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桂
(巴林右旗氣象局,內蒙古赤峰 025150)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但在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及廢棄物的肆意排放,也導致沙塵暴、狂風、暴雨等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日益增加。在這種大背景下,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的依賴性也越來越高,尤其是有“靠天吃飯”之稱的農業更是需要氣象服務的強有力的支撐。提升氣象產品為農服務的綜合水平,對保證糧食的豐產豐收、促進農業的快速平穩發展、保證當地經濟的有效增長及農民的安居樂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前,氣象服務在農業中的主要應用是其“天氣預報”的功能,即對某地區未來某個時間段的短期或中長期的氣象信息進行預測、預報。氣象信息的預測、預報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衛星搜集氣象因子,傳回后經過氣象專用軟件進行數據的模擬和分析,人工修訂后進行播報。但在工作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同時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及強對流天氣的影響,全球天氣變幻莫測、氣象災害頻發更是極大增加了氣象服務部門對氣象預測、預報的難度。
當前,氣象服務產品在發布和傳遞過程中存在著中存在著2 方面的缺陷。1)現階段,氣象服務部門雖然可以通過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及時推送氣象服務信息,但是由于部分農業工作者年齡偏大,對于此類信息的接受可能不及時,往往對錯過氣象信息的時效性。2)一些山區或者高原地區,地廣人稀、通信設備布置往往相對較少,信號弱,當氣象部門監測到一些突發性、災難性的氣象災害(冰雹、沙塵暴、洪澇等)時,該地區的農業工作者往往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取預警信息而造成極大的損失[1-2]。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農業扶植力度的加大,我國農業在多方面逐步實現現代化,多種作物產量甚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農業的快速發展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階段氣象服務部門將預測到的未來天氣信息傳遞給農業工作者的單一化服務已經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如當氣象服務部門預測到某地區近期寒冷多雨,并通知農業工作者注意防范,但是并未提及具體的防范措施,那么天氣災害仍然會對農作物造成凍害、澇災等損失。傳統的氣象服務產品服務范圍狹窄、內容單一,已經無法滿足日新月異的現代化農對氣象服務產品的多樣化需求[3]。
預測準確、傳遞及時的氣象服務產品是保證現代化農業健康發展,提升農作物的品質、產量的基礎。各地區的氣象服務部門應依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種植作物、鄉村風俗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升氣象服務在天氣預測方面的準確性,進而提高氣象服務產品在為農服務的綜合水平,具體可以從以下3 點出發。1)通過對往年氣象信息的綜合分析,依據當地農作物種植的布局,結合氣象部門實際情況,對氣象要素的監測點進行合理的規劃,為氣象服務產品的精準性提供基礎。2)將當下迅速崛起的先進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氣象服務產品相結合,全方位提升氣象因素分析的精準性。3)定期舉辦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氣象服務人員的技術水平[4]。
氣象信息的精準預測是氣象產品為農服務的前提,而使精準的氣象信息通過合適的途徑在其時效期內傳遞給需要它的農業工作者則是氣象信息為農服務的關鍵,一旦失去時效性,氣象信息也就失去了為農服務的價值。氣象服務部門要依據當地的風俗民情、人文地貌、地理環境及種植作物,建立科學的氣象產品服務體系,采取多種措施增加氣象服務產品的發布和傳播途徑,突發的災難性氣象信息更要想盡一切辦法及時傳遞給農業工作者,以保證氣象服務產品的時效性。1)定點設置發布氣象服務產品設備,在農業生產的聚集區,建立氣象服務的宣傳屏幕和預警設備。2)加強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協作,通過當地政府合理進行資源分配,將氣象服務產品及時有效地傳遞給對其有需要的農業工作者。3)為應對突發性、災難性氣象災害,氣象服務部門要加強與當地農業部門、宣傳部門的聯動協作,指導農業工作者合理地選擇播種期及收獲期,使其在生長、收獲的時期合理規避旱災、凍災、冰雹、洪澇災害,以確保農作物的高產、豐收。
一線的農業工作者是應對氣象災害的主體,也是對抗氣象災害的關鍵。當前,農業工作者的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素質較低,對氣象知識的理解性較低,在氣象災害的應對及災后重建方面的能力更是羸弱[5]。氣象服務部門應與多部門進行協作,以“科技興農、綠色興農”為基本原則,結合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及各類氣象災害的發生概率,采取微信小程序、官方公眾號、微博、網站及組建氣象產品服務專群等方式途徑進行氣象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業工作者對氣象知識的認知和對氣象服務產品的理解及合理應用。根據當地的農耕情況及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選擇適當的時期進行氣象災害應對災后重建專項技能培訓,將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氣象災害對農業的打擊往往是毀滅性的,當地政府要依據當地農業發展情況,以氣象部門的“氣象服務產品”為基礎,協調多部門進行協同工作,組建適合本地實行、切實有效的氣象災害抗災、御災機制,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對本地區的氣象情況進行中長期預測,相關部門要依據氣象部門提供的預測信息進行氣象災害或者因氣象因素引起的其他災害的提前布防。如山東地區因季風性原因可能受到對本地農作物有較大為害的小麥銹病、亞洲飛蝗及草地貪葉蛾等病蟲害入侵,農業部門則需要提前布點,建設囊括病害檢測系統(以孢子檢測儀為主)、蟲害監測系統(靶標害蟲專項檢測系統、光誘系統)、小氣候系統(風力、光照、溫度、濕度等)、土壤監測系統(土壤溫濕度)、數據收集器、數據傳輸裝置、數據分析系統的病蟲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對入侵性病蟲害進行監測。依據監測結果,可以采取無人機噴施低毒高效的生物農藥、釋放靶標害蟲天敵及懸掛誘捕燈等非化學防控措施進行前期的預防,不僅可以有效遏制化學農藥過度使用造成的污染,而且可以提升農作物的品質,塑造農產品的價值。農業部門可以依據氣象部門提供的預測信息指導農業工作者對農作物進行提前或者延后播種,適時采收,使農作物的生長敏感期合理規避干旱、寒冷等天氣。2)監測到突發性氣象災害時,一定要及時上報,當地政府要綜合協調所有部門,做好災前群眾遷移、布置抗災措施、災后及時重建等措施,將危害將到最低。3)通過對以往連續多年的氣象數據分析,結合當前階段該地區的氣象發生發展情況及對地區未來氣象的氣象變化進行預測,通過與農業農村局、規劃局等部門的合理協調,引進抗旱、抗寒的農作物或品種,并合理布局,引導農作物的種植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氣候狀況相吻合,以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化工污染物質的不合理排放,強對流天氣發生頻率增加、全球變暖的發展趨勢日益嚴重,冰雹、旱災、洪水等氣象災害頻發,給農業安全生產帶來的考驗也日益嚴峻。為保證農產品的豐產、豐收,氣象部門在引進先進技術、提升氣象產品精準度的同時,應與其他與農業生產相關的部門加強協作,形成切實有效的氣象產品服務機制,保證氣象服務產品的傳遞快速有效,增強農業工作者對氣象知識的理解,做好氣象災害預防和災后重建工作,保證我國農業的快速、高效、綠色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