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潔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內蒙古巴彥淖爾 014400)
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正處于高速發展中,一些現代化技術運用于眾多領域中,并獲取了十分良好的應用。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大力應用現代化技術。然而農業種植具有一定復雜性,生產具有多變性的特點。所以,實際運用現代化技術的過程中,應對各方面因素加以綜合考慮。
1.1.1 增加了農作物產量,提升了農作物質量。育種技術的大力應用,新型農作物也與之增多,例如利用育種技術產生的短枝型紅富士蘋果,能夠獲取更高的產量和質量[1]。相較于一般的油菜而言,雙低雜交油菜的實際出油率更高,同時所榨的油更加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玉米和小麥等眾多農作物的產量也都得到了明顯提升,并且質量更佳。
1.1.2 延長了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由于季節等方面的原因,大量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會受到一定限制,但利用現代化技術能夠使這一問題獲取良好解決。采用地膜覆蓋技術能夠使季節性產品實現四季種植,季節并不會給農戶所獲取的收益造成影響,并使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得到了良好滿足,大棚種植技術使農作物受季節影響的問題獲取解決,通過人為的方式可以改變農作物生長的氣候狀況,提升農作物的實際生產效率。
1.2.1 污染變得更加嚴重。由于農業種植長久以來深受增產思想觀念的影響,實際種植中通常會施加大量農藥和化肥,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土壤在受到污染后,會出現功能失調的情況,土質狀況也日漸惡化,這樣便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與此同時,部分有害物質會集聚在農作物中,在人類食用了這樣的農作物時,就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不良影響[2]。此外,這些污染物質也會給周圍環境條件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水源和土壤都會受到一定污染,加重了之于環境整體的污染。環境受到污染不但會給農業發展造成一定阻礙,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能夠在農業生產中獲取更高產量,增加化肥與農藥的實際用量,導致產量質量的降低,是當前農作物種植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2.2 土次生鹽漬化。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實際灌溉用水量也在逐漸增多,不但導致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同時還會導致田地出現次生鹽漬化的情況,造成耕地面積的減少,加重了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危機。例如,我國華北地域,由于常年運用大量地下水進行農業灌溉,導致地下漏斗的地平面發生下降。而由于大力興建水庫、渠道等設施,造成華北地域及其周圍地域出現較為嚴重的鹽漬化情況,并伴生了一些地質災害,這是需要我們高度關注的問題。
2.1.1 數據庫技術。現如今,我們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為了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農業種植中也要創建完善的農業數據庫,確保農業種植實現信息化管理,這也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需要邁出的重要一步。依托于農業數據庫,不但能夠確保相關農業信息更加具有交互性的特點,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數據庫技術創建相應的專家系統,對實際的種植環境的進行模擬,從而更好地開展相關農業活動。專家系統中含有大量數據信息,可以利用關鍵詞的檢索,獲取農業生產相關資料[3]。在農戶在實際生產活動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向專家系統提出生產中的困惑問題,專家系統會對這些問題做出分析,利用數據分析查詢解決辦法,從而幫助農戶解決問題。這樣問題的解決方式,不會受到時空因素的制約。關于農業種植模擬系統,是指向系統中輸入農業種植相關數據信息,通過系統實施模擬分析,對參數的科學性加以驗證,分析其可行性,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問題,同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解決,有效規避實際種植中各種失誤情況的發生。
2.1.2 無線傳感器監控技術。農作物的生長之于環境條件方面的要求相對偏高,土壤條件、濕度、溫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構成了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基于外部環境無法良好地是使農作物生長的實際需求得到滿足的考慮,因此需要采用人工干預的辦法針對農作物實際生長環境做出改善。正因如此,監控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條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過往農業生產活動中,農作物生長環境的監控通常都是采用人工的方式來進行的,不但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浪費,同時監控結果也缺乏一定精準性。而現代化技術的運用,是利用無線傳感器針對農作物實際生長環境進行監測,相關的監控設施可以采用預先設置的方式,完成諸如通風、采暖和灌溉等操作,具有一定的方便性,有效減小了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并針對種植環境實現了精細化管理。
2.1.3 可視化技術。關于可視化技術,其是通過監控攝像頭獲取圖像信息,并利用相應傳輸系統在電腦屏幕上進行顯現,這樣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對農作物的實際生長狀況有更為全面的掌握,做出更加科學的決策。充分運用該項技術,能夠對工作人員的操作情況進行監管,有效規避了不按規定操作情況的出現,同時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發現病蟲害以及一些異常情況,采用相應措施加以應對,從而大幅降低農業生產活動所面臨的風險。
農作物正常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而光合作用的實際效率與光照條件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大棚中生長的農作物,僅僅通過自然光照是無法使農作物之于光合作用的實際需求獲得良好滿足的。為了使這一情況得到有效改善,可以采用人工光的方式改善農作物的實際生長環境。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日光燈、白熾燈或是其它各種不同光源,加大對農作物的光照強度,增加光照的具體時間。值得關注的是,不同的農作物,之于光源的類型和實際強度方面的需要也不盡相同。所以,光照干預中,應根據農作物自身的生長特點和類型,科學使用光源,同時結合農作物的實際生長需要,適宜調節光照的強度,確保最佳的光照效果。另外,一些蟲害通常也存在趨光性的特點,通過光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害蟲的滅殺,減少相關農藥的實際用量,給生態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3.1 組織培養技術。關于組織培養技術,指的是讓農作物處于無菌環境狀況下,通過人工誘導的方法,培育出更加完整的植株。該項技術的運用可以加速種子的實際發育速度,于新型品種的研發和繁殖十分有益。大力應用組織培養技術,對于處于幼苗時期的農作物可以有效規避病毒的侵襲,確保了農作物更加良好的經濟效益。值得關注的是,具體實施組織培養時,需要保證溫度、濕度和光照等眾多方面的良好供應,同時對培養基的酸堿度、滲透壓和成分進行檢查,保證其符合要求。另外,外植體初代培養時,需要對褐變的防治工作進行全方位落實,最大程度減低褐變之于外植體接種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總之,需要做好各方面工作,保證組織培養獲取更加良好的效果。
2.3.2 生物農藥技術。生物農藥技術也是一種現代化農業技術,和以往的化學農藥相比,生物新陳代謝產物是生物農藥的主要成分,這一成分不僅可以發揮較好的滅蟲效果,同時也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證農作物的種植更加綠色環保[4]。值得關注的是,生物農藥實際應用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農作物的耐藥性,降低以往農藥之于農作物的傷害。但因為生物農藥的合成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所以成品價格相對昂貴,難以在基層農業生產中獲得普遍應用。因此,今后的工作重點應轉向縮減生物農藥制備的成本投入。
2.3.3 轉基因技術。當前,眾多生物技術中,轉基因技術運用的覆蓋面積最為寬廣。采用改造和重組農作物基因的方式,在生物體內導入相應的合成基因,進而改變生物本身性狀的技術。農業生產活動中,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使農作物基因更加優良,加強農作物抵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能力,這樣質量和產量方面都會獲取明顯提高。當前,轉基因種子和轉基因農藥等技術是使用比較普遍的轉基因技術,這些技術自推廣到實際中,獲取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且應用范圍變得越發寬廣。現如今,轉基因種植規模逐漸加大,相應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漸漸成為了備受人們的關注的問題。正因如此,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加速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論證進度,確保人們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對轉基因技術加以看待,保證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良好應用。
綜上所述,農業生產活動中,大力應用現代化技術可以獲取十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應用現代化技術獲取良好效果的同時,往往也存在一定弊端。因此,我們應加大之于現代化技術的研究,使其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更好地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