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龍
(松原市寧江區綠色食品開發中心,吉林松原 138000)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督促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的安全性,但近年來頻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極大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也成為了社會不安定、不和諧因素的存在。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這也決定了對農產品的巨大需求量,農產品質量安全尤其顯得重要,它是食品安全的基礎,即關系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又關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舌尖上的安全”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和群眾關注的焦點,也彰顯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目的就是要監管好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各個環節,從源頭上杜決、減少“毒生姜”、毒豇豆、“問題西瓜”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做到“產出來”、“管出來”,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進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維護消費者健康和社會穩定,促進農業健康發展。我區一直很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總體也比較平穩,但日常監管工作當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制約著監管工作的發展,為了夯實工作基礎,筑牢農產品質量安全防線,認真剖析監管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改進,有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水平,更好的支撐監管工作的開展。
1.1.1 部門監管責任落實難,缺乏統一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職能部門多,各部門管理權限比較分散,職責不夠明確,由于缺乏協調的管理機制,各部門之間存在工作中相互推諉,責任落實不到位、溝通協作不夠的情況,這就導致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監管出現缺位、重復監管、都管或都不管現象的發生,使本就監管任務點多、量大、面廣、線長的監管力量明顯不足,個別地方日常監管工作只重專項整治、輕日常監管,執法監管行動抓而不緊、緊一陣、松一陣,對農業投入品監管存在寬、松、軟現象,甚至出現監管“盲區”,無法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1.1.2 安全監管力量不足,難以有效開展監管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源頭在基層,重點也在基層,基層監管范圍廣、難度大、路線長,而基層監管人員偏少,監管工作經費緊張甚至是沒有,監管力量明顯不足,特別是鄉鎮缺乏技術力量支撐,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無法及時有效的展開,鄉鎮多數監管機構是掛牌機構,處于無崗無人或者有崗無人狀態,人員流動性大,一些實際工作由于缺乏專業監管隊伍,大多依托農技服務中心、綜合服務站來開展,監管隊伍的不穩定性嚴重制約著基層監管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也無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1.1.3 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加。客觀上,我國農產品種植種類繁多,種植面積巨大,生產經營分散,加之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各種先進技術,如農業激素、轉基因技術、農產品保鮮期延長技術等,涉及農產品生產、運輸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增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不確定因素,傳統的監管技術手段已無法滿足監管工作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監管工作難度;主觀上,基層監管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宣傳、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標準化生產、市場準入等相關知識不夠全面,使部分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公共安全意識,只片面謀求利益最大化,降低生產經營成本而忽視農產品質量安全,消極應付甚至抵觸政府部門的監督、監管工作,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難于落實,造成監管工作推進困難。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執法主要依靠檢測提供技術支撐,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檢測能力弱,檢測的范圍不廣,檢測項目單一、方法單一,基本以農殘速測為主,且覆蓋率低、誤差大、速度慢,其它如藥殘、肉蛋奶質量檢測、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中添加劑檢測等無法進行快速定性檢測,質量監管工作開展度普遍較低,大部分存在“沒人檢、檢不了、檢不出、檢不準、檢得少”等問題,這很能說明問題:檢測人員的技能和水平不高、人才缺乏和斷檔、農業生產單位缺乏檢測的自律性、監管設施設備配備不足,究其原因,是監管資金匱乏造成檢測支持保障能力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鄉鎮監管站工作經費不在財政預算內,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難以引進高素質人才,難以更新監管設備,已成為影響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制約了監管工作的有序進行。
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小而分散,數量眾多、農產品種植方式仍以傳統種植為主,多數是個體經營,難以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普及率不高,即便是已有的農民專業組織合作社,由于質量安全意識不強、專業化生產水平和文化素質的限制,實行農業生產基地化、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也很難全面掌握和達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客觀地妨礙了農產品生產標準水平提高,影響農產品質量提升,導致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推廣進度較慢,也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帶來較大壓力。
初級農產品市場準入門檻不高,農產品銷售比較自由,許多初級農產品沒有產地證明或未沒有檢測農藥殘留便進入了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雖已建立,但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強、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積主動性不強,使搜集、匯總農產品信息面臨困難,農產品種類不能全覆蓋,一旦發生質量安全問題便無法追蹤查源,難以有效實施問題追溯。
為了更好的適應新形勢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上級政府部門應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充分重視和完善監管體系建設,提升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使之將自身的監管作用貫穿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
2.1.1 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強化組織保障。不斷完善責任機制,落實屬地管理責任,以市、縣、鄉鎮為單位分別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領導小組,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分級負責制、“一把手負責制”,主要領導負總責,以縣鄉基層為重點,上到市級領導、下到縣區、鄉鎮領導,明確分工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各環節,并細化部門職責,統籌建立安全監管銜接機制,從規劃制定、目標考核、督查、執法、監管到安全技術推廣、質量追溯管理、基地建設,農民培訓,以及產地準出、宣傳工作,確保安全監管工作責任到人,不會出現監管盲區、重復監管和監管職責不清的現象。
2.1.2 抓好安全監管隊伍建設,規范、健全監管體系。加強對監管人員法律法規和監管專業技能培訓,并將檢查和考核作為常態,從而提高監管人員的監管素質,使監管隊伍更趨專業化,推進基層監管站建設,便于落實屬地各項監管工作,質檢工作順利開展;市、縣、鄉、村應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動監管體系,通過健全的規章制度,負責各自區域內的農產品質量日常監管,形成層層有監管機構,有監管人員,有監管方案的規范監管體系,促進農業規范化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為奠定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基礎,應加強檢測體系建設通過擴建和完善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吸收專業檢測人員,更新儀器設備,開展技術培訓等措施強化檢驗檢測能力,以保證基層農產品檢驗檢測的日常需要;對部分基層監測技術人員少、檢測能力弱的問題,可通過依托鄉鎮質量安全監管站和職業學校現有檢驗檢測資源來完成檢測,也鼓勵引進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質量安全監管,擴大檢測覆蓋面,推進監管檢測常態化,加強各部門協同配合和信息交流共享,建立快速反應聯合執法機制,提升監管服務能力。
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保障,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大力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積極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加快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和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通過示范和推廣,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生產更多的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幫助他們進行有機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提高農產品的整體市場競爭力和生產者生產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全程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優質化,也帶動更多分散經營戶實施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農產品規模、質量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