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歲慶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隴陽鎮人民政府,甘肅定西 743324)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支柱型產業,農業經濟直接影響中國經濟整體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不容忽視。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種植的影響非常巨大,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促進農業結構化改革的深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業部門及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根據農業發展需求,制定更加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策略,以更好地推進農業種植業建設與發展。
在農業種植業建設發展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不容忽視,深入分析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種植帶來的積極影響,對我國農業種植業產業化進程,以及結構化發展會產生非常好的助力。
近幾年國內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中的經濟主體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而在這種模式下,第一產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份額在不斷減少。在農業產業中,引入多種新型技術,如反季節栽培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生產出更多種類的作物,有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1]。
農業技術推廣的方式有很多形式,常采取的方式有商業性、科研性、幫扶性、專題項目等,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相關設施,提高種植業的產量和品質,進而創造出較高的收益,推動農村居民經濟增長,助力鄉村振興。
在現代化農業發展戰略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主要以農產品開發為主,利用新型農業種植技術、相關配套設施,來助力農業轉型生產,構建農業產業鏈條。引入優良品種,構建“品種+技術”的生產模式,生產出各種優質農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實現糧食增產的目的;打造全新生產技術體系,實現產地監測、植物生產過程調控、產品質量檢測一體化,構建“生產基地—目標市場”的全流程質量示范體系,打開農產品的市場,打通區域特色糧食作物和目標市場間的通道,推動種植產業發展;構建“畜禽—魚—稻”“豬—沼—果菜”等循環農業產業,利用農業生產技術及新型材料,來實現農業技術推廣,滿足各個行業的生產需求,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利用大宗農作物機械化示范技術,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服務水平。
傳統農業種植過程中,農戶都是按照天氣和時節來開展種植,依據時令來進行相關判斷,但是如果判斷有誤,就會影響種植產量。另外,有些農戶并不了解種植技術,對國家的相關政策也不清晰,這會在某種程度上制約種植業的發展。農業技術的推廣能夠有效緩解當前的情況,推廣人員親自參與到種植實踐當中,工作在田間地頭上,能夠讓農戶對農業技術有一定的認識,認可農業技術帶來的效果,進而能夠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實踐中,不斷提升農業種植效率和質量。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還能針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管理,保證種植農產品的質量滿足市場需求。農作物栽培時,應采取科學的栽培技術和相應的設施,有效提升農產品種植效率,同時結合市場需求,種植綠色、有機的農作物,滿足人們的需求,促進農業市場的良好發展[2]。
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有些農戶不具備科學合理的種植思想,因此,在推廣過程中,一定要提升農戶的種植意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走進農民當中,為農戶講解農業技術優勢,讓農戶對先進的種植技術進行全面系統地了解,進而可以在實際種植中應用農業技術。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應選擇一些具有核心影響力的農戶,讓其發揮帶頭作用,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進而使得更多的農戶收獲到農業技術推廣帶來的效益。只有提升農戶自身科學的種植意識,才能在種植過程中進行積極應用,進而實現大面積的農業先進技術的落實,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助力新農村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只有實際應用之后才能確定,為了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目的,在實際種植中應全面科學合理地落實農業種植技術。因此,農業技術推廣時應實現農業技術實踐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業種植技術的全面落實。農業種植技術在實踐中展現出效果,農戶才能明白農業技術科學合理落實的重要性,進而為后續的技術改革做好鋪墊。此外,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中,為保證農業種植的發展,應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的品質。
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要實現科學技術與生產的整合,還要從農民需求出發,才能真正發揮出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與價值,因此在這一發展背景下積極做好農業創新機制推廣工作是關鍵所在。1)要做到因地制宜。農業發展中不同的植物對土壤、氣候都會存在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農業創新機制推廣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地區的特點及農作物的特點,實現針對性創新[3],保證農業技術推廣效果的同時,為農業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2)要構建多樣化的農業種植業推廣體系,在體系中涉及科研、教育等部門,要保證分工協作,共同參與,此外還要加大科研力度,重視技術研究,針對當前的發展情況,構建適合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3)建設推廣試驗站,技術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為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整體性,推廣試驗站必不可少。4)加強政府部門的政策、資金、技術扶持與引導,依托健全的獎懲機制發揮激勵與約束作用,避免農業技術推廣流于形式,配合考核機制、監督體系的建設,更好地提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效率[4]。
1)應秉持“多元經營”方針進行農業種植作物結構的調整,提高棉花、油料、蠶桑類經濟作物的比重,結合地域氣候條件、土壤成分的差異進行差別化種植,如在東北地區推廣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在冀魯豫地區推廣優質小麥等作物。2)應積極推動優質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與配套設施的推廣,創造多元化農作物產品,搭配特色蔬菜、花卉品種、加工型水果的生產,提升農作物的品質與出口能力。3)應加強區域主導農產品的培育,推廣農業種植業產業化經營、“鏈式開發”、深加工等模式,促使農作物增產增值,達成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
3.3.1 加大現代化技術與資金的投入
應加強幫扶性農業技術的推廣,將企業、科研機構等主體納入到鄉村振興工作機制中,利用其提供的現代化農業技術與資金支持助力農業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
3.3.2 加強農業種植與市場的對接
應加強商業型農業技術的推廣,推動農業種植業與市場實現有效對接,培育現代化產品,提升農產品價值。
3.3.3 開展專題項目合作,優化種植業生產格局
應開展專題項目合作模式,由政府部門引導,為農民群眾提供新型生產工藝與設施,加快示范項目、試點工作的實施,優化農業種植業生產格局。
3.3.4 積極開展專業種植技術人才培養
應加強科研性農業技術的推廣,依托技術創新與培訓機制的建設,培育專業性、復合型農業種植業技術人才,確立農業種植生產技術標準、開發新型農業產品,以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農業生產力的轉化,提升農業種植業發展水平。
3.4.1 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要緊密合作
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保持較高的專業素質,同時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和農村居民和諧共處,使得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農民間能夠保持十分融洽的關系,工作人員要第一時間將政府的相關惠民政策和文件向農村居民轉達,不斷構建種植業服務機制,定期開展農業技術服務等活動,提升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
3.4.2 加大農村居民培訓力度,建設示范田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要不斷加大對農村居民的培訓力度,通過引入新品種等方式進行推廣試驗,建設示范田,培育出一批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助力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種植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滿足農村居民的經濟發展需求和市場對農作物多樣性的需求。因此,在農業技術推廣時,要明確農業技術推廣主體是農村居民,應和農村居民做好溝通和交流,了解農村居民的需求[5],進而將農業技術推廣內容進行融入并明確。例如:在我國東北地區,土地適合種植玉米、大豆、水稻等農作物,而在南方地區,適合種植花卉及油料等作物。所以政府相關部門應結合當地情況及市場需求,來推廣宣傳種植技術,增強農村居民的主觀意愿,讓農村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學習生產技術。
基于“三農”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結構都面臨著巨大轉變,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可以更好地解決農業發展在結構、質量、效益與環境的方面的矛盾,有利于農業建設體系的完善與優化,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升級農業種植業結構,提升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