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啟戰(zhàn)
(亳州中藥科技學校,安徽 亳州 236800)
近年來,汽車產業(yè)發(fā)展速度逐步加快,社會對專業(yè)化汽修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于職業(yè)院校的專業(yè)教學來說,不僅需要優(yōu)化相關的課程設置,還應緊密貼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的人才需求,創(chuàng)新現有的教學方法與授課形式,提高基礎課程的教學成效。在“汽車機械基礎”教學中引入任務驅動法,關鍵在于結合課程特點,將這一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滿足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任務驅動強調將學生置于核心位置上,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實踐學習的整個過程,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理論內涵與知識原理的理解。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需要針對課堂教學中涉及的知識內容,圍繞任務驅動設計課件,增設讓學生動手操作與參與實驗的授課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關鍵知識點,然后給出具體的實驗課題,讓學生自行設計相關的實驗流程,或以小組合作的形似開展操作探究,在參與到整個動手操作過程中時能夠自主發(fā)現問題,學會分析與思考,全面了解自身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把握情況,明確自身的薄弱部分,這樣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針對性地改進學習方法,找到理論學習的側重點[1]。
通過觀察職業(yè)院校汽車基礎課程專業(yè)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可以發(fā)現,教師往往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按照預先制定的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階段的授課任務即可。在課堂上,學生需要按照教師給出的固定思路與實踐方案,開展一系列的動手操作類學習活動,在被動式的學習模式下,學生無需自主思考,只是對形式化的操作實踐予以重復。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喪失對汽修機械課程的學習熱情,也難以獲得知識方面的收獲與個人能力水平方面的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與自主學習能力也被逐步消磨。將任務驅動法應用到基礎課程教學中,意在改變傳統(tǒng)授課模式,消除現有授課體系存在的弊端與問題,一方面最大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其對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的主觀參與意識,另一方面強化對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避免學生對教師指導與固有流程體系存有依賴性。當面臨實際問題時,應結合自身掌握的理論知識,形成正確的實踐操作思路,這也是汽修課程專業(yè)教學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主要目的。以特定的學習任務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引導其學會主動思考、綜合分析,才能將基礎課程教學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效[2]。
對于“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來說,任務驅動不僅是一種科學的授課方法,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理論性強是基礎課程的顯著特點,其不僅涵蓋大量的基礎知識,還是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起始部分。學好基礎課程的知識內容與實踐理論,是汽修技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基礎與關鍵所在。面對復雜的知識體系與抽象化的操作原理,如果僅憑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必然無法獲得扎實高效的學習成效,也會大幅拉低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運用任務驅動法開展基礎部分的課堂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抽象性、原理性問題的深層理解。在解決實踐操作類問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全過程參與到探索性學習活動中,避免以往枯燥性的學習任務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教師來說,通過設置適宜的問題或實踐課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在合作討論與綜合分析的過程中,明確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了解到自身對課程基礎知識點掌握不扎實的地方。如此,學生的探究興趣與學習熱情被有效地帶動起來,對課程教學效率的提高大有助益[3]。
合理化設計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基礎課程教學需求,將綜合性的學習任務予以分解。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不僅存在一定差異,對關鍵要點內容的掌握程度也不盡相同,要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還需全面考慮到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在正式開展課堂教學前,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大體上的學習水平,以此為參考依據科學設計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對于學習能力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布置相應的不同學習任務,并提出對應的實踐要求,確保“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包含的實踐操作、實驗探究活動具有顯著的針對性,一方面不會帶給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出教學設計的實用性價值,引導學生逐步強化個人的實踐能力,提升動手操作的專業(yè)化水平,真正實現學以致用。與此同時,能力評估也是任務布置的關鍵所在,任務驅動法的運用關鍵在于任務設計,因此,教師需要站在綜合性考量的角度上,評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新理論內容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避免過高、過低不適宜的內容設計讓學生感受到超出能力范圍的學習負擔,從而對基礎課程教學形成畏難情緒。無論是在課堂環(huán)境下進行實踐活動,還是布置理論性的分析學習任務,均應遵循階梯性的設計原則,避免學生在完成相應課題任務后,出現知識結構斷層的情況[4]。
在以往的基礎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實踐學習普遍以自主形式為主,對于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而言,總是會對動手操作性的學習活動具有畏懼心理,當學習任務的布置超出其能力范圍時,學生不僅難以帶著自信心積極地參與到實踐學習活動中,自身的學習熱情與信心也會受到打擊。借助于小組合作模式開展探究性學習,主要目的在于貼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培養(yǎng)其對“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幫助其在實踐學習過程中增強自信心,促使個人動手操作能力與專業(yè)化水平得到穩(wěn)步提升。在實際教學中,小組合作需要圍繞相應的問題或探討主題,這對教師的課題設置提出了重點要求,如果課題設置太過簡單,則不僅會削弱合作探究學習價值,也會造成時間上的浪費,讓學生無法從基礎知識教學中有所收獲[5]。若課題設置的難度過高,學生也難以在合作探究中找尋到正確思路。因此,教師應聯系實際,在滿足課程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然后再布置相應的研究課題,將組內成員的不同優(yōu)勢與特長有效發(fā)揮出來。與此同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對關鍵環(huán)節(jié)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學生從理論知識的角度上思考并分析機械問題,并總結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對所學理論基礎內容的運用。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由易到難的整個學習過程,還可以加深對汽車機械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思考,掌握所學知識的熟練運用方法。
近年來,科學技術不僅得以快速發(fā)展,也被廣泛地應用于各行業(yè)領域的發(fā)展建設中。將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引入到“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也是當前職業(yè)教育的核心發(fā)展趨勢。在講解課程的理論知識、演示相關的實踐操作流程時,均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靈活運用,一方面打破固有的授課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途徑,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講解效率;另一方面避免枯燥無味的單一化講解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教學帶有好奇心與求知欲。例如,在講解汽車機械基礎時,教師可以預先制作三維制圖,以及機械制造與應用的整個流程,然后在課堂上將課件演示出來。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在網絡上搜集有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加深對汽車機械基礎知識的記憶,接下來,教師便可以根據課件與視頻上的演示內容,提出理論性問題或研究課題,讓學生帶著積極性與主動性參與到后續(x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為了讓學生全方位了解各種機械零件在汽車組裝、維修中的具體應用,教師還可以制作三維拆裝模型,借助于建立模型,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觀察并了解整個汽車零件拆裝的全過程。以生動化、靈活化、具象化的方式處理教學內容,有利于整體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評價反饋是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觀察當前“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可以發(fā)現,現有的教學評價反饋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例如,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完成具體課題任務的布置后,教師應深入了解每一組成員的實際學習情況,如哪些同學在分析思考方面具有突出表現、哪些學生在合作組織方面具有較高能力等。對于學生的學習評價,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習成績、課題探究完成情況等單一化的指標,應站在綜合性的角度上評價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合作組織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重視任務驅動法在實際教學中的落實成效,確保學生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得到個人專業(yè)能力方面的鍛煉與成長。
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融入對任務驅動法的運用,不僅在于提高專業(yè)的教學實效,也是最大化貼合現代教育教學發(fā)展趨勢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充分意識到改進現有教學方法的必要性,合理利用任務驅動法,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滿足學生的專業(yè)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