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曦,李大兜
(1.山東煙臺鑫泰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煙臺 265147;2.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 濟南 250100;3.山東省富鐵礦勘查技術開發工程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0)
膠東半島主要由膠北變質地塊、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和中生代膠萊盆地組成,西側為著名的NNE-SSW向的郯廬走滑斷裂帶,膠萊盆地是一個中生代伸展盆地,充填有碎屑巖、火山巖等。膠萊盆地東北緣郭城-崖子地區是近年來金礦勘查取得新突破的地區之一(段留安等,2020;李國華等,2017;劉必政等,2019)。
本文通過膠萊盆地東北緣深部鉆孔揭露的礦源層、構造蝕變帶、特殊巖性等方面研究,進一步探討膠萊盆深部具備形成層控大型變形構造型的條件,為尋找該種超大型金礦床的提供首選找礦靶區[1]。
變質核雜巖和韌性剪切帶是該類型礦床的成礦地質體,變質核雜巖是由造山帶伸展作用形成的,包括變質核雜巖和拆離斷層(圖1)。
變質核雜巖和韌性剪切帶可以作為尋找大型變形構造型礦床的直接勘探目標,在野外露頭的直接表現為退色帶,各種顏色的巖石經蝕變成灰白色各黃白色巖石,深色變成淺色,退色帶越寬,礦化越強。其典型的巖石組合為糜棱狀巖石、綠泥石化角礫巖、斷層角礫和斷層泥。礦化蝕變帶特征為帶內發育硅化、硫化物以及絹云母化,向外過度為鉀化、絹云母化和碳酸鹽化[2]。礦化類型主要包括蝕變糜棱巖、破碎蝕變巖和石英脈。目前,和成礦關系密切的大型變形構造有兩種:變質核雜巖和韌性剪切帶。
鵲山變質核雜巖為膠萊盆地東北緣北部,發育于桃村斷裂和海陽斷裂之間的膠北地塊內,具有典型科迪勒拉變質核雜巖構造的三層結構,上盤以白堊紀半地塹狀上疊盆地和一些古元古代荊山群地層組成的基底為特征。上疊盆地底部主要充填有晚白堊世萊陽群地層,上部為少量的晚白堊世青山群和早白堊世王氏群地層,下盤為太古代深變質雜巖與中生代侵入體,上下盤之間被一條主拆離韌性剪切帶所分隔,鵲山變質核雜巖拆離斷層帶北部被NNE走向斷裂所截斷,南部被白堊紀海陽巖體侵入,在崖子鎮附近(圖1),鵲山拆離斷層帶被朱吳斷裂左行走滑錯開成兩段,糜棱狀片麻巖位于拆離斷層帶的最底部,是一種高溫剪切條件下形成的糜棱巖.糜棱片麻巖由鉀長石、斜長石殘斑和定向排列的角閃石和黑云母等礦物構成,位于拆離斷層帶的最頂部斷層泥,主要由碳化的泥質和硅化的長英質小透鏡體組成,鵲山變質核雜巖表現為穹狀隆起[3]。

圖1 膠萊盆地東北緣郭城-崖子斷裂帶礦集區區域地質圖(據趙寶聚等,2019修改)
通過對蓬家夼以往資料報告圖件研究,發現礦體均位于糜棱巖化花崗巖即鵲山變質核雜巖界面上盤的蝕變帶內,鉆孔施工已韌性剪切帶為標志層由淺至深控制蓬家夼主礦體蝕變帶。西井口的鉆孔礦化帶內巖芯比較破碎,巖性為構造角礫巖,硅化強烈,發育大量團塊狀、浸染狀黃鐵礦。鉆孔穿過礦化帶后進入糜棱巖化花崗巖[4]。西澇口的鉆孔穿過礦化帶揭露出深部糜棱巖化花崗巖,巖芯相對完整,硅化強烈。前垂柳的鉆孔揭露礦化蝕變帶,巖芯比較破碎,硅化較強,發育大量團塊狀、浸染狀、脈狀黃鐵礦;下盤為糜棱巖化花崗巖。遼上主礦體中心位置的鉆孔進入蝕變帶,顯示為強硅化、碎裂巖化、碳酸鹽化和黃鐵礦化,在蝕變帶下盤見糜棱巖化花崗巖。通過對比分析以上蝕變帶下盤揭露的糜棱巖化巖石均為鵲山變質核雜巖韌性剪切帶,屬大型變形構造典型特征,且上盤蝕變帶,發育硅化、硫化物以及絹云母化,向外過度為碳酸鹽化,與大型變形構造礦化蝕變特征吻合。
通過對膠萊盆地東北緣現已施工的深部鉆孔揭露的地質信息觀察研究發現,膠萊東北緣深部揭露荊山群、萊陽群等蓋層之下,有一條規模較大的韌性剪切帶存在,自東向西蓬家夼、西井口、西澇口、前垂柳、遼上等礦權深部礦體均位于該韌性剪切帶上盤蝕變帶內且剪切帶內發育強硅化、細粒黃鐵礦,通過對膠萊盆地東北緣北部鵲山巖體的研究發現,該韌性剪切帶為鵲山變質核雜巖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分析鵲山變質核雜巖及韌性剪切帶為大型變形構造,而其上盤蝕變帶內大規模工業礦體為大型變形構造型礦床。
通過綜合地質研究得出鵲山變質核雜巖及韌性剪切帶為大型變形構造,而其上盤蝕變帶內大規模工業礦體為大型變形構造型礦床,該成果可為膠東郭城-崖子斷裂帶金礦床的深部及外圍找礦勘查提供新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