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平 呂 芳 邱慧靜
急性膽囊炎是臨床普通外科常見的急腹癥,其發病原因與免疫因素、飲食因素、細菌感染等有關,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部分患者也會出現發熱、黃疸等癥狀,不僅會造成其消化系統的損害,嚴重的情況下還會累及機體多臟器功能,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1]。急性膽囊炎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常使用抗菌藥物、鎮痛藥物對癥治療,同時配合病情觀察等常規護理,但該處理方式的效果并沒有那么理想,反復發作的可能性仍較高。中醫學認為急性膽囊炎的主要病機是肝氣郁滯、膽失和降,其分型有濕熱、熱毒、氣滯等,因此以疏肝利膽、清熱解毒等為治療原則。為此,興國縣人民醫院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四黃水蜜外敷療法,同時配合中醫護理干預,旨在緩解患者軀體痛苦以及消極情緒,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改善,詳細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收治的82例急性膽囊炎患者,按照治療方案與護理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41例)與觀察組(41例)。對照組有23例女患者、18例男患者;年齡26~74歲,平均(40.12±5.51)歲;患病時間在1~23 h,平均(10.15±2.72)h。觀察組有22例女患者、19例男患者;年齡25~75歲,平均(40.51±5.37)歲;患病時間1~21 h,平均(10.53±2.77)h。2組男女患者比例、年齡范圍以及患病時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表現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為急性膽囊炎;②均知曉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目的,并自愿簽字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肝膽疾病的患者;②存在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病變、血液系統疾病以及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③存在溝通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觀察組與對照組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菌藥物以及止痛藥物等對癥治療,同時給予常規護理,即:監測患者體溫、血壓、呼吸、尿量等生命體征,觀察切口以及肛門排氣情況,叮囑患者遵醫囑用藥。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以四黃水蜜外敷配合中醫護理干預。具體如下:四黃水蜜外敷:藥方由黃連80 g,黃柏80 g,黃芩80 g,大黃80 g組成。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狀,然后加入適量溫開水與蜂蜜調制成藥糊,將藥糊平攤在20 cm×40 cm的保鮮膜上,然后覆蓋于患者上腹部,使藥糊與皮膚充分接觸,藥糊停留時間為4~6 h,每日外敷2次。中醫護理干預:①情志護理。針對緊張不安、過度恐懼患者,該類患者多數心中存在疑惑,護理人員則向患者講解急性膽囊炎的相關知識,使患者端正對疾病的看法,解除其心中誤解以及疑惑。針對傷感、抑郁的患者,該類患者通常由于無法忍受疼痛或疾病給自己身體帶來的變化而產生消極情緒,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可以鼓勵患者將抑郁于心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來,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參與一些有益活動,通過活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從而擺脫不良情緒。針對悲觀、失望的患者,該類患者病情往往反復發作,對治療失去信心,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則需與患者進行深入的談心,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對患者講解情志與疾病的關系,給予其精神上的鼓勵,多介紹本病治療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與信心。②飲食調理。護理人員根據急性膽囊炎的病機調理患者的飲食。針對飲食停滯者,應以理氣消食、和胃導滯為治,可食用干姜胡椒豬肚湯,即將干姜、胡椒、砂仁、陳皮、豬肚等加水同煮,去渣取汁飲用。針對肝氣犯胃者,應以疏肝理氣為治,可食用丹參田雞湯,即將丹參、大棗、田雞等加水同燉至熟。針對肝胃郁熱者,當以疏肝解熱、行氣止痛為治,可食用金幣竹葉粥,即金幣草與竹葉水煎取汁,然后將大米等加入藥汁中煮熟,可調入適當白糖。
1.4 觀察指標①記錄2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包括上腹疼痛緩解時間、惡心嘔吐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等。②記錄2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包括膽漏、感染、出血等。③于干預前后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評估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量表內容包括心理職能、生理職能、物質功能、社會功能4個方面,評分范圍分別為0~20分、0~40分、0~20分、0~2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反比[2]。

2.1 2組患者癥狀緩解情況比較觀察組上腹疼痛緩解時間、惡心嘔吐消失時間以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緩解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心理職能、生理職能、物質功能、社會功能等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以上評分均有所降低,但觀察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在中醫學上,急性膽囊炎屬于“膽脹”范疇,主要是指肝膽氣機失常導致脅肋持續劇痛,常伴有心煩喜嘔、高熱寒戰、大便秘結、口苦咽干、尿少色黃等癥狀。急性膽囊炎具有病程長、治療周期長以及易反復發作等特點,給患者身體以及心理帶來極大的痛苦,臨床針對性且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對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本研究中,觀察組上腹疼痛緩解時間、惡心嘔吐消失時間以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對此進行分析,四黃水蜜外敷藥方由黃連、黃柏、黃芩、大黃4種藥材組成,黃連、黃柏、黃芩均具有疏肝利膽、瀉火解毒、清熱燥濕、通絡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濕熱所致的惡心嘔吐、發熱等病癥;大黃可瀉下攻積、涼血解毒、利濕退黃、瀉熱通便等功效。患者通過外敷療法,可使藥效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抑制機體炎癥反應,從而快速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3]。研究中,觀察并發癥發生率(4.88%)低于對照組(19.51%)(P<0.05),分析此原因,在現代藥理學中,黃連、黃柏、黃芩均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的作用,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同時還有保肝、利膽的功效;這就有助于減少或避免感染、出血、膽漏等并發癥的發生。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心理職能、生理職能、物質功能、社會功能等評分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中醫護理干預不僅遵循了現代護理模式,而且也體現了中醫特色,講究辨證施護、因人施護、因病施護。中醫認為,過度抑制的情志狀態會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使臟腑功能紊亂,不利于疾病的恢復,而且不同情志的變化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也不相同。為此,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志狀態的變化實施護理,通過語言、姿勢、行為等影響或改善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減輕引起軀體痛苦的各種不良情緒,消除其內心顧慮,使患者心境坦然、心情舒暢,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及護理,促使疾病早愈,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4]。中醫食膳在膽囊炎治療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醫通過辨證食療,根據患者證型搭配飲食方案,有利于加快患者身體的康復進程,使患者生活盡快恢復正常的狀態[5]。
綜上所述,急性膽囊炎患者采取四黃水蜜外敷療法的同時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有助于快速緩解其臨床癥狀,減少或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