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斌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三大隊,江西 南昌 331307)
馬島中部和北部的古老變質基底分為5個構造單元。分別 為Antongil地 塊、Antananarivo地 塊、Tsaratanana巖片、Itremo巖片以及Bemarivo構造帶。阿那拉芒嘎(Analamanga)地區安巴拉拉塔(Ambararata)地區為太古代綠巖帶,新元古代羅丁古陸解體,早古生代增生于岡瓦納大陸,兩次構造變動均有大范圍巖漿活動。前寒武變質基底以及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兩次大規模構造、巖漿活動,造就了馬達加斯加中北部強烈而獨特的成礦環境。
區內構造發育受區域性大斷裂的影響,本區的構造線主要呈近SN向和NNW向展布,其他方向的構造不發育。構造規模大小不一,沿走向延伸數百米至數千米,它們大多控制著巖體和巖脈的分布,與礦化關系密切。脈體中蝕變礦化較強,見有褐鐵礦化、磁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其中部分見有少量孔雀石化。其中偉晶巖脈和石英脈中礦化較為普遍一些,石英脈中局部見有磁鐵礦化,磁鐵礦呈顆粒狀產出于石英脈中,風化后剝蝕散落于地表,呈小的顆粒狀,小塊狀。
從該區1:10000磁法測量一區△T異常等值線平面圖看,異常基本反映了巖體、地層或構造的分布規律,以及巖漿活動規律。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太古代片麻巖,東部分布有少量石英巖。巖層總體走向NW或NNW,受Andriamena-Alaotara向斜構造的影響,西部和中部向東傾,東北向西傾。在ΔT等值線平面圖和ΔT剖面平面圖,以及ΔT化極等值線平面圖和上延后(100、200、500、1000米)等值線平面圖上,磁異常特征明顯,負異常與區域的斷層和偉晶巖脈有關。
一測區ΔT等值線平面圖分析。
測區數據處理時基本場選擇為34000nT,經過各項改正后△T極大值為2458.5nT,△T極小值為-1087.04nT,標準偏差為422.33nT。磁異常分布有一定規律,整體上呈東部為正異常西部為負異常分布正負異常,東部主要為正異常分布,西部主要為負異常,中部為正負異常交替的過渡帶,異常大致分為3個局部。
異常區域,編號分別為A1、A2、A3。負異常帶規律性較明顯,未見有明顯的負異常中心,據推測為斷裂構造或巖性接觸斷裂所致。
A1異常位于高精度磁測工作一區的南中部,異常強度100nT~900nT,南北長約400m,東西寬約280m,形狀大致呈橢圓,走向大致為南北向,南北部異常未封閉。地表巖性主要為片麻巖和角閃巖。在A1異常的北西側見有一負異常帶,異常走向為北西向,推測存在斷裂構造F1。
A2異常位于高精度磁測工作一區的中北部,異常強度100nT~400nT,由5個大小不一的異常區組成的串珠狀異常,異常走向呈北西向。地表巖性主要為片麻巖巖,區內有斑狀花崗巖出露。與該異常伴生出現一條北西走向的負異常帶,推測在A2異常與負異常帶中間存在斷裂構造F2。鑒于土壤化探的AU和Cu等多個元素的異常帶與A1異常帶吻合,因此該異常值得重視。在A2異常的北東側見有一負異常帶,異常走向呈北西向,推測存在斷裂構造F3。
A3異常位于高精度磁測工作一區的東部,為大面積的正異常,異常幅度高,強度100—2458nT,形狀大致呈橢圓狀,東部及南部均未封閉,說明異常在向東南方向延伸,異常走向大致為南北向。在A3異常的北西側見有一負異常帶,異常走向呈北東向,推測存在斷裂構造F4。

圖1 安巴拉拉塔(Ambararata)礦權區高精度磁測一區△T平面等值圖
二測區ΔT等值線平面圖分析。
二測區數據處理時基本場選擇為34000nT,經過各項改正后△T極大值為1148.29nT,△T極小值為-1521.11nT,標準偏差為315.14nT。磁異常分布有一定規律,異常走向大致為北東方向,正負異常交替出現,異常大致分為3個局部異常區域,編號分別為A4、A5、A6。負異常帶規律性較明顯,未見有明顯的負異常中心,據推測為斷裂構造或巖性接觸斷裂所致。
A4異常位于高精度磁測工作二區的北西部,與一測區的A3異常相對應,該異常推測為A3異常的延伸,異常強度100—900nT,異常面積較小,形狀大致呈橢圓,北西部異常未封閉。地表巖性主要為片角閃巖。
在A4異常的南東側見有三個負異常帶,分別推測走向為北西向的構造F1-2,該構造推測為一測區推測構造F1的延伸;北西向的負異常帶推測為構造F5,二測區北中部負異常帶推測存在斷裂構造F6。
A5異常位于高精度磁測工作二區的南中部,異常強度100nT~500nT,異常呈片狀分布,異常走向呈北西向。地表巖性主要為片麻巖和花崗巖。該異常南東側出現一條北西走向的負異常帶,推測在A5異常與負異常帶中間存在斷裂構造F8。
A6異常位于高精度磁測工作二區的北東部,異常與A5異常為同一性質異常,異常幅度較高,強度100nT~900nT,形狀大致呈橢圓狀。地表主要為第四系所覆蓋。在A6異常的南西側見有一負異常帶,異常走向呈北西向,推測存在斷裂構造F7。
該區主要見有下面幾種礦化:Cr礦化主要與輝石巖、角閃巖、方輝橄欖巖、橄欖巖、輝長巖等超基性巖有關,Cu主要與角閃巖、片麻巖、花崗巖及花崗閃長巖、云母大理巖等有關,Ni礦與橄欖巖、輝石巖等超基性關系密切。Cr礦化多呈透鏡狀、似層狀,Cu、Ni礦化則有相當浸染狀,石英脈、硅化帶、糜棱巖化帶發育時可伴生Au礦化。磁鐵礦主要與石英脈相關,石英脈中見有褐鐵礦化,局部見有少量的孔雀石化,其中磁鐵礦化呈小的顆粒狀,細粒塊狀不規則分布于石英脈的裂隙和層理中。
上述信息表明,Cr礦化主要與早期巖漿分異有關,橄欖巖、蛇紋巖、輝石巖為重要找礦目標;Cu、Ni礦化除與超基性巖有一定關系外,同時還要注意混合巖化花崗巖、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小巖體以及相應淺成巖體內外接觸帶,與超基性巖有關的熔離型、與中酸性淺成巖有關的斑巖型以及層狀礦化等應共同為Cu礦找礦目標。在Andriamena綠巖帶的中北部地區已發現了大量的鉻鐵礦、磁鐵礦,鎳礦、鉛鋅礦及銅礦和金礦也有很好的發現,是馬島中部一個重要的成礦區。
區內較為古老的地層發育,有大量的剪切帶及小規模構造蝕變帶,見有石英脈、硅化帶、正長巖脈、角閃巖脈等,偶見有橄欖巖、輝長巖,花崗巖脈穿插。而Cr礦化主要與早期巖漿分異有關,橄欖巖、輝長巖為重要找礦目標,鉻鐵礦礦化也見于構造帶中,構造蝕變較強的地段,包括石英脈發育的地方,鉻鐵礦礦化蝕變較強。
區內主要的地層為片麻巖、片巖,地球化學異常表現出地層巖性與巖脈的專屬性,脆韌性剪切帶控礦性。元素高背景及異常分布大多與地質地層及其巖脈、構造、形態較一致,相關異常主要出現在構造或巖性接觸帶。局部由片巖、磁鐵石英巖和云母片巖組成的巖帶,巖帶的巖石組成與典型的綠巖帶是一致的或類似的。地表可見分布較為廣泛的偉晶巖脈體、巖脈帶等。在某種程度上,該巖帶與金礦、鉻鐵礦和磁鐵礦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具有很大的找礦潛力。
本次工作的開展,對馬達加斯加安巴拉拉塔(Ambararata)地區多金屬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進行了初步探究。為我國經濟發展急需的金、鎳、銅礦產為目標,尋找以超基性有關的鎳礦床、以花崗斑巖有關的銅多金屬礦床。結合收集整理出的數據和資料,希望本文對該區進一步地質研究及馬達加斯加銅多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工作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