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友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一隊,江西 鷹潭 335000)
大余縣青石鎢礦位于大余縣城北302°方向,直距18公里處,屬大余縣浮江鄉。地理坐標:東經114°13′38″~114°14′23″,北緯25°28′25″~25°29′06″。大余縣至樟東坑鎢礦區砂石公路從礦區南側經過,礦區距離崇義—大余公路約10.5公里。贛州至韶關的高速公路和鐵路從大余縣經過,交通運輸方便。
礦區位于南嶺山脈東段崇余山區,屬中低山地貌。區內最高海拔標高+801m,青石河最低海拔標高+275m,最大相對高差526m,地形起伏較大。總體地勢北西高,南東低。植被繁茂,主要為低矮灌木,另有少量松樹杉樹。礦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春溫多變,夏澇秋旱,冬寒期短,無霜期長。年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7.2℃,年平均溫度20.54℃,年降雨量1458mm,日照時間1499.3小時,光照率39%,全年無霜期長達301天,夏冬時長,春秋時短。礦區附近以礦業為主,還有農、林業,經濟作物主要有豆類、紅薯、油菜、煙葉等[1]。大余縣礦產有鎢、錫、鉬、稀土等,尤以鎢的儲量最大,素有“鎢都”之稱。
該礦區自1950年以來就陸續有村民開采鎢礦,后來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江西省贛州市地質隊、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三大隊、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一隊相繼在此做了大量工作,為該地區地質勘查找礦工作奠定了基礎。
本區域可劃分為三個構造:即樟東坑-崇義縣帶,西華山-茅坪帶和樟斗-紅桃嶺帶。區域構造運動強烈,巖漿巖活動頻繁,一大批鎢、錫、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床(點)在此區域廣布。
地層:震旦系、寒武系分布在西華山-揚眉寺、樟東坑、仙鵝塘一帶,系本區成礦地層;奧陶系分布在高坌一帶;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分布在淘錫坑、寶山和崇義縣城以東一帶,為蓋層;白堊系至第三系主要分布于大余池江盆地;第四系全分布在現代谷地和河流兩側[2]。
構造:本區域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發育。其中褶皺構造以緊密線形褶皺為主,部分同斜倒轉褶皺,整體軸向呈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為南嶺東西構造帶五級控巖控礦構造,往往成組成帶分布,其中東西向斷裂與北東向斷裂復合構造控制區域巖漿巖和礦產的分布,總體巖漿巖帶和鎢礦呈北東和東西展布。
巖漿巖:本區域巖漿巖分布廣泛,主要為燕山早期花崗巖和花崗閃長斑巖、次為海西早期石英閃長巖。其中燕山早期花崗巖包括洪水寨花崗巖、西華山花崗巖、西華山復式花崗巖體、九龍腦花崗巖體、牛嶺花崗巖體、下垅花崗巖體、紅桃嶺花崗巖體、大黃里花崗巖體;石英閃長巖分布于漂塘鎢礦區,呈巖床狀產出。
礦產:區域內礦產豐富,主要為有色金屬鎢、錫、鉬、銅、鉛、鋅;非金屬礦產見較多石灰巖及建筑材料鎢、錫、鉬礦區有漂塘、西華山、蕩坪、九龍腦、洪水寨、樟東坑、生龍口、木梓園、棕樹坑、大龍山、樟斗、牛嶺、下垅、紅桃嶺、東嶺背、大黃里、茅坪、洞腦、青石等。
青石礦區位于樟東坑-寶山北北東向斷裂的北西側,洪水寨(沙溪)黑云母花崗巖體南東部內接觸帶內。
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及第四系地層。其中震旦系上統老虎塘組(Z2l)出露于礦區北東角;寒武系下統牛角河群(∈1nj)零星出露于礦區南東角;泥盆系中統陡水組(D2d)分布于礦區北東角;第四系全新統(Q4)主要分布于青石河兩側。
區內構造見斷裂構造和節理裂隙,其中斷裂構造主要是F1、F2、F3、F4四條;節理裂隙分近東西向、近南北向、北西-南東向、北東-南西向四組。
四條主要斷裂內見硅質填充,其中F1斷裂面沿走向和傾向波狀,呈壓扭性,F2、F3、F4斷裂面沿走向和傾向平直,呈壓性。F1分布在南東、走向北北東,F2、F3、F4分別位于南東、北西、南西,走向北東東、北東、南北
近東西向裂隙傾向北,少見傾向南,寬一般1cm~20cm,最大達45cm,多呈雁行排列;近南北向裂隙傾向西,見石英晶簇發育;北西-南東向裂隙傾向北東,少見傾向南西,石英脈發育,見礦化蝕變;北東-南西向裂隙傾向南東,見石英晶簇發育。
礦區花崗巖呈巖株狀,為燕山早期九龍腦復式巖基南東緣一部,走向北北西,與震旦紀、寒武紀、泥盆紀地層接觸。為中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灰白色,中粒斑狀結構,塊狀構造,見堿性長石、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少量次生礦物綠泥石、絹云母、高嶺土、鐵質等。
礦區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變質,表現為震旦系、寒武系地層受區域變質作用,巖性為變余石英砂巖,變余長石石英砂巖;砂質板巖、板巖,受燕山早期花崗巖侵入,見角巖化帶和斑點板巖帶。
礦物成分:金屬礦物有黑鎢礦、錫石,次為輝鉬礦、黃銅礦、白鎢礦、輝秘礦、黃鐵礦、閃鋅礦、毒砂;氧化礦物有鎢華、鉬華、孔雀石等;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螢石、長石、云母、方解石、葉臘石等。
其中黑鎢礦:鐵黑色~黑褐色,條痕棕褐色,金屬光澤,性脆,斷口不平坦,多呈半自形板狀結晶,云英巖中有少量分布,黑鎢礦常與錫石、輝鉬礦、黃銅礦、云母共生。錫石:褐色,油脂光澤,性脆,具貝殼狀斷口,粒徑0.1cm~2.5cm,呈自形~半自形粒狀,密集塊狀聚集,晶形完好,主要產于石英脈中,云英巖亦有少量分布;輝鉬礦:鉛灰色,強金屬光澤,硬度低,染手,呈鱗片狀、葉片狀集合體產于石英脈中或蝕變巖中;黃銅礦:銅黃色,條痕墨綠色,金屬光澤,常呈團塊狀或星點狀分布于石英脈壁;石英:乳白色、灰白色,油脂光澤強,呈致密塊狀,為主要脈石礦物;螢石:淺綠色、淺紫色、淺藍色,常見于石英脈上部和晶洞中。(見圖1)。

圖1 錫石石英黃銅礦
礦石結構:見黑鎢礦、錫石、輝鉬礦、黃鐵礦自形-半自形晶粒結構;見黃銅礦交代黑鎢礦,而黃銅礦又交代包裹黃鐵礦,錫石被黑鎢礦交代;見石英、黑鎢礦碎裂結構;見黃鐵礦、黃銅礦呈乳滴狀結構分布。
礦石構造:黑鎢礦、錫石、輝鉬礦、黃銅礦、黃鐵礦見塊狀構造、侵染狀構造,是礦石的主要構造;石英脈中常見不規則晶簇、晶洞,常見含黃鐵礦、螢石等;錫石、黃銅礦、黃鐵礦呈團塊狀分布于云英巖化帶-石英脈中。
礦石化學成分:主要為SiO2、Al2O3和CaO。
礦體產狀:走向90°~100°,傾向360°~10°,傾角72°~80°。
礦石類型:自然類型為原生礦石,工業類型為黑鎢礦-錫石-云英巖化石英脈型。
礦體圍巖和圍巖蝕變:本礦區圍巖為中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蝕變以云英巖化為主,其中富云母相云英巖鎢錫較富集。在單脈型礦體兩旁云英巖寬度5cm~10cm,在石英脈帶型礦體中,除了脈旁云英巖之外,石英脈之間即為云英巖。(見圖2)。

圖2 石英脈
青石鎢錫礦床與大余—崇義地區鎢錫鉬礦床的成因都屬于巖漿期后氣化~高溫熱液裂隙充填型脈狀鎢錫礦床。主要找礦標志有:
(1)礦區巖系與九龍腦復式巖基燕山早期巖體發生接觸變質作用,是鎢、錫的物質來源之一,故此燕山早期花崗巖體接觸帶是找礦標志之一。
(2)礦區構造復合為巖體的侵入提供了空間和通道,巖漿中的成礦熱液沿構造裂隙上升充填,形成含鎢、錫云英巖化帶或石英脈。故此區域內斷裂構造復合部位是找礦標志之一。
(3)根據異常區圈定,黑鎢礦、錫石重砂異常區是找礦標志之一。
(4)根據礦化特征,云英巖化帶及強油脂光澤的石英脈露頭是找礦標志之一。
(5)根據找礦歷史沿革,民隆、古采溝是找礦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