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動嘴就能控制所有燈光;冰箱的飲料沒了,可以直接在冰箱門上下單購買;就算是烹飪小白,智能集成灶的實時指導也能讓你變成廚藝高手……在近日的中國建博會(廣州)上,富有科技感的展廳和眼花繚亂的智能家居單品,讓人恍惚進入了未來世界。
5G時代,隨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那些曾經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一幕幕如今已在現實中上演。奧維云網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智能家居配置率較上年增加15.1%,達到84.2%。智能家居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消費“新寵”。
進入尋常百姓家
早上上班趕時間,到了單位才發現出門時竟然忘了帶鑰匙,類似的事情讓許多消費者煩惱不已。山東省棗莊市的沈潺潺就曾“深受其害”。“有一次出門太著急,一不小心把鑰匙落在了家里,最后只能請開鎖公司幫忙。”去年,趁著裝修新家的機會,沈潺潺安裝了一款智能門鎖,“現在外出回家,不用翻包找鑰匙,方便多了”。
輸入提前設置好的密碼即可輕松開門,憑借實用性與高顏值,近年來智能門鎖迅速進入人們的生活。奧維云網地產大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10月,新開盤項目精裝住宅市場總量為238.7萬套,智能門鎖的配套規模為151.7萬套,配套率為63.6%,較2019年同期上升17.1%。
智能門鎖的走俏,只是近年來智能家居產品逐步進入百姓生活的一個縮影。“開業之初,很多人只是進來看看熱鬧,問問這,問問那,真正購買的不多。現在,隨著消費者慢慢熟悉了各種智能家居設備的性能,購買使用的人越來越多。”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區小米王府井店店長趙偉華表示,目前店里熱銷的智能家居產品有智能馬桶、智能洗衣機、智能電視機、智能凈水器等,這些備受消費者青睞的智能家居產品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可以通過手機遠距離操控,從而進一步解放雙手,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舒適。“比如智能冰箱,不僅可以檢測到存放在里面的食物的狀況,還可以借助智能語音對話在冰箱上完成食材采購。”趙偉華說。
5000億規模市場尚處起步階段
與消費者的便捷性訴求相對應,智能家居產業蓬勃發展。根據阿里巴巴天貓精靈數據,2020年天貓“雙十一”當天,智能家居生態銷售額2分鐘破億,1小時賣出了超過100萬臺智能家居設備。其中,以智能廚電、家庭健身、寵物智能家居為代表的“智能新物種”成為“雙十一”的“黑馬”。
而這只是個開始。36氪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智能家居行業研究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2064億元,同比增長45.15%,至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5176億元,行業發展空間巨大。
此外,施耐德的一項消費者調研報告顯示,疫情后長時間的居家隔離與未來居家遠程辦公的常態化,使得76%的消費者對居住空間的態度有所轉變,希望家居生活更加舒適便捷,會考慮購入智能家居產品,這為智能家居行業增長提供了又一契機。
為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實施意見》,其中也提出刺激家電消費的相關意見,將智能化家電作為未來政府刺激居民家電消費潛力的主要方向。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智能家居業務中國負責人宋炯表示,智能家居發展的趨勢是樂觀的,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5G+AIoT(智能物聯)”融合帶來的新的技術應用;而5G將通過官方牽頭制訂國際標準,為全屋智能家居系統提供更加全面的網絡通信保障和安全防護保障。
“疫情影響下國內外居民對無接觸智能家居產品需求都有顯著提高,智能家居的便捷性和無接觸的交互方式在后疫情時代優勢凸顯。”宋炯說道,“中國內需市場龐大,天然具有構建規模經濟優勢的條件。”
理想生活還有多遠
“現在我買來的很多智能家居單品,單個看還挺智能,但放在一起卻沒法帶來整體的智能居家體驗。”北京市豐臺區居民肖云穎的心聲道出了當前智能家居產業的痛點——產品孤島問題。《2020年智能家居行業研究報告》顯示,94%的受訪者使用過智能家居單品,但僅有2%的消費者使用了全屋智能家居系統。
“當前智能家居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在于技術,很多智能家居單品目前只是將人的需求與設備進行綁定,讓其在單一維度上實現互聯互通。”業內人士認為,眼下智能家居產品的開發各自為戰現象突出,由于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各設備廠商之間并沒有開放協議,極大地影響了用戶體驗。
“現階段我國智能家居產品大多還停留在控制智能階段,要實現完全的智能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智能家居產業聯盟秘書長周軍看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下一步智能家居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感知智能,再然后是認知智能。屆時,真正的智能家居將觸手可及。”
對此,格力電器有關負責人也深有感觸。這位負責人表示,未來的智能電器會以系統化、集成式的方式服務用戶,而不是僅僅發揮單個智能電器的功能,但當前智能家居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系統集成性太差。
不同品牌產品兼容性差只是一方面。“開啟智慧生活,我們推出的‘格力零碳健康家’可通過語音空調控制全屋設備,為全屋家電的互聯互通、快速響應提供保障。”該負責人表示,智能家電雖然可以根據記憶或人工智能感應判斷用戶的使用習慣、潛在需求等并自動運行某些功能,更好地服務用戶,讓人們享受到更加舒適的體驗,但需注意,不能因收集用戶數據而侵犯用戶隱私。(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