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時雨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144)
中原文明是一種典型的大河文明,同時中原地區是炎黃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大量的傳統聚落,這些傳統聚落的文化沉淀尤為濃厚。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鄉村發展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門領域,傳統聚落在這個領域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與經驗。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存在著綠水環繞、紅石寨墻的傳統聚落——臨灃寨,其于2005 年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因此對于臨灃寨這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如何進行保護,保護工作進行是否得當等問題的考慮就顯得十分重要。
臨灃寨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屬于黃淮平原,東臨紫云山,南臨香山、龍山,西依石河,北臨汝河。雖然臨灃寨所在地地勢低洼,但村寨處在西南至東北走勢的埂地之上,臨灃寨處在一個綠水環繞的地形中,充分體現了平原地區無山可依、人們偏好逐水而居的生活習慣。
從整體上來看,臨灃寨被環水圍繞,寨河內有紅石砌成的高大寨墻,寨墻也成環形圍繞著村子,將村子嚴實地封閉起來,寨墻上一共有3 個寨門,分別為西寨門“臨灃”、東寨門“溥濱”和南寨門“來曛”,3 個寨門承擔著臨灃寨的所有對外交通。從交通上來看,村寨內的交通大多是“T 型”道路和“十字型”道路相結合,其中以“T型”道路為主,還穿插著一些小巷小道連接村內各戶人家,主要道路是東街、中街和西街3 條交通道路,這些交通縱橫交錯,將村寨進行有序的劃分。
臨灃寨內存在著豐富的不同時期建造的建筑,多為硬山式單層或兩層青瓦房,其中于清朝中晚期修建的朱氏兄弟3 處宅院最具有臨灃寨建筑的特點。朱氏兄弟在寨內的3 處宅院互相連為一片,各個院內都開有偏門,宅院縱深連接了南北大街,都分為前院和后院,前院三進是供主人及家人居住生活的區域,后院為車馬院和供家中仆役勞作休息的區域,并對著北大街開有專門的大門。除了居住建筑以外,村寨內還有寺廟、祠堂、學塾及店鋪等一些公共建筑有序分布。
從非物質層面來說,文化的傳承大部分來源于當地的風土人情。臨灃寨緊鄰姚莊回族自治鄉,受到當地茶文化、飲食文化的深刻影響,寨內以各種當地小吃、茶水為商品提供給來往游客。此外,根據古寨原有構造,在原釀酒作坊的地點重新整建了臨灃寨酒文化藝術館,館內大致陳列了當地各式各樣的酒文化器具,還陳列著大量的紅石石磨、石磙等傳統勞作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系統地傳承了當地的風情文化。
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文獻選取來源,分別以“歷史文化名村”“傳統聚落”“臨灃寨”和“遺產保護”進行題名和關鍵詞的模糊檢索,統計截至2021 年1 月發表的文獻,選取部分所需文獻,以此為基礎探討臨灃寨的保護工作。根據對檢索文獻的分析,主要將臨灃寨的相關研究分為管理機制的研究、技術層面的研究、經濟層面的研究、歷史文化層面的研究和區域整體發展的研究5 大類。1)管理機制的研究[1-2]。主要探討當地管理的方式,是當地傳統聚落保護的長遠性問題。2)技術層面的研究[2-3]。主要探討保護規劃的編制,是當地傳統聚落保護的統領性問題。3)經濟層面的研究[4-6]。主要探討旅游開發的程度和底線,是當地傳統聚落保護的限制性問題。4)歷史文化層面的研究[7-10]。主要探討歷史文化價值的高度,是當地傳統聚落保護的基礎性問題。5)區域整體發展的研究[4,10-11],主要探討周邊區域發展如何與其保護工作相適應,是當地傳統聚落保護的協調性問題。
當前對于臨灃寨的研究文獻數量多,并且研究范圍較廣,但都僅僅是從一方面提出問題和解決對策,并不能適應鄉村振興背景下當地傳統聚落保護與發展的需要。因此,對臨灃寨科學全面地進行保護和發展值得研究。
臨灃寨的相關研究可以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時間節點分為2 個不同階段。在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前,對臨灃寨主要是在歷史文化層面的研究和技術層面的研究。1)歷史文化層面。臨灃寨的村寨內擁有大量不同時期的鄉土建筑、紅石寨墻的建造工藝及整體村寨的空間布局形態等,都是對中原文化的一種體現。2)技術層面。2000 年以后,相關部門編制了《臨灃寨古村落文物保護與發展規劃》,以規劃為綱領,促進臨灃寨保護工作的有效進行。在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對于臨灃寨主要是在管理機制、經濟層面、區域整體發展方面進行相關研究,即研究如何完善管理機制,達到促進當地經濟,聯動區域發展和振興鄉村的目的。
臨灃寨的保護工作雖然從未間斷,但就目前來看,保護工作存在以下3 個問題。1)分工不合理。不管是從政府、學界、企業和村民,保護是各方共同的目的,但當前各項分工不明確,出現了“各方都想管,各方管不好”的現象。對于村寨保護所涉及的各方應該發揮自身優勢與特點,合理進行分工。2)落實不到位。臨灃寨的保護規劃雖然早已制定,但相關建筑和文化空間依舊沒有得到好的保護,城門破舊等問題仍然存在。3)管理機制混亂。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商業化現象開始出現,臨灃寨內一些餐飲、零售商販存在無序經營的現象。
此外,在區域整體發展方面,臨灃寨周邊還存在著大美姚莊回族自治鄉、孔雀園等相關的鄉村旅游開發項目,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臨灃寨的保護還應與周邊區域旅游業建立聯系,協調發展。
政府職能部門在臨灃寨的保護與發展上起著自上而下的統領作用。因此,政府在臨灃寨的保護工作中應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制定各項保護政策,并監督其實施,以政府為主導,保障臨灃寨保護工作的合理進行。
臨灃寨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對臨灃寨進行的保護工作,必須科學合理。相關學界從不同的學術背景為臨灃寨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與指導,讓保護工作更科學有效地進行,從而為臨灃寨歷史文化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臨灃寨雖然為歷史文化名村,但仍然具有居住生活的功能,當地部分村民還在村寨內居住生活。因此,臨灃寨的保護不應該只是博物館式的保護,它的保護還應該與當地村民的自發性保護相結合。可通過向村民普及村寨的歷史文化,讓村民形成價值認同,樹立起村民的地域自豪感,從而令他們自下而上地保護自己的家園。
臨灃寨的保護發展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也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動力。因此,企業的投入在保護工作中就顯得至關重要,在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旅游也成為了振興鄉村的有效途徑,企業作為第三方,要對臨灃寨的保護工作進行投資,并且在保護村寨的前提下提供相應的文旅服務,以達到宣傳當地歷史文化和發展經濟的目的。
臨灃寨的保護與發展應該是集合政府、學界、村民、企業4 方的力量進行,讓政府的引導帶動學界、村民和企業的加入,使學界提供支持,村民自發響應,吸引企業投入,形成多方參與,共同保護的模式,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臨灃寨作為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名村,是當地傳統聚落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總體來說,當地政府對于臨灃寨的保護工作一直都未間斷,但保護工作仍存在分工不合理、落實不到位、管理機制混亂等問題。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臨灃寨無疑為當地發展提供著強勁動力,因此對臨灃寨的保護工作需要格外重視。對此,從臨灃寨入手,通過現狀調查、文獻研究和問題總結等方式,提出了政府主導、學界支持、村民保護、企業投入等策略,以期發展和弘揚當地文化,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