗的葉鞘中。稻飛虱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若是不將水稻撥開仔細觀察,很難用肉眼看到它的存在。稻飛虱通常隱藏于水稻從中,并且擴散速度極快,一旦發現有大量稻飛虱聚集,水稻的根部則會被其快速啃食,嚴重情況下會直接影響到水稻的成活率,導致水稻產量驟減。
因此針對這類病害最好選擇使用藥物防治的方式,如果稻飛虱的數量極多——每百叢水稻中稻飛虱的數量達到了1000頭就需要采用藥物噴灑防治。可以使用濃度為25%的撲虱靈粉劑進行噴灑,也可以采用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與45kg的水進行配制進行噴灑。
水稻螟蟲是在水稻精準栽培過程中最為常見的蟲害之一,也會在水稻的各個生長周期出現。在水稻分蘗期,水稻螟蟲會啃食水稻秧苗的葉鞘、并進入秧苗的內部將心葉咬斷,進而造成秧苗的枯萎,稻縱卷葉螟為害葉片,取食葉的表皮,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在水稻孕穗期、抽穗期,水稻螟蟲的出現會直接讓水稻產量下降。因此在水稻秧苗移栽七天后,每畝地可以使用1.5kg左右的殺蟲雙大粒劑來進行防治;抽穗期也可以使用殺蟲單原粉等藥物進行合理防治。
為了有效提高水稻精準栽培的經濟效益并且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還應當積極采用無害化的病蟲害防治方式。首先應當盡可能的選擇抗病性較強的水稻品種。種植管理人員需要根據種植地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來選擇品種,通過加強種植品種抗病性,從根本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這樣能夠有效降低化學農藥的投入成本,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來減少化學農藥對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
綜上所述,在精準栽培水稻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種植地的環境與氣候條件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種植品種,讓水稻栽培變得更加科學性與規范性,全面實現當地水稻精準栽培。除此之外還應當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提高種植管理力度、及時發現病蟲害情況并進行解決、根據病蟲害的類型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等多種方式,盡可能的減少不利于水稻生長發育的原因,只有提高當地水稻種植技術與產量,才能夠有效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