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江
(河南工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產業集聚是生產力實現空間布局上的優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地或范圍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產業集群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相互聯系的企業依托相關功能服務平臺支撐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國內外研究表明,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的趨勢。創新驅動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內涵,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在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1]。技術創新是產業集聚區進行產業升級、搶占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業聚集區能否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其能否發展壯大。
新鄉市是中原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產業集聚區對新鄉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而政府在產業集聚區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新鄉市政府如何加大關于提升產業聚集區創新能力的政策支持是新鄉市亟須解決的問題。
截至2020年,新鄉市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穩步提升,道路、供水和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完善,土地利用結構不斷優化,土地利用效益日漸提高,為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截至2020年四季度,全市產業集聚區(不含長垣市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已達198萬m2,已開發面積達135萬m2,同比增長1.5%,占規劃面積的68.2%。
截至2020年12月,新鄉市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9%,增幅位居全省第4位,僅次于鄭州、許昌、平頂山。全省范圍內,除鄭州、許昌、平頂山、新鄉、濮陽等五個城市的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同比有所增長外,其余城市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同比均呈下降趨勢。
新鄉市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總計884家(不含長垣市產業集聚區),總量位居全省第7位,占全省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的5.6%。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位于全省前6位的分別是:鄭州共2 208個、商丘共1 301個、洛陽共1 138個、南陽共1 134個、信陽共1 039個和駐馬店共990個(均不包含直管縣)。
1.3.1 2018—2020年經濟規模總體平穩發展
2018年全市25個產業集聚區(含專業園區,不含軍工和長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增速高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8個百分點。2019年全年全市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同比增長10.1%,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1.9%。2020年全年全市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同比增長11.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57.7%。
1.3.2 后疫情時期經濟恢復持續向好
2020年全市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比達到60.5%,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5%,與上半年相比,提高了10.7個百分點。全年來看,全市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由1—7月的2%增加至1—12月的6.2%,累計增速在2020年上半年實現由負轉正后持續穩定增長。
2020年全市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3%,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3.3%,與上半年相比,提高了20.8個百分點。全年來看,全市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由1—3月的-15.1%到1—8月的-0.6%,降幅減少,由1—9月的1.5%到1—12月的3.3%,不降反增,且增幅逐漸增大。
以上結果表明,全市產業集聚區工業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正逐步擺脫疫情的影響,日趨向好。
2020年新鄉市產業集聚區技術開發研究中心4家,其中省級3家;企業研發中心(技術開發中心)233家,其中省級72家,國家級7家;產品質量檢測機構10家,其中省級7家,國家級2家;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有364家;專利申請數為2 246件,同比增長240件;專利授權數為1 449件,同比增長273件;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器)建筑面積達56.33萬m2,累計孵化項目942個,同比增長94個。
全市各產業集聚區發展不均衡。新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高新區)“四上”企業數量為215家,原陽縣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為115家,新鄉工業產業集聚區(經開區)“四上”企業數量為110家。這三個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位居全市前3位,占全市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總量的49.8%。
從增速上看,封丘縣產業集聚區、輝縣市產業集聚區和新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有所下降,分別同比下降11.9%、5.8%和4.0%;新鄉電源產業集聚區、新鄉經濟技術集聚區、新鄉市橋北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與上年同期持平;衛輝市產業集聚區、新東產業集聚區和新鄉工業產業集聚區(經開區)分別同比增長9.4%、5.2%和4.8%;延津縣產業集聚區、原陽縣產業集聚區和獲嘉縣產業集聚區“四上”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分別同比增長29.2%、21.1%和16.1%,遠高于全市(4.9%)及全省(-1.1%)的平均增速。
雖然各集聚區力抓主導產業的意識在增強,大部分產業集聚區的主導產業也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但主導產業不突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一些產業集聚區沒有長遠眼光,只要產業具有一定的規模,不論是否與該產業集聚區關聯緊密,都引進過來,這使得集聚區產業構成混亂,企業之間缺乏產業配套能力,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及上下游合作的關系,沒有形成集群效應[3]。
新鄉市產業聚集區通過大規模招商引資,引進了一批高技術性、高成長性企業。但總體來看,新鄉市產業聚集區企業產品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質量優、性能好、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產品很少,尤其是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品和企業更是少之又少[3]。
2019年全省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結果顯示,新鄉市星級園區占比位居全省第16位,比例為16.7%,低于全省平均比例(62.6%),僅高于濮陽(11.1%)和安陽(12.5%),遠低于焦作、商丘和許昌的星級園區比例及層級。12個產業集聚區中僅有2個星級園區,分別是新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二星級)和新鄉工業產業集聚區(一星級),沒有三星級及以上產業集聚區。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的趨勢。創新驅動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內涵,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在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1]。目前新鄉市產業集聚區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完全確立,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再創新銜接不夠緊密,科技創新拔尖人才比較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相對滯后,自主研發能力不強。
政府應注重規劃引領。堅持多規合一,嚴格按照產業集聚區批復規劃開發建設。加強政策支持。鼓勵各地結合財力狀況加大對產業集聚區的投入力度。強化精準招商。推行公司化招商,產業集聚區可成立專業化招商公司并根據招商業績進行獎勵。通過一系列的統籌規劃,使得各集聚區均衡發展。
各產業集聚區要立足自身條件,按照競爭力強、成長性好、關聯度高和見效快的標準,著力引進和培育發展與主導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加快構建特色產業鏈,使產業集聚區發展由企業集中布局向產業集群發展轉變,應鼓勵、引導、支持集聚區中小企業順應消費者對高品質、高性能消費品不斷增長的需求,不斷提高組織管理水平與生產工藝技術,努力提升產品性能品質,全面推動產品升級。
政府應引導各產業集聚區按主導產業分別確定2~3家龍頭骨干企業,在項目建設、技術創新、人才引進、重組合作等方面給予專項政策支持,培育成為帶動力強的引領型企業。加快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深入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每年在全市產業集聚區選擇一些企業開展產品質量檢測診斷,培育形成若干個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的名優產品。
加強研發投入是提升產品競爭能力的核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新鄉市應鼓勵、激勵企業加強對研發的投入,通過研發提升科技水平和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品競爭能力。同時,技術創新需要人才去完成,這就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實施激勵創新的人才政策,吸引、穩定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同時,為人才的發展要創造良好的軟硬件環境,既能招得來,又能留得住,營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