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兵
(淮安市林業技術指導站,江蘇淮安 223001)
林下經濟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以開展符合經營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友好型經濟[1]。林下經濟強調不同產業的融入及人的主動參與,加強產業協調與林業資源的保護、利用,對促進增產增收、推動林業建設與生態友好型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淮安市地處蘇北腹地,是著名的“意楊之鄉”,是全國最早引種成功意楊的地區之一?;窗彩猩仲Y源十分豐富,有林地面積約15.6 萬公頃,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淮安市圍繞廣闊的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取得初步成效,探索出了一條林、農、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生態發展新模式?;窗彩鞋F發展林下經濟面積1.32 萬公頃,林下經濟產值達3.66 億元,占淮安市林業產值比重的4.49%,主要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為主?;窗彩鞋F有林下經濟經營主體130 個,其中從事林下經濟的企業7 個,從事林下經濟的專業合作社22 家,林下經濟從業人數約1.6 萬人。
發展林下經濟形式多樣、內容復雜,總結淮安市近年來的經驗,主要以下6 種模式。
即在新造未滿3 年的幼齡林或采取寬窄行造林的尚未郁閉的林下套種小麥、土豆、豆類、花生、油菜等低稈作物,嚴禁種植玉米等高稈作物。林業樹種主要為楊樹、薄殼山核桃等高大喬木,為便于機械林下耕作,多采用6~8 m 大行距,農作物一般距離林木50~80 cm。通過林下套種糧食,可有效促進樹木生長,實現以短養長,長短結合。這種模式比較普遍,占淮安市林下經濟面積的70%以上。通過以耕代撫不僅促進了林木生長,節約撫育成本,每年每667 m2還可以增加約2 000 元左右的糧食收益。
即在未郁閉的用材林、經濟林下套種較為耐蔭的中藥材。林木為中草藥生長提供了耐蔭的生長環境,通過對林下中藥材的精耕細作,有助于土壤改良,增加肥力,從而促進林木生長。適于林下種植的常見藥材有桔梗、白術、夏枯草、益母草、百合、金銀花、連錢草、野馬追、天麻、蒼術和板藍根等,每年每667 m2藥材種植收入在1 000~3 000 元?;窗彩许祉艨h天泉湖鎮農民在林下套種野馬追等中藥材,不僅使閑置的林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增收效果十分明顯,僅林下中草藥一項,每年可實現增值約1 500 多萬元。
即在林下建設大棚種植食用菌。林下建食用菌大棚具有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和晝夜溫差小的特點,利于蘑菇生長。食用菌主要品種有香菇、平菇、草菇、雙孢菇和雞腿菇等,每667 m2年收入可達5 000~8 000 元。洪澤區東雙溝鎮農民利用林下空間,發展林下食用菌大棚約100 hm2,當地還成立劉卉食用菌為代表專業合作社,年可增加經濟收益1 000 多萬元,帶動周圍50 多戶農民增收致富。
根據不同林分光照條件和蔬菜的光照需求選擇適宜的套種品種,既可以發展耐蔭蔬菜,也可根據二者的生長季節差異選擇品種。平原地區主要以間作大蒜、青椒、韭菜、茄類等各類蔬菜及冬瓜、西瓜等瓜類為主;丘陵山地主要以間作蕨菜、黃花菜、馬齒莧、山芹菜和南瓜等品種為主,平均每667 m2每年經濟效益在2 000~4 000 元不等。淮陰區吳城鎮三園村農民在冬棗樹、梨樹下套種大白菜、韭菜等經濟作物,林下每667 m2收入超過3 000 元;漁溝鎮何莊村農民在冬棗樹下套種非洲菊且全部出口國外市場,667 m2收入近萬元。
即充分利用林間閑置空間飼養雞、鴨、鵝等家禽或豬羊等家畜。家禽自然放養、圈養和棚養均可,家畜一般以圈養為主。林下為家禽家畜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林下放養的家禽可有效減少樹木蟲害,糞便給林木提供有機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促進林木生長,實現以林養禽(畜),以禽(畜)育林,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鏈,同時禽(畜)放養類多運動、肉質好、無污染、價格高,技術簡便易行,效益可觀[2]。江蘇百木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2017 年起先后在淮陰區劉老莊南營村、雙莊村發展種植了約133.33 hm2碧根果,2020 年該公司在林下開辟了約26.67 hm2實施圍欄養鵝,果樹為鵝遮蔭,是鵝的天然“氧吧”,且通風降溫,便于防疫,十分有利于鵝的生長,而鵝吃草吃蟲,糞便肥了林地,與林木生長形成良性循環。僅此一項,每年可增加近50 萬元收益。近年來正大、溫氏、雨潤集團把目光放在了發展林下生態養殖上,先后在盱眙縣、淮陰區、金湖縣等地建立林下生態養殖小區100 多個,有效地解決了畜牧業養殖發展用地不足的瓶頸。
林漁模式是利用坑塘堤埂植樹綠化,開展生態養殖,提高漁業生產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一種養殖方式。林漁模式主要是在低洼的河湖灘地通過抬田造林,溝內養殖魚、蝦、螃蟹,每667 m2每年收益在3 000~5 000 元。近年來,金湖縣充分發揮里下河地區水網發達的優勢,大力開發灘涂資源,通過開溝抬田,埂上栽楊樹,溝中養殖魚、蝦,金湖縣發展林下養漁面積近萬公頃。
近年來淮安市林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為淮安市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淮安市林下經濟總量不到農業總產值的1/10,林下經濟發展面積僅占淮安市林地面積的1/3,尚有大量空置林地沒有開發利用。
淮安市林下經濟大部分以林糧間作為主,所占比例超過70%,而林菌、林菜、林藥、林禽、林畜等模式比重相對較小,產品也較單一,很難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3]。
大部分用于發展林下經濟的地方都遠離村莊比較偏僻,普遍存在水、電、路及養殖等基礎設施簡陋,配套不完善等問題。
目前淮安市除少數的企業和承包大戶參與發展林下經濟外,大多還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發展規模偏小。由于對市場需求、林下產品的市場前景缺乏充分地調查了解,大多企業和承包大戶僅滿足于現狀,缺乏做大做強的林下經濟產業意識。
由于林下經濟發展技能培訓與服務指導不到位,科技推廣范圍小,服務能力弱,各農戶單兵作戰、自產自銷,市場競爭力不強,并且農戶在種養過程中因缺乏科學種養技術和管理方法,病蟲害發生率較高,致使種養成本過大,經濟效益不高。
各地要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求實效的原則,努力探索和推廣切合本地實際,適宜本地區發展的林間種植、養殖模式,實施分類指導,提高林下經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同時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科學實施,形成政府主導,林業主管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聯動的良好機制。
各地黨委和政府應高度重視,加強林業、財政、稅務、金融和農業等相關部門的協調,研究和制訂具有地方特色的相關政策,推進扶持林下經濟發展。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投入林下經濟發展,支持林權所有人依法流轉林權,支持林下經濟適度規模經營[4]。各地可把林下經濟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畜牧業發展和農技推廣結合起來,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等專項資金,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積極探索林權抵押貸款新模式,爭取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支持。通過擔保、林權抵押方式,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積極鼓勵林農大戶和工商企業投入林下經濟發展,逐步建立起以企業、大戶、農民投入為主體、銀行信貸為輔助、項目資金為引導扶持的多元化投資機制。
堅持示范帶動、典型引路、集中發展的原則,認真抓好示范基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重點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確保林下經濟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按照“群眾自愿、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發展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程度,在標準化建設設計、統一供種(苗)、聯合采購、聯合銷售、加工增值、貯存運銷、科技推廣和資金籌措等方面發展積極作用,實現千家萬戶與市場對接。
可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通過技術講座、科普宣傳的方式,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技術、模式及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5]。積極引進推廣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大膽探索林間種養新模式。依托省內外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對農民技術骨干和示范戶進行專業技術、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戶的科技素質和專業技能,提高林下經濟的科技含量。
各地可建立林下經濟發展目標考核長效機制,市縣(區)兩級財政每年可拿出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助的方式鼓勵企業和承包大戶發展林下經濟。市縣(區)林業主管部門可成立技術服務指導組,實行項目完成實績與技術指導服務掛鉤,進行捆綁考核,以推動淮安市林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