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廣西國有七坡林場,廣西南寧 530200)
生態環境建設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對殘次林地進行綜合整治也成為現階段的一項重點生態工程項目[1]。殘次林地土地綜合整治是合理開發土地資源、實現耕地保護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已經計入歷史的天然林地和人工種植林地,都屬于林業局規劃建設確定的林地,在這部分林地中,由于各種各樣的自然原因,最終導致這部分林地的樹木生長情況出現差異。從現實情況看,殘次林地涉及的范圍較廣,如部分前期營造的農田防護林、林帶破損不全的林地、無法通過改造提高經濟效益的林地都屬于殘次林地的范疇。此外,一些質量較差、林相較差且需要進行改造或補植的林地,也在殘次林地的規劃范疇。如果殘次林地過多會影響防護林的整體效能,因此殘次林地改造迫在眉睫。
在殘次林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會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多整治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從而能夠提供一些就業崗位,因此對殘次林進行綜合整治有利于提高當地的就業率。就業率的提高意味著當地居民的收入也會有所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2]。居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各種違法犯罪也會越來越少,對于社會的長治久安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土地整治經濟效益一般指在對相關土地投入資金、勞動和技術后取得的經濟效益。殘次林的綜合整治可以提升這些林地的土地資源使用率,不僅能夠保障土地的有效利用,還能在整體上提升林地的經濟效益。同時,綜合整治能夠讓當地的植被煥發生機,從而促進部分種植業的發展。
土地綜合整治后帶來的生態效益指在整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對于土壤、水資源和植被帶來的各種影響。不可否認的是,對殘次林進行綜合整治能夠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一方面能夠提升殘次林的植被覆蓋率,使得殘次林能夠重現綠色生機;另一方面還可以使殘次林的水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
景觀效益可以理解為在對土地進行綜合整治的過程中,為當地創造出來的舒適的生態環境及優良、整潔的景觀布局,同時給當地帶來新穎的景觀體驗。在對殘次林進行綜合整治后,能夠使殘次林所處的環境產生巨大的變化,在相關的區域能夠實現植被的全面覆蓋,提升了殘次林所處地域的空間布局美觀程度。在完成整治工作后,如果能夠繼續開發旅游項目,還能夠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擁有綠色環境是旅游景點能夠得以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因此對殘次林進行綜合整治能夠給當地帶來景觀效益[3]。
殘次林地的整治工作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項目,對于林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從目前的殘次林地整治工作來看,不管是在政策實施上還是在資金支持上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在生態環境全面建設的政策推動下,很多以前被破壞的林地資源有了重新恢復生機的可能性,如果能夠將這些政策落實到位,殘次林地的綜合整治肯定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也能夠在綜合整治后獲得可觀的整治效益。目前,在對殘次林地進行綜合整治的過程中,相關政策無法全面落實,過度關注經濟效益的問題依然存在,是導致殘次林地的綜合整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主要原因。要使得殘次林地整治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必須確保政策能夠全面落實,從而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對殘次林地進行綜合整治的過程中,項目的財力消耗十分龐大,而且實現殘次林地有效整治的周期較長,因此也需要得到持續的財政資金支持。充足的資金支持是確保整治項目順利施行的關鍵,也是確保相關項目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增加財政資金投入,通過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或從外部引進項目投資,是當前殘次林地整治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只有投入足夠的財政資金,才能保證各項整治工作順利進行,才能確保殘次林地能夠再次被利用,有利于保護環境。
要真正實現殘次林綜合整治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階段性整治結束以后,需要持續采取措施來加強對于殘次林地的綜合整治,只有堅持落實各項措施,才能夠讓林地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就整體調查狀況分析,很多殘次林地綜合整治工作完成后,相關部門并不重視林地的后續整治狀況,導致土地資源的利用再次陷入困境。不少政府部門只顧及經濟效益,在整治后再次大肆破壞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理念,且會對土地資源帶來二次傷害。因此,完成所有的綜合整治工作后,還要加強對整治后的林地資源的監控及保護,從各個環節加強對林地資源的進一步保護,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各項效益得到保持。
土地平整可以將零碎的殘次林地整合成整片的可用耕地,在后續的大規模耕種過程中,便于大型器械進入,有利于形成規模化種植[4]。土壤平整完成后,相關人員要對影響土壤質量的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改善措施,便于后續開展耕種工作。
相關部門對于土地類別的認定存在一定的分歧,從而不利于開展殘次林地土地整治工作。相關部門要加強合作,積極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作用,重新審視殘次林地的整治方法,確保殘次林地綜合整治工作能夠順利開展[5-6]。
殘次林地土地整治項目的開展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因此必須提高殘次林地項目的公眾參與度,要保證項目的公開性及透明性,并接受社會公眾對項目的監督[7]。在論證項目的可行性時,要邀請各領域的專家進行全面評估。
除了自然資源部,整合殘次林地也離不開農業農村部、水利部、生態環境部等眾多職能部門的相互協作[8-9]。這些工作僅依靠自然資源部是無法完成的,需要眾多部門共同完成,如果不加強相關部門的協調合作,所有工作將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
殘次林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是一項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整個項目是圍繞生態環境建設進行開展。目前,我國在整治殘次林地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政策無法全面落實、資金匱乏及缺乏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等問題,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作用,采取平整土地、改善土地環境、呼吁公眾參與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殘次林地整治的效率,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