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鑫
(濟寧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山東濟寧 272000)
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這種改變很大程度上使農業生產力得到了解放,但生態農業發展下的農業環保仍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如在部分農村地區,群眾環保思想薄弱,“涸澤而漁”式的發展模式仍舊存在。因此,需要大力推廣農業環保技術加以改進。
生態農業是指一種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在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上建立起來的,能夠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高效農業[1]。在生態農業的概念中,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是生態農業的兩個核心內容,生態農業是融合了農耕文化精華和當代新興科技成果、優化了農業生產體系的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要與林、牧、副、漁業的發展相結合,要在傳統農業技術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與環境的協調、避免資源的浪費及環境的破壞,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一些實用型、便于推廣和應用的農業環保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這些農業環保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優化農作物品質、降低勞動強度,還有助于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
電子殺蟲技術主要是利用昆蟲的趨光、趨波、雌雄同趨等特性,通過安裝特定光譜的光源和滅殺裝置,利用光源對害蟲的較強引誘力,使害蟲在飛撲光源的過程中觸及高壓電網,滅殺害蟲[3]。又或者是利用害蟲對氣味敏感的特征,用特殊氣味信號吸引害蟲,將害蟲殺滅,最終實現消滅害蟲、保護農作物的目的。
電子殺蟲技術的應用可有效殺滅害蟲,破壞害蟲的繁殖環境,同時該技術的應用還有效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降低了土地污染的概率,為農作物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電子殺蟲技術成本較低,具有較高的推廣和使用價值。
促生防病環保技術主要是借助地面與電線,利用環形磁場進行病蟲害預防。該技術通過電極線連接地面,連接期間電極線四周會產生很多臭氧等有益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對病蟲害起到預防作用。該技術的核心是構建自動循環空間電場環境。電場環境構建完成之后,可以有效加快地表及農作物表面有益物質的運動速率,起到殺滅害蟲、減少蟲害傳播、實現防治病蟲害的目標[4]。另外,空間電場環境借助殺菌、消毒等形式有效限制了傳播病毒的渠道,降低了傳播病毒的速率。同時,促生防病環保技術使農作物生產環境更加健康、安全,改善了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質量、產量。
磁化處理種子環保技術的核心是在播種前,提前利用磁場對種子進行磁化處理,經過磁化處理后的種子生存能力及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均會比一般種子強。經過磁化處理的種子,在生長過程中具有更加發達的根系,能夠提高農作物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的能力,促進農作物健康成長。通過磁化作用,農作物的品種不斷被優化,生命力相對較弱的種子逐漸被淘汰,被保存下來的種子具有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從而大大提高了種子的存活率,且農作物本身的特性也更加適應自然環境。例如,磁化作用可以提升農作物的新陳代謝能力,促進農作物對水分和光照的吸收,從而促使農作物快速成長。種子在經過磁化處理后,其發芽率和生長速度均會得到提高,同時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及抗倒伏能力也會得到相應提升。
生物防治環保技術包括利用害蟲天敵進行防控和引入生物藥劑進行防控2 種方式。利用害蟲天敵進行防控的核心是在農作物生產中利用害蟲的天敵來消滅為害農作物生長的害蟲。例如,通過釋放赤眼蜂消滅稻田中的稻縱卷葉螟。生物藥劑防控技術是采取生物藥劑來誘殺害蟲,針對不同的農作物和害蟲,所采用的生物藥劑不同。例如,農田中出現大量三化螟時,可放置裝置性誘劑的誘捕器對雄性三化螟進行誘殺,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三化螟的產卵量,抑制三化螟的繁殖,進而減少三化螟對農作物的為害。使用生物防治環保技術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蟲效果,不會對農產品和農業環境造成污染,具有極好的環保效果。
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降低土壤的肥力,不利于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土壤污染,破壞生態環境。而科學使用土壤改良技術,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化肥、農藥對土壤的污染,提高土壤的肥力,而且可以確保農作物正常生長、保證農作物的品質和質量安全。
目前常用的土壤改進技術主要有以下2 種:1)利用生物手段進行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理,如利用生物霉菌防治蟲害,可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作物的質量;2)使用微生物改良酶制劑,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達到松散土壤、減少板結的效果,提高土壤質量,優化土壤肥力及土壤的儲水能力,以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實現生態農業的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糧食是主要的物質來源,而糧食安全直接關乎到人們的生命健康,所以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要保障糧食的生產質量,并注重綠色環保,發展生態農業。
1)大力引進和推廣農業環保技術,建立專門的農業環保技術部門,對農業環保技術推廣措施進行完善,經過不斷推廣,提升種植戶的農業種植能力。應充分依托農業技術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平臺,培育一批“接地氣”的推廣員,并加強其對新技術、新知識的研究學習,使其引導農民更新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為農業環保技術的推廣應用奠定良好基礎。也可以依托村委信息欄、益農信息社平臺廣泛開展農業環保知識宣傳,將環保的觀念理念傳遞給農民群眾,讓農民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5]。
2)對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及時回收處理。隨意丟棄農用地膜、農藥包裝袋等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不利于農作物健康生長。因此,需采取科學的方式對這些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例如,農作物秸稈還田、青儲飼料、生物質能發電等方式,均是對農業廢棄物資源進行綜合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在農業生產中可以借鑒這些案例,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合理利用。
在生態農業這一概念提出以前,人們為了防治病蟲害,往往會使用化學藥劑來對病蟲害進行殺滅,甚至會超量、超范圍使用化學藥劑,這會對土壤環境和農作物品質造成不利影響,而在生態農業發展背景下的農業環保技術不僅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而且促進了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提升了農作物的品質。在未來,仍應加大對農業環保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使我國的生態農業朝著更科學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