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作東
(德陽市中江縣農業農村局農建股,四川 德陽 618100)
丘陵地區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既能夠極大地提高丘陵地區農田的基礎條件,為農業生產提供方便,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保障,從根本上增強國家糧食的安全保障能力,同時也為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民生活的便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可以有力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產業融合工作的開展,這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由于丘陵地區的地形地貌十分的復雜,能夠充分去使用的耕地也較為分散,集中連成片的耕地非常少,因此在一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會包括山丘、坡地、溪溝、河流以及居民點等等,農田也會被分為山垅田、梯田以及洋面田等多種不同的類型。同時,因不同的地區地域形式受到地形地貌的一些影響,丘陵地區中的道路、溝渠的走向和布局,以及對一些平整區域的相關規劃都會相對的復雜。在農田的土壤條件方面,一般被分為高產田、中產田、低產田。在通常情況下,中、低產田會占據總農田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中、低產田因受到水源條件以及自身土壤環境因素的影響,致使土壤的生產力無法有效發揮,進而造成農田的農作物產量較低且不穩定的現象。通常而言,其治理改造方式是以科學合理的工程措施為主,輔以生物和農業技術措施。例如,對待沙漏田需要客土、對坡耕地要進行平整、對下濕田和冷爛田則要進行開溝排濕,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地下水位過高的問題。然而,對于丘陵地區農田的農業生產其作業道路也大多不暢,能夠進行機械化的程度較低,面對此類問題,我們需要對農田產業地的作業道路進行規劃和修建,通過修建作業道路,可有效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就是要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設計。
丘陵地區的農田通常存在較為嚴重的基礎設施問題,大多數的基礎設施都十分落后,多為土質的溝渠、道路,許多原有的基礎設施都因為年久失修或自然災害等影響因素而發生嚴重損毀,失去其原本的作用。因此,負責的相關部門需要結合實地的實際情況對農田的基礎設施進行修繕或重新建設。同時,丘陵地區的農田土地權屬問題也較為復雜,土地權屬的調整和判定是農田建設項目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例如,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土地權屬的問題,部分項目出現彎路或斷頭路,本應順直的渠道只能去增加長度或拐彎,這不僅影響了使用功能,并且還增加了工程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要求相關工作人員依據不同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特點以及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的統籌與整治。以此實現土地集中成片以及優化農田利用布局與結構的目的,并對田間的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的完善,發揮丘陵地區農田的規模效益,提高丘陵地區的農業綜合生產力。部分丘陵地區是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區,但由于這些地區的經濟欠發達,因此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工作較為乏力,投入不足。同時,由于需要建設的內容較多,受到投資限制的規定,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相關部門需要重點分析制約丘陵地區農田建設及農業綜合生產力提升的關鍵點,突破建設的重點難點,兼顧配套和分區分片的設計。同時,相關部門還需要對丘陵地區農村綜合建設的工作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其中包括了農業部門高產創建、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以及水利部門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通過統籌協調各項項目打捆集中建設與開發,發揮丘陵地區農田水利建設的綜合效益。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與新農村建設及現代化農業發展相適應,具有穩定、長期、漸進性的系統工程。其整體的規劃設計會直接影響到丘陵地區農田項目的實際建設效果,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且關系到農田建設的實用性、可行性,以及丘陵地區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產生效益的長久性。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對其保持高度重視,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丘陵地區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管理機制。同時,相關部門還需要認真協調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參與工作的各部門關系,實現項目工程的銜接落實,做好項目的總體規劃工作。政府應組織相關業務單位摸清高標準農田的實際建設狀況,特別是針對基礎設施建設未能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匱乏,以及被列入已建成項目但卻未進行全面規劃設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做好查漏補缺的工作,缺啥補啥,提高已經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的實用性和功效性。此外,相關部門在展開工作時,要注意因村因地地設計相對應的補缺建設方案,完善相關建設項目的設施。
合理的規劃設計是促使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進一步提高水平、上升一個臺階的重要基礎。針對高標準農田設計規劃的選點方面,應該綜合考慮水源條件、交通條件等重要因素,并重視周圍的水稻種植情況和群眾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同時,在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劃時,還需要堅持集中成片、連年推進、成帶發展以及點面結合。但在正式開始建設施工前,需要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型調整方案、排濕洪渠、移動土方量以及生產作業道等因素進行詳細規劃好。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提前設計好的方案執行施工工程,若施工過程中有需要進行調整改變的地方,就必須得到主管部門或相關設計人員的審核,待審核通過后,確保建設項目能夠符合實際需求再進行施工。
需要全方位地落實農田的防護以及大力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使得居民點與景觀建設相結合,從而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各方面的建設水平,其中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美麗鄉村居民環境水平的提升。鑒于丘陵山區的地理環境、地勢地貌以及氣候等特點,可以把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相融合,借助應用高效有機肥、智能防控、節能降耗等技術的方式,使得高新工程建設技術與生物措施有效結合。這樣在增加農業綜合能力的同時,防護的農田面積得以提高,驅動農戶種地的積極性,使得他們從不愿耕地向熱愛種地轉變,為美麗鄉村建設起到積極作用。此外,當農業基礎建設得到提高時,土地將成為農戶發家致富的一把利劍,同時也為國家糧食的質量提供保障。為了國家農業發展與農業生產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農村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主導,大力推廣其技術與成果,以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
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理所涉及的關節點非常多,而完善的制度和機制則是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要構建完善的競爭機制。例如,我國四川省中江縣地區,把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的內容、標準在各個村鎮和鄉里進行公示,然后根據各個村民中籌資籌勞的情況進行分配,針對積極性比較高的地區優先建設;完善民主議事的機制,如中江縣將農田建設中所設計的地點、工程隊伍的選擇,以及村民籌勞相關的標準,都置入村民民主議事或者是村代表議事會議當中,進而進行民主選擇;不斷完善資金管理。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個過程中,如宣傳、競爭、批復、相關標準的制定、實時、驗收、兌現等關鍵環節,都需要完善資金的管理和分配,并在激勵方面展現出多勞多得、不勞不得、鼓勵多勞的理念;不斷完善農田建設項目的整合投入機制。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過程同比普通農田的資金投入要大很多,所以在建設過程中要整合地區內的農業基礎設施也比較多;構建可行性強的整合機制。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需要有比較完善且可靠容易落實的整合機制,這樣才能切實落實件建設項目和建設目標以及效果。這就需要立足不同地區項目建設的需求,進而進行有機組合整理,避免無序、硬性混合;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為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之后,就需要配以先進的經營管理和農業科技,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出高標準農田的實際效益。高標準農田以其能排能灌的優勢,促使農作物由一季向兩季以上轉變,為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供了最佳的條件。因此,丘陵地區高標準農田的建成,更有條件與機遇促使農業科技與農業管理水平的提高,通過促進“四新示范”(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以及推進“五良”(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配套,全面推行測土配方、溫室育苗、綠色防控、工廠化育秧以及高產創建等科技。同時,大力發展農作物的經營管理組織,為農戶提供專業化的農技服務,以此提高標準農田的經營管理水平。
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存在有部分農田未能及時流轉經營,從而導致后期管護不到位,部分整理好的耕地質量下降,甚至還會出現少量的拋荒現象,部分地區形成“政府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不愿管”的尷尬局面。然而,為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的后續管理,在高標準農田項目竣工驗收后,中標承建單位應該預留一部分工程價款作為后續管護責任保證金,同時要求施工單位進行2年左右的維護和保養。這樣一方面可有利于壓實承建單位的施工質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對已驗收的項目中后期出現的局部性的一些小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或者各地域地區根據相應的情況合理建立村、社監管責任體系,進行層層壓實監管責任,做到定期督查高標準農田管護運行情況,對管護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維修、早整改。也可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為高標準農田設計自然災害保險產品,建立以商業保險為基礎、地方財政補貼為支持的雙保險模式,不斷降低因自然災害導致的高標準農田損毀成本。切實有效地維護高標準農田長期發揮效益。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之后需要切實落實項目建設價值,在項目管理利用過程中逐漸構建出業主出資發展的模式,各地區的地方政府可以依據地方的具體情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相應的指導,并不斷完善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后續管理方式和方法。例如,中江縣部分高標準農田項目,就依靠地方已有的丘陵、水系、農田、山林、從農村環境等,逐漸形成整體的治理,進而通過業主的籌資,逐漸打造出農業旅游、鄉村文化、農業教育、健康養老、綠色農產等多領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推進了農田、農房、農村環境的升級配套,鄉村文明建設發展迅速,為農村自治提供了基礎,也推動了現代化農村和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丘陵地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受多方綜合因素的影響,相關部門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規劃,建、管結合,高質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實現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最重要的驅動力,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