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柳州市魚峰區洛埠鎮林業站,廣西柳州 545011)
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指的是在滿足經濟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加強營林管理,采用物理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手段,對林業中的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且不破壞林業生態環境系統。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能夠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有利于推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滿足種植戶的需求,還符合環境保護政策的要求,能夠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以病蟲害預防工作為主,遵循綜合治理原則,保障林區樹木的健康生長。
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無公害防治技術有著較好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2 個方面。1)經濟價值。使用無公害防治技術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可節約一定的成本,有利于避免病蟲害對林業資源造成破壞,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2)生態價值。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可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量,能夠有效避免土地狀況惡化,可有效保護林業生態資源,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1]。
在林業發展過程中,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有必要:1)有利于保障林區樹木的正常生長,保護林區的生態環境,實現林區的生態價值;2)能夠減緩地表水流速度,有效防范水土流失;3)豐富森林的物種多樣性,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4)能夠提升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維護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現階段,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 種。1)營林方式不合理。由于未能創建良好的林業生長環境,導致病蟲害滋生概率過高。部分林業管理人員并未認識到營林方式的重要性,只關注林業的經濟效益,忽視了種植過程中的各項問題,如種植密度過大,影響了樹木的光照需求,通風條件也未達到標準要求,致使樹木生長速度過慢,易引發病蟲害問題。2)森林生態脆弱。目前,天然林的數量較少,大多都是人造林區,屬于后期開發的林木資源,樹木生長周期基本一致,部分林業企業只專注于林木資源的采伐,致使天然森林在短時間內無法自主恢復,森林生態系統被破壞,后期的人工造林抵抗力降低,致使病蟲害發生概率較大[2]。3)農藥使用過多。在傳統的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通過噴灑農藥的方式來解決,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農藥的有毒化學成分多、藥性強,長期使用會導致樹木受到損傷,病蟲害對農藥的抗性逐漸增強,導致防治效果下降。
在開展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工作時,應從源頭出發,可從以下2 個方面著手。1)在造林時可采用混交林技術,豐富林區種植品種的同時避免食物鏈過于簡單,能夠有效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避免出現病蟲害大面積蔓延狀況。基于此,在種植人工林時,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選擇適宜的苗木種類,重視農林牧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2)制定完善的管理體系,轉變傳統的林業管理模式,堅持全新的林業管理理念,使用先進的林業管理手段,通過無公害防治技術降低樹木病蟲害的發生頻率,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為有效防治林業病蟲害,應加強撫育管理工作。選取本身就具有較好抗病蟲害能力的樹苗,綜合考慮林區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及土壤成分等因素,提升樹苗的成活率。可通過封山等形式維護林區環境的穩定性,適當引入適宜的生物,豐富林區的物種多樣性。管理人員應重視林區管理工作以形成完善的生態體系,提升苗木的抗病性,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執行撫育管理工作[3]。管理人員還應具備扎實的林業知識,定期巡查林區,采集林區中苗木生長的相關數據,全面掌握苗木生長狀況,以便于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一旦發現有病蟲害問題發生,必須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防治病蟲害大面積蔓延,影響整個林區樹木的生長。與此同時,林區技術人員還應發揮自身能力,定期監測林區中的土壤成分,為林苗合理施肥,使之保持充足的營養。要定期清理林區中的雜草,將患病的枝葉剪除清理干凈,以免傳染其他健康的林木。
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應開展高效的監測預警工作,將林木病蟲害問題扼殺在搖籃中。1)全面掌握林區的環境狀況,科學分析林區的氣候條件,關注林區的溫度、濕度,并對其進行動態化監控,實時掌握林區的實際情況。2)加強對病蟲害發生原因的研究,了解林區內病蟲害的易發種類、多發時間段及可能帶來的危害,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及相應的防治辦法做好病蟲害預防工作,遏制病蟲害的發生。3)加強巡林工作,各崗位人員應當明確自身職責,時刻關注土壤及環境的變化,并做好相應的數據統計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互相交流工作經驗。4)和氣象部門加強聯系,實時關注天氣變化,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優化預警監測體系,保障林區樹木的正常生長。
3.4.1 物理防治措施
使用物理防治手段能夠對林業的病蟲害問題起到較好的效果,并且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常見的物理防治方式有誘殺法、調溫處理法、物理阻隔法及人工護理法4 種。1)誘殺法指的是根據林區中常見的蟲害類型,基于其喜好特性,于周邊種植吸引害蟲的植物,對其進行誘殺;或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空曠位置放置黑光燈,以便于集中誘捕害蟲。2)調溫處理法是指基于害蟲的生長特性,有效調控林區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使之不適宜害蟲的生長,降低害蟲的存活率,防止其對林區苗木造成損傷。3)物理阻隔法指的是通過在樹木上刷白漆或利用捆扎薄膜的方式阻隔病蟲害,對林木進行保護。4)人工護理法表現在科學選擇樹苗和定期檢查生長狀況2 個方面,在栽種樹苗前需要對樹苗進行檢查和消毒,不可種植攜帶病蟲害的樹苗;在樹苗生長過程中定期開展檢查工作,及時修剪受病蟲害侵蝕的枝葉,避免病蟲害滋生和蔓延[4]。
3.4.2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無公害防治技術中的一種,其主要是通過生物之間的制約關系抑制病蟲害的蔓延,解決病蟲害問題。生物防治的優勢在于防治成本較低且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給林業帶來更多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會造成較大的污染和負面影響。常見的方式有微生物防治、鳥類治理、引進天敵等。1)微生物防治指的是利用病毒、真菌、抗生菌等防治病蟲害,使之進入到病蟲體內,吸收病蟲的養分,然后殺死宿主,解決病蟲害問題。例如,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天牛、松毛蟲幼蟲是常見的蟲害類型,通過白僵真菌可對其進行有效防治。2)鳥類治理指的是創造適合鳥類生長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鳥類,如啄木鳥可以消滅樹皮下的多種害蟲,而且活動范圍比較廣泛,能夠起到良好的無公害防治效果。3)引進天敵指的是引進病蟲害的天敵,如天牛的天敵花絨寄甲蟲,其幼蟲可寄生于天牛體內,吸食其營養,使之無法損害林木[5]。
在林業發展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轉變傳統的防治方式,有效發揮無公害防治技術的作用,從而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保障林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