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玲,李 志
(1.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河北秦皇島 066004;2.昌黎縣農業局植保植檢站,河北秦皇島 066600)
生態農業是集保護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人類健康于一體的農業發展模式,其在保護環境、遏制氣候變化、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幫助人身心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現階段,如何發展生態農業,真正貫徹“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要求,探究生態農業發展背景下植物病蟲的防治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生態農業不同于傳統工廠化養殖、集約化與規模化單一種植及使用大量化學物質的農業種植模式,它強調在生態科學理論指導下,對主要害蟲和雜草使用物理方法干擾控制,基本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農藥、除草劑、地膜等化學物質,也不使用激素、轉基因種子或食品添加劑,而是依靠發展環境友好性、耕地固碳固氮型農業來滿足植物健康生長的一類農業生產方式[1]。發展生態林業,提高農業耕地生產力,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及產量。具體說來,生態農業發展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與以往的農業發展模式不同,生態農業崇尚健康、綠色的農業發展理念,將農田害蟲和雜草等以前視為不利于農業發展的物種,當作生態農業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其不是采用化學方法消滅,而是采取物理方式或者生物方式進行干擾與控制,恢復農田生態平衡。采用物理方式或生物方式防治害蟲,可以減少使用化學農藥等化學有害物質,保證農作物產量不受影響。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由于化學物質投入較少,且不存在農藥殘留,能夠充分發揮自然界生物自凈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不同于傳統的依靠大量化學物質來供肥的模式,而是借助農田生態系統中的肥料,實現“五谷豐登”的目的。如將豆科植物與禾本科植物間作套種,以實現氮源利用最大化;通過種植物種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穩定,提高植物抗風險能力。種植作物類型多樣化,能夠為農田中的動物提供養分,因農作物種植而減少的土地養分,可以通過施用動物糞便制成的有機肥得以補充,并借助土壤中的微生物幫助后續種植植物有效吸收養分。長期堅持這種種植模式,即使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激素、地膜或轉基因種子,也能夠確保植物的產量得以穩步提高。
建立在順應農作物生長規律基礎上的生態農業,能夠最大化順應農業氣候時令,確保水分和養分得以充分利用。與此同時,不同于傳統的化肥使用方式,生態農業采取施用有機肥的方式,減少了以往使用傳統化肥所帶來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在生態農業模式下,能夠實現將溫室氣體埋到地下的功能,進而達到耕地固碳的功能。
采用生態農業模式創造了優美的生態環境,同時農產品質量又高于普通農業,在高質量的農產品吸引下,城市群體對農產品和農村生態的需求日益旺盛,這使得原來單一的農業要素日漸變為一種可加工、銷售和旅游服務的多元農業產業鏈,實現了從農產品種植、養殖到加工、服務的一條龍服務。事實上,如果進一步拓展產業鏈還能實現從保健到養生再到養老的一體化。
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下,植物病蟲害防治要堅持生物多樣性原則,注重維護土壤生物的多元性。在這一理念背景下,對農業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之間的多樣性要予以辯證看待,打造多樣性的農業生態系統。保證農業生態系統的合理運行,確保植物抗自然災害能力提升,并將害蟲與雜草轉變成資源。由于土壤健康,農田生態系統健康,植物病害將得以大幅度減少。
在植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對于可能會對植物帶來破壞的生物,可統一將其歸納為潛在有害生物。在如何看待這些潛在有害生物的觀點上,不能采取武斷的全部消滅措施,而是要從影響植物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通過改善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植物生產的可持續能力。同理,在對植物進行病蟲治理的過程中,也要遵循系統性觀點,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前提,盡量通過生物系統之間的自我調控和相互制約能力來維護生物系統平衡,進而達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保護植物生物多樣性,利用物理方式對潛在有害生物進行干預和控制,才是維持整個植物系統平衡的關鍵。
在植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注重科技,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利用生物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現有的生物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手段能夠對潛在的有害病蟲進行監測和追蹤,并且能夠通過安全的生物制約技術等,控制有害病蟲的種群密度,進而提高植物病蟲的防治效率。也可以在植物病蟲害防治源頭著眼,通過采用先進的植物培育手段,培育具有一定抗病蟲性的植物,從源頭上為生態背景下的植物病蟲害防治提供支撐。
在植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正確認識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正視各種生物組成的食物網,利用食物網保證系統的穩定性。部分防治工作中出現的“見蟲稱害”“見菌稱病”的認知和意識是極為不合適的。在植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害蟲與雜草的作用是辯證的。害蟲是益蟲的食物,害蟲死亡后其尸體可以參與構造土壤中的團粒結構;雜草會與莊稼爭養料,但也會增加土壤碳氮等營養。因此,在病蟲控制過程中,要注意堅持自然控制原則,不要對所有病蟲都采取全部消滅的極端措施。
生態農業發展背景下的植物病蟲害防治,要堅持以生態經濟學為指導思想,從生物多樣性、生態位和系統論原理出發,在綜合考慮植物病蟲害發展動態及有關環境因子的情況下,采用適當的方法與技術,充分發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防治植物病蟲,并將損害控制在經濟允許范圍之內。
1)增加生物多樣性。根據生物系統中的生態位原理,借助植物發展過程中的生態位空間差異,如利用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二者生態位之間存在差異的原理,對植物系統中的喬木和雜草進行合理安排,確保喬木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和諧生長[2]。與此同時,在田間植物種植過程中,也可以利用高稈作物和雜草間隔種植,實現對雜草的生態位空間差異控制。2)利用生態位控制病蟲。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可以抓住害蟲的生態位存在時間差異這一特點,挖掘益蟲主要活動在白天的特點,利用夜間區位差異捕捉害蟲。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主要通過改變生物基因,從基因和微生物的角度防治各種有害病蟲[3]。2)合理利用食物鏈。在植物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要合理挖掘病蟲的食物鏈,減慢或遏制有害生物的傳播與流行,保證農田生態系統平衡,實現系統的自我調節與控制,控制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4]。3)堅持有效治理,變害為寶。如對害蟲和雜草進行必要管理,使其不為害農田,達到自然控制的目的。事實上,在微生物系統中,每種植物和動物都可以作為資源予以合理利用[5]。
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加強對農田和森林資源的保護,探討植物病蟲的防治策略,為植物資源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借助多樣化的栽培物種,控制除草劑、人工合成激素用量,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因此,當前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采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