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投資、設計、修復、管護等全過程,圍繞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生態產品開發、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等活動,對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進行全生命周期運營管護。《意見》涉及重點領域包括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城鎮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6個方面。
對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方式,《意見》提出3種方式:一是自主投資模式。即社會資本單獨或以聯合體、產業聯盟等形式出資開展生態保護修復。二是與政府合作模式。社會資本可按照市場化原則設立基金,投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對有穩定經營性收入的項目,可以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地方政府可按規定通過投資補助、運營補貼、資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本獲得合理回報。三是公益參與模式。鼓勵公益組織、個人等與政府及其部門合作,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共同建設生態文明。
在收益方面,《意見》表示,社會資本可采取“生態保護修復+產業導入”方式,利用獲得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或特許經營權發展適宜產業;也可以對投資形成的具有碳匯能力且符合相關要求的生態系統,申請核證碳匯增量并進行交易;或是通過經政府批準的資源綜合利用獲得收益等。
《意見》還明確,將對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給予多重政策支持。例如,在財稅支持方面,將發揮政府投入的帶動作用,探索通過PPP 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相應稅收優惠政策。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公益林,符合條件并按規定納入公益林區劃的,可以同等享受相關政府補助政策。
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了《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將加快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提高道路貨運組織化、集約化程度,充分發揮道路貨運在樞紐集疏運體系方面的比較優勢,持續推動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大力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江海(河海)直達運輸,提高航運樞紐水水中轉比例。全面加快集疏港鐵路建設,具備條件的沿海及內河主要港口的重點港區基本接入集疏港鐵路。新建及遷建大宗貨物運輸量150萬t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及物流園區,鼓勵同步規劃建設鐵路專用線。加快城市周邊地區鐵路外圍集結轉運中心和市內鐵路場站設施改造,構建“外集內配、綠色聯運”的公鐵聯運配送體系。深化鐵路運輸價格市場化改革,嚴格落實港口經營服務性收費相關規定,完善港口收費政策。引導重點貨運源頭單位安裝稱重檢測和視頻監控設備并聯網運行,建立違法超限超載常態化倒查工作機制。
深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運輸結構調整示范區建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等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黃驊港共同完成的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疏港鐵路、水路、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汽車運輸比例達到70%左右,區域內具有鐵路專用線的大型工礦企業煤炭、礦石、焦炭等綠色運輸比例大幅提升。建設晉陜蒙煤炭主產區運輸結構調整示范區,大力推進區域內貨運鐵路和鐵路專用線建設,到2025 年,山西、陜西、內蒙古(呼包鄂地區)大宗貨物年貨運量150萬t以上且有出省運輸需求的煤炭礦區和煤炭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或專用鐵路接入比例大幅提升,出省(區)運距500km 以上的煤炭和焦炭鐵路運輸比例力爭達到80%左右。
深入推進多式聯運發展。推動鐵水、公鐵、空陸等聯運發展,加強鐵路(高鐵)快運、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創新“干線多式聯運+區域分撥”發展模式,深入推進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構建空中、水上、地面與地下融合協同的多式聯運網絡。有序推進內陸集裝箱多式聯運體系建設。推進內陸集裝箱、陸空聯運標準集裝器、多式聯運交換箱等標準化運載單元應用。加快高鐵貨運動車組等裝備研發應用,大規模推廣應用鐵路專用平車、滾裝船等專用載運機具。推進江海直達船型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全國多式聯運公共信息互聯互通,推動鐵路、公路、水運、航空以及海關、市場監管等信息交互共享。積極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加快應用集裝箱多式聯運電子化統一單證。
此外,加快完善海運全球服務網絡。優化煤炭、原油、礦石、集裝箱、液化天然氣等專業化海運系統,鼓勵企業完善全球海運干線網絡,拓展以在境外投資的港口為節點的國際航線,推動對北極航道的商業化利用和常態化運行,進一步提高第三國航線規模,推進基于區塊鏈的全球航運服務網絡建設。優化海運船隊規模結構,發展液化天然氣船船隊,進一步提高集裝箱、原油、干散貨、特種運輸船隊國際競爭力。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優化進出境船舶與貨物監管流程,支持口岸大數據共享平臺建設,促進海運便利化。培育若干世界一流碼頭建設和運營商、綜合服務商,加強港口與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陸海快線等高效銜接,服務支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近日,《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1》(《世界能源藍皮書》)發布會暨“雙碳”目標與能源結構轉型研討會通過線上視頻會議方式舉行。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與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
藍皮書指出,以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停電看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復雜性為序,為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新觀點新思路。藍皮書指出,盡管得州電網是全球電力化改革最堅定和最徹底的獨立電網,在遇到極寒天氣仍然發生了大規模停電現象。藍皮書分析了得州大停電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后續措施,并指出中國應建立獨立的電力市場,并需建立充足的電力容量市場。
藍皮書提出,全球疫情防控對社會經濟活動流動性的限制,導致全球出現了70年內最大程度的能源需求衰退,2020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比2019年降低9.47%;同時全球石油供給嚴重過剩,導致2020年全球油價大幅度下跌;預計2021年油價將隨需求增長而走高,呈現不均衡態勢。此外,2020年全球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1.0%,遠低于2019年3.4%的增速,其中,液化天然氣貿易增速大幅放緩,歐美和東北亞等主要天然氣市場中的液化天然氣價格創歷史新低。
藍皮書認為,在全球各國“碳中和”與“碳達峰”目標的背景下,全球能源結構更趨多元化,可再生能源比重持續上升,電氣化進程持續推進。2020年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中占比下降,其中,中國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費占比已降至56.8%。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799GW,其中水電比重最高,達到1322GW。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全球領先,美國在2020 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長80%。世界電力上升趨勢減緩,中國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發電量持平或有所下滑。
黃曉勇教授在作主報告時指出,針對當前國內能源發展形勢,建議:一是要建設多元互補的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實現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等多種能源于系統之間互補協調;二是要提高能效,注重節能技術的開發、推廣及使用;三是要重視氫能的減碳作用,目前氫作為工業原料在工業部門具有廣泛的運用,未來氫能在中國重工業、重型運輸的脫碳以及電力系統靈活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在于,實現氫能生產的綠色化,減少由天然氣和煤炭制氫的比重;四是建設合理結構的穩定性能源為依托的新型電力系統,在兼顧可靠性與碳中和兩個目標的要求下,解決間歇性電力的比例問題。
從國家能源局獲悉,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02億kW,突破10億kW大關,比2015年底實現翻番,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43.5%,比2015 年底提高10.2個百分點。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分別達到3.85億kW、2.99億kW、2.82億kW和3534萬kW,均持續保持世界第一。
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1-10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截至10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3億kW,同比增長9%。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 億kW,同比增長30.4%;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2.8 億kW,同比增長23.7%。
1-10 月份,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3180h,比2020 年同期增加106h。其中,核電6471h,比2020 年同期增加372h;風電1827h,比2020年同期增加100h。
為維護煤電、煤炭行業和商品市場正常秩序,更好發揮金融對能源安全保供和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持作用,河南省銀保監局多措并舉,督促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障煤電、煤炭企業正常資金供應,著力提升煤電、煤炭行業金融服務,已緩解了部分煤炭、煤電企業資金緊張局面。
截至2021 年10 月末,各主要銀行機構對接煤電暖企業合計428家(次),擬投放195家(次),已投放112 家(次),已投放融資金額113 億元,其中對于河南省發改委擬定的能源保供融資需求項目清單中企業已對接316 家(次),已投放48 家(次),已投放融資34.45億元。
近段時間來,河南銀保監局結合當地作為煤電、煤炭的生產和消費大省的實際情況,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煤電、煤炭行業金融服務 助力綠色低碳轉型和迎峰度冬的通知》等多份政策文件,聚焦能源保供,強化政策引領,深化落實主體責任,著力滿足能源電力行業合理資金需求。
政策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對符合相關條件,貸款到期后仍有融資需求但暫時存在資金困難的煤電、煤炭企業,按照風險可控原則,可以合理調整貸款結構、還貸進度、期限等。并根據煤電暖企業規模、信用級別、資金額度、風險程度和融資期限,適當降低貸款利率,減免相關金融服務費用,降低企業財務成本,全力做好能源電力保供金融服務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日前印發的《自治區“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 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至75%以下,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力爭降低到305g標準煤/kWh,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力爭達到4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8%。
《規劃》指出,通過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統籌兼顧發展天然氣、推動新能源加快發展、推進儲能、氫能開發利用來構建清潔低碳現代能源體系。
嚴控新上煤電項目,加快推進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著力提升煤電機組調峰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并網的自備電廠必須承擔電網安全調峰和清潔能源消納責任。嚴格落實國家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產業政策,不具備供熱改造條件的單機5 萬千瓦級及以下純凝煤電機組、大電網覆蓋范圍內單機10萬千瓦級及以下純凝煤電機組、大電網覆蓋范圍內單機20 萬千瓦級及以下設計壽命期滿純凝煤電機組,原則上2023年底前全部退出。
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推進燃煤鍋爐、民用散煤電能替代。圍繞化工、鋼鐵、火電、冶金、煤炭開采等余熱資源富集行業,開展余熱發電、余熱供暖,提高系統綜合能效,減少煤炭消費。到2025年,全區煤炭消費比重降至75%以下。
同時要深挖存量煤電節能降碳潛力,鼓勵火電企業對標行業5A 級能效機組開展節能技改。推廣亞臨界機組提升參數改造、凝汽器真空保持節能系統、冷卻塔用離心式高效噴濺裝置、富氧燃燒點火穩燃節油等先進技術。鼓勵研發和引進先進褐煤干燥系統及方法,探索褐煤干燥提質過程中水分高效回收利用技術,深挖褐煤機組節能降碳潛力。鼓勵有條件的純凝發電機組改造為熱電聯產機組。到2025年,全區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力爭低于300g 標準煤/kWh,現役燃煤發電機組改造后平均供電煤耗力爭低于310g標準煤/kWh,單機30萬kW及以上機組占全區火電裝機比重力爭達到70%。
《規劃》同時提到,內蒙古經濟社會尚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碳排放仍將呈增長趨勢。且全區鋼鐵、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業碳排放占全區排放總量高達80%;能源結構“一煤獨大”問題突出,煤炭消費占比高出全國25.2 個百分點,導致單位能源(噸標煤)消費碳排放高達2.29t。產業和能源結構短期內難有較大轉變,高能耗、高碳化發展路徑依賴明顯,控溫降碳面臨較大結構性壓力。
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獲悉,寧夏將在“十四五”期間完成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67440畝。
目前寧夏煤炭資源量為343.11 億t,受地質條件復雜、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等因素影響,寧夏先后形成277601 畝采煤沉陷區。截至2019 年,尚未治理124633 畝,主要分布在靈武市、大武口區、鹽池縣、原州區和彭陽縣境內。采煤區沉陷導致住宅等建筑物損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突出問題,嚴重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十四五”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十四五”期間,寧夏發改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將建立協同機制、綜合施策,推動有關縣(市、區)實施42個、總投資超過343億元人民幣的5大類項目。
《規劃》明確,大武口區采煤沉陷區為重點采煤沉陷區,靈武市、鹽池縣、原州區和彭陽縣為一般采煤沉陷區。根據采煤沉陷區地表沉陷受損狀況、周邊立地條件、生產生活現狀,規劃大武口區為“生態+遺址”治理區、靈武市-鹽池縣為“生態+光伏”治理區、彭陽縣為“生態+農業”治理區。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全球低碳冶金創新聯盟近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據了解,聯盟由來自世界15 個國家的62 家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聯盟國際成員有安賽樂米塔爾集團、蒂森克虜伯股份有限公司、印度塔塔鋼鐵公司、力拓集團等國際著名企業以及亞琛工業大學、烏克蘭國立冶金學院、達涅利集團等科研院所和工程技術公司。國內聯盟成員單位有鞍鋼集團、河鋼集團、首鋼集團、沙鋼集團等20家鋼鐵企業,中國鋼研集團、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等11 所大學,以及來自鋼鐵上下游產業的其他合作伙伴。
中國寶武發起設立全球低碳冶金創新聯盟,目的是為了聚集全球鋼鐵業及上下游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的研發資源,合作開展基礎性、前瞻性低碳冶金技術開發;促進技術合作、技術交流、技術轉化,促進低碳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形成鋼鐵低碳價值創新鏈,推動鋼鐵工業的低碳轉型。聯盟成員將遵循開放原則、愿景認同原則、知識產權保護原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共同為鋼鐵工業的未來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