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成華
(1.鹽城師范學院歷史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鹽城 224001;2.鹽城地域文化與社會治理研究院,江蘇鹽城 224001)
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村發展狀況的重要標志。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高,這個國家或地區農村的運行狀況就處于良好態勢;反之,這個國家或地區農村發展水平就低。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也存在管理體制不完善、人才資源匱乏、服務數量偏少等諸多問題。農村社會組織來自基層,能夠反映農民的真實需求,不僅可以提供專業的公共服務,還可以緩解政府的壓力,理應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學術界并沒有對“農村社會組織”的概念進行統一界定,這類社會組織在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農村社會組織是一種社會團體,它是由農村居民集合在一起且每個組織都擁有自己的組織目標,根據組織內部制定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執行其所具有的職權與功能[1],如各種農村互助組織、公益組織及農村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是靜態的組織,但組織所舉辦的活動卻具有動態性的特征,若將靜態的組織和動態的活動組合起來,農村社會組織的模式就會變得更加復雜、更加高級。
農村公共服務包括農村地區居民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衛生條件和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農村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公益服務等,其中民生服務包括社會保障、就業等,公共事業服務主要包括義務教育、衛生醫療等,公益服務包括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
參與型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由政府為農村居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而農村社會組織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時起協助與配合作用。這種供給模式主要包括決策參與和項目參與2 種方式。
2.1.1 決策參與
科學的決策是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具有有效性的基礎。政府根據居民的需求和意愿對農村公共服務的具體項目進行立項與決策,與此同時,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還可以吸納比較有價值的建議,達到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服務供給的目的。農村社區組織具有可以及時掌握信息的優勢,所以農村社會組織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對本地區的公共性問題,如農村環境問題、孤寡老人健康問題等進行獨立調研,委派專業機構撰寫專題報告,將報告提交給政府相關部門,以此影響政府進行決策。
2.1.2 項目參與
政府在科學化決策的基礎上將相關項目投向市場,通過招標與投標的方式讓多種社會主體參與進來,形成多方競爭的局面,然后由政府選擇合適的生產對象,并以合同的形式確立彼此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政府或被政府委托的代理機構需要對完成的項目進行檢驗與評估,需要從村民中選出代表,對項目的滿意度進行測評。只有達到要求的標準之后政府才能夠支付費用。
如果政府與農村社會組織等其他社會主體能夠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就能夠達到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時,政府應出臺各種激勵政策,以鼓勵其積極參與到公共服務供給中。這種模式就是多元化主體合作供給模式,該模式有3 個主要特征:1)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組織、私人組織等多種社會主體,對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的選擇是多向的;2)多元主體之所以能夠有效地進行合作是因為公共服務目標的一致性,它們在服務目標上是達成共識的;3)組織與組織之間合作的主要動力是進行資源互補[2]。
主導型供給模式是農村社會組織不再協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而是其在參與公共服務供給中能夠獨自提供資金、吸納人才和進行科學決策。這種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類型:1)民自治組織供給型,村民自治組織供給公共服務主要依靠村民委員會;2)農村地區社會組織供給型,這種組織主要是由本地區的農村居民組成的、由農民自己建立起來的或自發性參與的社會組織;3)農村龍頭企業供給型,龍頭企業常常會在技術、人才等方面為創立合作關系的農民提供具有“俱樂部產品”性質的公共服務;4)村民互助供給型,這種供給模式相當于一種民間互助性的服務網絡,它主要以個人或家庭為中心點,與家族或鄰居建立聯系,以村民之間的相互信任為基礎,以鄰里之間的人情為紐帶。
1)厘清農村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從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村社會組織主要是配合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和農村社會組織還要完善和健全各種扶持政策,加大對養老醫療、教育、衛生等領域的資金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2)優化制度環境,完善法律法規[3]。政府和農村社會組織應走訪農村進行實地調研,詢問農民真實的想法,征求農民的意見,制定和完善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規章制度,為解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制度保障。
農村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中,主要存在組織運行能力差、缺乏專業人才和管理能力較弱3 個方面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主要采取下列措施。1)為了提高農村社會組織的社會地位與明確其具體責任,政府要進一步轉變公共職能,減少對農村社會組織的行政干預,加強合作與交流。2)人才來源對農村社會組織的運行、活動展開、價值理念等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社會組織要吸納專業的從業人員,以此提高其他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于農村公共服務工作人員“留不住、業務能力差”的問題,應從提高待遇及增強人員培訓2個方面入手[4]。不僅要提供物質激勵,還要從精神方面著手。通過定期專業技能的培訓,提升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信念和職業素養,通過業務考核,提高其參與社會組織供給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和信心。3)對農村社會組織信息進行公開和有效管理,保證農村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和提高其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不僅要重視對社會組織運行過程中的管理和建立科學的管理規章制度,還要及時將組織的各種運行信息告知公眾,增強公眾對組織的信任度。
了解農村居民對于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狀況是農村社會組織參與供給公共服務過程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提供的公共服務才能更符合農村居民的需要。農村社會組織基本上都建立在農村地區,與農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聯系密切,比較了解農民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服務,同時將這些信息反饋給政府。例如,建立“五老”志愿者隊伍,招募多名志愿者,如老村支部書記、農村社會模范等,和農民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掌握農村居民對公共服務最迫切的需要和訴求。另外,可以參與國家或地區舉辦的幫扶活動,直接走訪農村家庭,了解其家庭的具體情況,幫助解決衛生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問題[5]。
提高農村地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離不開農村居民的參與和配合,要對農村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與探究。如農村社會組織要向農民普及農村社會保障的相關知識,增強農民的參保意識,提高農民對農村社會保障服務的參與度;在農村衛生醫療條件方面,社會組織應該經常走訪農村,對農村居民進行思想教育,減輕居民“等、靠、要”的傳統思想,讓農民有自行分擔成本和募集資金的意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范圍和領域將不斷擴大,其供給能力也會越來越高。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有著充分的理論依據和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對整合社會資源、構建服務型政府和提高民主意識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組織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服務質量正在不斷提高,其類型和服務供給模式也逐漸多樣化,其供給能力也越來越強,未來一定能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