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華
(騰沖市種子管理站,云南騰沖 679100)
國家專門針對于種子管理設定了對應的法律,這就意味著對于實際種子管理工作的重視,對于區域各級種子管理機構而言,就需要秉持對應法律條文,積極做好實際種子管理體系的建設,確保實際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督和管理進入到有序的狀態,確保為種子生產經營者提供健全的服務,也為“三農”問題的解決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
早在2006年國辦發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推進種子管理體系改革加強市場監管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縣級種子公司需要依照法律要求,實現生產與經營職能之間的分離,確保與縣種子管理站實現合并,由此形成種子管理局或者種子管理站,需要對于縣域內的種子管理工作進行負責,還對于其性質進行了界定,有獨立法人資質的公益類事業單位。由此各個地區都在積極依照對應的文件要求,去進行實際種子管理體系的構建。某縣在此方面也積極集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了多維度的嘗試和探索。
1.1.1 種子管理的職能朝著更加順暢的方向發展。在深度學習上級文件精神之后,縣級種子管理部門就以多種方式向主管部門領導進行反饋,獲取對應編制委員會的通知,對于種子管理機構的職能進行界定:其一,牽涉到種子管理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需要積極進行宣傳;其二,對于區域農作物種子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和保護;其三,實現種子科研人才發展工作的開展;其四,實現種子科研成果權益的分配改革;其五,負責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和種子生產經營備案;其六,各個行為主體種子質量安全監督和管理工作;其七,種子生產經營過程中轉基因安全監督和管理;其八,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工作的開展;其九,種子質量相關糾紛事件的鑒定和調節等。在種子管理機構職能界定清晰之后,就可以使得種子管理部門能夠嚴格依照實際的職責規范來做日常工作,就可以為后續有序的工作格局奠定夯實的基礎。
1.1.2 實現種子管理機構的建立健全。在種子管理機構職能界定清除之后,還需要依照現階段種子管理機構設置的要求,充分結合區域實際情況,成立了12加縣級種子管理機構,嚴格來進行細分,其中有7家是獨立法人單位的身份運行的,還有1家屬于內設機構。從編制人數的角度來看,合計工作人員數量為180人。對于上述機構,超過8成都配備了專門的固定辦公場所,還積極構建了檢驗檢測場地,采購了一系列的設備,就是希望可以使得種子管理機構能夠有效運行。
1.1.3 確保種子管理經費得到保障。市高度重視種子管理經費的穩定性,積極將其納入到實際管理機制中去。以2018年為例,種子質量檢測經費投入為32萬元,農作物品種安全跟蹤評價以及品種展示經費合計投入為320萬元,種子儲備補貼投入為130萬元。這相比較以往來說,意味著種子管理的經費在不斷增加,這給予實際種子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1.1.4 種子管理的重點工作質量在不斷提升。在組織機制和制度機制不斷優化之后,種子管理工作實踐活動不斷開展,由此使得重點工作的質量處于不斷提升的狀態。詳細來講述,在此環節需要關注的節點有:宣傳效益在不斷提升,宣傳范圍不斷拓展;四項專項督查行動不斷深入開展,種子生產經營備案開始朝著更加規范的方向進展;品種安全跟蹤評價工作開始朝著常態化的方向進展;初步形成了落實制種子保險制度,使得相關項目建設朝著更加夯實的方向進展[1]。
當然對于該縣城種子管理體系建設歷程進行全面調研,發現在取得諸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對于縣域種子管理體系效能的發揮造成不良影響[2]。詳細來講述,在此過程中主要的問題體現在:
1.2.1 種子管理機構名稱設定不合理,職能還是存在不清楚的情況。部分種子管理機構與其他機構是在一起的,并且實際日常工作中也沒有將種子管理工作作為主導。在實際機構改革的過程中,種子管理機構的名稱并沒有進行統一,有的將其界定為種子管理局,有的將其界定為種子服務中心,有的將其界定為種子管理站。部分內部機構設置行為也缺乏管理,有的將其作為種子管理站中的一個部門,這樣不規范的行為會對實際機構效能發揮造成不良影響。再者對于管理機構種子管理權和執法權而言,處于分離的狀態,種子管理站和執法隊之間的職能也不是很清晰,彼此工作之間很容易出現矛盾的情況,在日常工作中也常出現越位的現象。這些問題,是在一開始進行機構改革的時候,就忽視了對應統一性的重要性,由此導致實際職能內容與實踐工作難以吻合[3]。
1.2.2 種子管理機構的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人員素質不高。現階段種子管理機構中的大部分人員都是原來種子公司的,種子公司的人力資源特點就是進入的新成員少,多數都是年齡比較大的成員,他們在無論是在業務水準上,還是在執法能力上,都與現階段的種子管理工作訴求難以吻合。再者現階段很多種子管理工作,需要走村串戶才能夠得以開展,實際工作任務比較多,此時很可能出現人力資源不足,實際經費比較短缺的情況,這樣就容易使得監管工作朝著更加困難的方向進展,這也會使得種子管理工作處于尷尬的局面。如果上述的問題長期存在,勢必會使得種子管理的整體素質處于偏差的狀態,日常的種子管理工作就可能處于粗放化的狀態,這樣就使得種子管理決策處于失控的狀態,這樣可能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4]。
針對于當前縣域種子管理體系規范化不足的問題,就需要樹立反思意識,能夠正確看待對應問題的成因,了解對應問題的后果,在此基礎上實現對應縣域種子管理體系規范化建設方案的制定。對于該縣域而言,在此節點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
當前種子管理職能不清晰,是影響種子管理體系規范化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依照對應的法律法規,確保農業主管部門能夠嚴格依照自身的種子管理職責,梳理好不同種子管理部門在實際工作中的責任和權力,依照省農業委員會種子管理處的管理職能,確保縣域種子管理部門的職能能夠與之對應起來,這樣形成多級種子管理部門系統。對于縣域種子管理職能部門而言,在這樣的架構中,也可以迅速的找到自身的角色,繼而依照上級部門的要求,積極做好自身的各項工作規劃,這樣才能夠使得種子管理工作朝著有條不紊的方向進展[5]。
要結合市縣的實際情況,積極建立獨立的種子管理機構,確保種子管理科是獨立設定的,將其作為市農委的重要機構之一,并且與省級種子管理機構性質處于吻合的狀態,這是首先需要理清楚的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接著在縣域設定統一的種子管理站,屬于縣域農業局二級機構,有獨立法人資質,這樣將實際機構的性質得到界定;各級種子管理部門需要嚴格依照對應的法律法規,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確保實際種業監督和管理進入到更加完善的狀態,繼而發揮其在此方面的服務效能[6]。
在實現種子管理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內容主要有:其一,要積極引入更加高素質的,專業化的種子管理人才,鼓勵與類似專業的高等院校實現交互,確保可以與之簽訂對應的人才培養戰略協議,確保實際的種子管理的人力資源可以朝著更加夯實的方向發展;其二,在實際種子管理人力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要依照實際崗位訴求,實際工作訴求來進行對應職位數量的界定,確保崗位與人才之間的吻合;其三,積極建立完善的內部培養教育機制,確保種子管理人員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實踐素養,在實際培訓活動中,積極關注法律法規,了解對應規章制度,學習對應案例中的經驗技巧,確保在平時的工作崗位上能夠做到更加出色,這樣才能夠發揮其在種子管理工作中的效能[7]。
綜上所述,縣級種子管理體系的建設,必須要進入到規范化的狀態,因此需要樹立合規意識,積極主動的探討當前縣級種子管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是機構設定的問題就需要優化機構,是機構合作意識的問題,就需要優化結構合作意識,是服務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就需要做好此方面的優化,是人力資源配置的問題,就需要培養對應的專業化人才,由此使得實際種子管理工作的效益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