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井
(安慶市宜秀區農機服務中心,安徽 安慶 246003)
2011年原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意見中指出,將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擺在重要位置,加大了對水稻收獲機的補貼力度。在第三屆中國農業投入品行業形勢分析會上,原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李偉國表示,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推動主要農作物實現全程機械化[1]。
近年來,在政府重視糧食生產的大背景下,農業農村部將水稻生產機械化列為農機化工作的重點之一,使水稻生產機械化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并取得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發展迅速。為保障進一步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要推動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應用進展。但在當下的實際應用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制定針對性方案,助推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
現階段,我國的水稻種植正在由小戶經營向集體化、規模化轉變,不僅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能夠節約大量人力、物力,便于管理規劃。在此過程中,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的運用是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關鍵,對經濟效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生產成本的節約方面。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改變了落后的人力生產方式,使農民從繁重的田間勞動中解放出來,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只有全面提升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效益,才能切實提高我國總體農業生產效益,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的穩定發展。
在現階段我國農村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需要在保障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以及鄉風文明等原則基礎上,有效提升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而在新農村建設中,其農業機械化發展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條件。水稻生產承擔著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品份額,一旦在水稻生產中沒有實現機械化的發展,將嚴重拖累農業機械化,同時也必將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同時在水稻種植過程也較為特殊,有著較強的季節性。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并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為此,一旦沒有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就會導致種植效率始終提不上來,甚至為了提升產量,會在種植過程中使用過量農藥,這會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實踐證明,水稻生產進行機械化可有效提升農戶的經濟收益。首先在進行機械種植之后,可以有效擺脫人工的種植方式,進一步提升種植整體效率,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在進行機械方式種植過程中,相比較人工的種植效率有大幅度提升,如以水稻育苗移栽為例,新型水稻栽培技術中有采用直播方式,將水稻種子直接播種到大田,省去了育秧和栽插環節,一臺水稻直播機一天可播種水稻近100畝。另外,在機械作業的過程中,還可以很好結合先進的農藝技術,保障不會在種植過程中受到人工操作失誤的影響,大大提升了農作物的整體品質以及種植的合理性。
水田整地標準化程度低。水田整地大多數地方以翻地、旋耕為主,插秧前進行水耙整地,但大中型拖拉機少,小型拖拉機多,使得翻地、旋耕深度不夠。以機插秧為例,有的地塊連年旋耕,耕層越來越淺,不利于水稻生長,加之水稻收獲基本上都是高留茬,旋耕的地塊水耙后地表面根茬多,使得機插秧質量難以保證。在現階段水稻種植過程中,一些平原地區單塊的稻田面積較大,在水稻生產的過程中,也便于進行機械化的操作,進而在我國的一些平原地區已經實現了大面積的機械化生產種植。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局部問題,如一些稻田單塊面積較小,難于進行大面積機械化操作。同時,對于一些非平原地區也存在著農業機械設備無法很好進行應用,如在操作的過程中容易遇到一些石塊或者巖石,對于機械設備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山區進行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是由于水稻種植的實際收益較低,并且伴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的建設發展,城市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因此,山區當中大量勞動力外流,使得在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往往無法很好實現機械化種植,而對于機械化的使用上,上手難度對于老年人也較高,導致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始終沒有實現全程機械化。
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樣才可以使農戶使用到機械設備。但對于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而言較難實現,這些地區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購置機械設備,導致種植過程對于全程機械化發展有一定阻礙。僅僅購置一些小型的機械設備,并不能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
受到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程,同時由于農民群體缺乏較高的文化水平,因此很難快速接受各種先進的生產理念與技術,農民對于各種新技術、設備保持觀望,沒有人愿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因此,需要進一步推動機械設備的宣傳力度,可在當地建立機械設備試驗基地,讓農戶可以直觀了解到水稻機械化生產的效果。同時,還需組織農戶定期來到基地,讓其充分了解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的重要價值,以及能夠獲得的直接收益,這樣就可以讓農戶在進行機械設備的采購中有一定參考。在進行機械設備推廣宣傳時,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此選擇一些適宜在當地進行種植的機械設備,這樣可以讓農戶在機械化種植的過程中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另外,農業機械推廣部門可應用現代化多媒體設備,利用網絡、微信公眾號、電視等更多方式更好的將農機專業知識展示給農民群體,同時健全相關法律政策,提升農民思想認識水平,讓農民群體對其進行深入且正確的認識,有助于逐步提高購機量,以有效推廣農業機械,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在農戶進行機械設備的使用中,由于自身的種植能力不足,因此就會導致對于一些機械設備的使用有著較高門檻。為了保障讓農戶在使用這些設備過程中可以發揮出機械設備的全部性能,以此推動水稻的總體產量,在進行技術培訓過程中,需要能夠實現點對點的培訓工作,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農戶熟悉每一臺機械設備的使用細節,這樣就可以在實際的播種以及收割等每一環節,都能夠合理操作。另外,還要對農戶進行定期回訪,以此幫助農戶解決一些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農機推廣過程中,針對農戶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進而充分保障發揮出機械設備全部性能,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3-4]。
我國現階段農業十分重視機械化發展,為此,針對農民采購農業機械,國家出臺了各種相應補貼政策。但對于一些經濟較為貧困地區,經濟并不發達,這就導致農民在進行水稻機械設備采購中有著較大經濟負擔。因此,在這樣發展背景下,需要積極降低農民采購機械設備的壓力,有效推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以提升農民的水稻種植積極性,進一步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更好地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力量。
水稻種植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需要事先對耕種地進行整地處理。在整地過程中,需要精確到實際的育秧標準,以此保障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可以有著較高效果。而在水稻種植中,還需要制定插秧標準,以保障移栽過程可以符合種植的需求。此外,需要在施肥過程中進行定量規劃,以便使用機械設備進行精準施肥。在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過程中,應結合起當地水稻實際種植情況,有針對性的對機械設備使用。同時,還需要保證當地的天氣氣候能夠讓機械設備的使用與種植技術進行有效結合,以此形成良好的種植效果,最大程度提升水稻種植的科學性及合理性[5-6]。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生產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力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是解決農業勞動力短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方法,是發展現代農業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分析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重要價值,剖析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面臨的困境,進而提出對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優化方案,并制定出相應的優化措施,以有效提升水稻整體產量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