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榮
(柳州市農田建設指導站,廣西 柳州 545005)
豆角是一種富含營養元素的綠色蔬菜,基本不需無機化肥培土,在種植上相對簡易,深受許多菜農的青睞。近幾年,農貿市場的豆角銷售占比逐漸增高,意味著大眾食用豆角的需求有序擴大。從中表明,豆角在菜農有效種植并采摘的全過程,并沒有遭受到不良因素的侵擾,在符合自然條件需求的情況下良好生長,發揮了其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市場上交易的大部分豆角綠色安全,仍有一部分豆角因未受到細心培育而缺失了大量微元素,無法達成最終的培育目標。而農業工作者必須要加大豆角集中化與專業化經營模式的創建力度,指導不同區域菜農充分重視豆角種植的每個環節,強化自身栽培和管理豆角生長過程的能力,具有防患于未然的風險意識,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予以管控。本文對此系統闡述,將豆角高產栽培的實際情況作為切入點,指出傳統農業種植難以達成目標的困境,并提出改良和優化的措施。
根據數據表明,我國廣西及云南等地是豆角栽培的高產地,栽植并生產豆角的數量連年上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廣西北海以及柳州多地種植豆角的區域面積顯著擴大。從微觀數據來看,在2016年,北海市僅合浦縣種植豇豆面積就有15.93萬畝、產量35.25萬噸、產值15.69億元,15個鄉鎮有11個鄉鎮超過28萬人從事豇豆種植,開設了近300多個收購點,2016至2020年,合浦縣的豇豆人均占有量均達到332.6公斤以上。所劃分的栽培田畝數量也達到了3萬公頃左右。而山東和陜西等地,豆角的栽培比例也同比增加了15%個百分點。而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在于,豆角是一種常見的無添加化合物的綠色蔬菜,富含大量葉綠素和食物纖維,容易被人體吸收,有助于人體消化并提高免疫力,對許多咀嚼困難的家庭來說是必備的主食之一。而西南地區光照充足,氣候較干熱,土壤肥沃,適合豆角的自然生長。由于豆角種子較小,農業工作者所能選擇的種苗較多,且栽培過程中播種的器皿較為簡單,只需給豆角培土和施肥并及時移植根苗,消耗的成本較少。因此,豆角高產栽培成了很多菜農獲取利潤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豆角種苗在開花結莢的過程中能釋放一定的葉酸,對空氣的循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而農業工作者為了高產栽培豆角,往往需要快速將豆角種苗投入一片區域,從而在固定時間采收豆角。而這樣一來,圍繞著豆角栽培形成的農業地域呈現出大面積覆蓋的自然景觀,也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地質環境的效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農業工作者僅僅是將豆角栽培的各部分流程簡單堆砌,顯然沒有考慮到豆角生長存活的難度。豆角的種苗較小,能夠保證農業工作者快速的播種,但是也帶了一定的問題,那就是豆角種苗較為脆弱,而農業工作者只注重數量的堆積,忽視了精選和優培的重要性,就很容易造成大部分豆角的種苗變質和壞死,也就無法達成最終的質量效益。因而,農業工作者必須要改變傳統思維,技術化的梳理培育豆角每部分的內容,注重細節上的管理,從而使豆角高產栽培真正實現效果。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高產栽培過程中的豆角會互相影響,導致整片區域的豆角果實發生質量問題,反而是得不償失。
豆角一般喜好熱度較高的區域,具有耐熱的生長特性,但是很難抵御寒冷的氣候,在我國西北部和東南部分布較為廣泛。雖然這些區域總體來說以溫熱氣候為主,但是仍有短小的寒潮,容易給豆角的種植帶來難度。為此,工作者必須要選擇大棚栽種的方式,盡量讓豆角種苗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播種。豆角的種苗一般都很脆弱,在工作者選取之前必須要認真考慮,確保豆角的種苗能適應一段漫長的時間。工作者精選豆角種苗的關鍵點在于對豆角種子進行反復實驗,例如,工作者可以將豆角種子整齊放在少量濕潤的種源區域,觀察種苗的變化情況。工作者在選取豆角種苗后,就應使用專業性的技術方法對豆角種苗有效播種。在以往的工作中,很多工作者更多的是采用直播的方式將豆角隨意撒落,沒有尊重豆角生長的規律。新時期,工作者必須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將大棚內的豆角根系安全的移植,對豆角根部上下等量距離的部分進行仔細修整,將一些未發育完全的種苗減少,從而能夠保證豆角種子盡快催熟,實現豆角種苗的提前采收目標。然后,工作者就可以將種苗有效地在市場流通,在苗種促生的情況下穩定增加產量。實踐證明,育苗可比直播增加產量27.8%-34.2%,提早上市10-15天。豆角直播莖葉生長旺盛而結莢少,育苗移栽結莢多。也就是說豆角通過育苗移栽,可以抑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從生理上講,豆角育苗期正處在短日照下,對促進花芽分化有利,故開花結莢部位低。播種前應精選種子,選擇籽粒大、整齊、飽滿充實、種皮顏色一致且有光澤、未受病蟲害的種子在太陽下曬1~2天。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部分寒冷地區在冬末春初開始采用大棚種植豆角,以達到高產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農業工作者在種植豆角時,不能單純地選擇密封性較好且光照充足的大棚,在技術性選苗并播種方面,仍需科學的考量。因為豆角的豆苗比較脆弱,在生長期內需要經過多次栽植,農業工作者需要及時選取合適的土壤區域,將豆苗移植。而大棚密閉性較好,農業工作者在培育土壤有一定的標準要求。因此,為了降低后期多次培土的可能性,工作者需要選取生長期較長且具有一定生長優勢的豆苗,如線青、十八子等。育苗期充足的可不進行浸種催芽。播種時,在缽中心扎2~3厘米深穴孔,每穴播3粒大、飽滿,有光澤無破損的種子,蓋土1~2厘米厚,稍壓實。為保溫保墑,播種后上蓋一層薄膜,露地暖床的夜間蓋簾防寒。
工作者必須要對豆角種植選取的土壤格外重視。土壤的肥沃程度和營養化程度都決定著豆角最終能否富含營養價值。一般來說,雖然有些土壤土質深厚,但是由于土壤格外硬實,地表水難以滲透,工作者無法將灌溉水源引入豆角播種區域,造成豆角的根葉結構無法有效長成。為此,工作者必須要明確,選擇豆角施肥的土壤必須要滿足幾個要求:土層必須深厚,土壤必須濕軟,地形地勢必須有助于排水系統的修建,壤土結構必須有助于通氣和滲透。工作者在選擇符合這些要求的土地區域后,就必須利用科學的整地方法,對豆角的施肥細化研究。
工作者應該選擇2~3年內未種過豆科作物的田塊種植,應起深溝高畦,畦土要深翻曬白,畦高30厘米,畦寬1.5米左右。豆角在苗期根瘤菌固氮能力弱,需適量的氮肥,因此,要施足基肥,尤其是要增施磷、鉀肥。基肥一般整地起畦時,在畦中間開溝施,有條件的還可增施一些雞糞或毛肥。合理施肥,適當淋水,前期預防徒長,后期控制早衰。豆角開花結莢前對肥料的需要量不多,應適當控制肥水,抑制植株營養生長。春、夏季一般不需淋水,而應注意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秋季比較干燥,可適當淋水。如果幼苗確實生長太弱,可薄施1~2次尿素溶液或糞水。
農業工作者必須重視對豆角生長過程的田間管理工作。一般來說,豆角在科學施肥后就會進入一個穩定生長的階段,但是田間土地容易受到地質環境影響,增強田間的鹽堿化程度,給豆角帶來不利的影響。豆角極其耐旱,一旦田間的旱澇程度超過了預期,豆角的生長速度就會顯著增強,帶來營養旺盛的不良后果。與此同時,有些田地在整地初期和施肥的過程中,都表現為排水性較好的特征,但是因為工作者的疏忽管理,這些田地遭受酷曬,使土壤的土質變得格外硬實,導致原有的排水性大大降低。雖然豆角不能在濕潤的氣候下生長,以免出現根葉腐爛的現象。但是在整地和施基肥的過程中,增加排水的用量,并不會促使田間氣候變的濕潤。相反,當田間的排水性下降后,營養旺盛的豆角提前結莢和開花,而此時的灌溉水源無法有效地流失,反而出現了逆流現象,而豆角的葉苗抗逆性能不高,也就造成大量豆角剛剛增加根長,就面臨著爛根和徒長的境遇。這樣就會直接導致前面所播種的豆角產生質量問題,無法真正的采收。為了避免前功盡棄,工作者必須要時刻呵護豆角,對豆角生長過程的田間撫育管理,確保播種之后的田地土壤吸水性較好。
其一,工作者必須在晴天光照充足的時刻對豆角進行播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工作人員必須要完成播種行間淋透水這一常規工作。這樣做就能防止豆角根苗因大面積的吸水而腐壞,同時也能減少光照的曝曬,從而降低營養過剩的可能性。工作者可以在播種豆角的幼苗后靜待幾天,減少淋水的數量。根據研究表明,在播種豆苗后2至3天是停止淋水的最佳時間,這是因為豆角根苗在這段時間需要充分吸收播種時所淋的水,從而穩定的生長,開出第一株花朵。而工作者在這幾天要一直讓豆角幼苗放置在初陽照射的地方,確保脆弱的幼苗也能吸收水分,從而促使豆角的根系生長,逐漸生長的較為健壯和飽滿。2至3天后,豆角種苗長出了新的根苗并有了開花的雛形,工作者就需要繼續適量地淋水,從而讓豆角獲得足量的營養價值。
其二,工作者必須要重視蹲苗的重要性,不斷改進整地和排水的方式,使豆角種苗不同面積的吸收營養成分,在一定速度的控制下開花和結莢。普遍來看,控制淋水的次數和中耕相結合是需要使用的方案。控制淋水的作用自不必提,而中耕的作用在于對種苗存活所需的土壤進行翻修,使土壤的厚實程度達到適宜豆角種苗生長的標準。只有在水土相結合的情況下,豆角的根葉才會茁壯成長,富含的葉綠素和食物纖維才會更加充足。
工作者必須要控制好采收豆角的最佳時間,保證豆角在采收后能有一段貯藏的時間,從而維持豆角的新鮮感。有的工作者常在豆角開花后較長一段時間采收豆角,顯然不合時宜,在這個時間段豆角的營養已經流失,新生的根苗缺失了柔嫩的質感,反而顯得干癟而瘦弱,工作者往往需要將一些老壞的根系砍掉,留下少部分的豆角,無法確保豆角的產量。因而,工作者需要研究豆角生長和沉淀營養的周期,進行科學地采收。豆角開花后的10天上下,大概是豆角結莢的肉質最富含營養的時刻,這個階段的豆角種苗呈現出膨大的特征,工作者完全可以確保其產量的穩定性。
如何有效防治豆角的病蟲害,也是工作者需要重視的問題。任何種植物都可能因為環境變化且管理不當而遭受病蟲害侵襲,豆角同樣不例外。一般來講,根腐病和銹病是豆角種植及采收整個過程較為常見的兩種病癥,工作者需要進行綜合防治,除此外,豆角病毒病也是一種造成豆角質量低下的情況。在具體對待幾種病蟲害時,工作者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確保達到最佳效果。
豆角根腐病的最直接特征就是根葉損壞嚴重,泛有發黃發暗的病斑,對豆角的生長產生抑制作用。而這種病蟲害主要出現在豆角植株大范圍播種的過程中,在接受了長時間光照和水源的補給后,豆角的根系開始生長,下部葉片也會伸展和拉長,從而向上部尖端持平。這個時期因下層的土壤變質嚴重,極其容易促使下部葉片遭受病毒感染,從而導致下部葉片蔫壞,漸漸從葉片邊緣到整個上層推移。工作者基本的防治措施主要在于利用輪作方式來改良土壤的特性,盡可能在3年以上的時間多次結合蔥蒜類作物一起輪番耕作,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蔥蒜類作物田間管理所應用的石灰能夠強化土壤的酸性,確保豆角根腐病出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與此同時,結合其他作物輪作也可以減少整地的成本。
豆角銹病的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柄和豆莢。發病初期葉背產生黃色小斑點,逐漸變褐,隆起呈小腺癌狀,后逐漸擴大,呈現黃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紅褐色粉末。工作者的防治措施為清潔田園,在收獲果實后應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燒毀,及時選用抗病品種。
這一病蟲害的癥狀為:葉片出現深、淺綠相間的花葉,花葉的綠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形成袋形,葉片通常向下彎曲,有些品種感病后葉片變畸形。感病植株矮縮或不矮縮,開花延遲。工作者必須結合物理技術和生物技術綜合防治,真正遏制病毒病的不斷傳染。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農業工作中必須滲透技術化理念,強化工作人員在農業種植各個環節的能力,使農業創收的效率大大提升。豆角是一種具有生態價值和市場價值的農業作物,需要工作人員有效的管理和養護。本文對此進行了策略探索,針對工作人員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兩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內容,望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