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珍
(沂水縣水利局道托水利服務中心,山東沂水 276410)
沂水縣位于魯中南地區、沂蒙山腹地。居沂河、沭河上游。水資源豐富,素有“百庫千塘”之稱,全縣有水資源8.16億m3,人均占有量742 m3,其中山東省第一大河—沂河為過境最大河流,全長56 km,流域面積1 437.7 km2。境內有大中小型水庫151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跋山水庫為山東省第三大水庫,總庫容5.085億m3。因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季風明顯,光照充足,無霜期長,農業生產的區域性和地域性較強,基于國家政策導向和利好政策的支持,各地農田水利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農田水利工程關乎整個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和農民生活的水平,我國十分重視水利設施建設,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方面投入力度持續增加,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發展,工程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通過灌排渠系、排水、水窖、防洪道、小坑塘、塘壩、蓄水池等水利設施,在防汛抗旱、灌溉保障,農村人畜飲用水安全、水資源節約與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其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集蓄、引、提、排相配套并舉,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為核心,若干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組成的工程體系,大大提高了農田質量,擴大了灌溉面積,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最大限度地防治旱、澇、鹽、堿等災害現象。
新時期下,應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開發,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小型河壩、工程養護與維修管理,以增強基層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快中小型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確保水利工程整體運行效率,實現農村布局規劃,提高農作物增產、增收。
2.1.1 重建輕管,管理意識不足,缺乏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地區工程建后運行機制與管理無法協調統一,農村水利管理部門及其內部機構規劃與設置不科學,造成工程型技術人才和監督管理人員短缺、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滯后、設施受損普遍等現象。
2.1.2 管理權責不明確、監管不到位。水利工程責任不明確、產權歸屬不清,農民法律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工程質量定期監測制度,工程使用時,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監管工作和執法力度不到位,運營模式比較單一,未形成長期穩定的抗旱投入機制,旱情監測手段落后,預警體系與指揮調度系統建設不完善,影響抗旱工作。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綜合工作,但由于一些地區灌溉泵站建設時間較長,因缺少灌溉與排澇配套設施,科學管理應用、養護維修、檢查檢測等基礎設施較為脆弱,農村飲水困難,再加上設備維護不及時,損壞和老化程度嚴重,造成地下水資源浪費,抵御農業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抗旱抗災管理體系和預警監測體系受限,增加了安全隱患,制約區域灌溉,長期效益也作用性得不到發揮,農田與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缺乏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收益機制和獎勵機制,絕大多數農村水利工程只重視前期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建設管理資金投入不足,資金渠道有受限,無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信貸困難,無法取得金融貸款支持。再加上后期維護經費無法做到規范化管理,無法做到專款專用,資金安全性與使用效率無法保障,導致農村水利工程項目無法正常運轉。
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成時間較長,經歷多次維修、擴建和改革,辦理產權移交手續不正規、不及時,產權歸屬不明確,難以實現抵押變現,工程經營管理的投資回報率較低,利益驅動機制弱,產權評估等服務機構還未建立,無法完成對工程設施的價值評估,工程存在建、用脫節,用、管脫節。管護責任不清,管護不到位的現象。缺少相關法律程序的認可,對市場主體的吸引力不足,投資、使用、經營主體各自的利益保障不充分,導致新型主體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社會資本進入難。
3.1.1 水利工程管理與配套體系完善性、完整性,關系著水利工程各項效益的發揮,應設置職能部門,建立管理機構,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分級負責、分類管理,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目標責任制,推進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工程質量監督、社會公示、建設監管保證體系,配備相關人員,組建管水隊伍,明確專人管理,明確工程所有權、管理權和使用權,組織技術員深入工地及灌區工作,普查水利工程,加強對水利工程管理的技術指導,從根本上改善農村水利用水體系,使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管理得到改善。
3.1.2 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農田水利項目工程管護的積極性,參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優化管理設施,建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管理體系,定期檢查維護,對不合質量標準的工程組織返工重修,對尚未修復的設施進行改造和修復,增設水渠道防滲措施,建立抵御突發自然災害的科學應急措施,做好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與防災減災建設之間的協調與配套工作,合理安排用水計劃,確保灌、排試驗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減少政府對農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及管理所要承擔的壓力和成本,為農田水利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2.1 農田水利工程區域性較強,不同區域設計方案和施工要求不同,應因地制宜,根據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情況和實際用水量進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并結合當地山多地少,田塊分散的地貌特征,合理規劃與設計,以排水、蓄水的小型田間灌排工程、引水工程、小型灌區、中小型泵站、小山塘、小水窖、小坑塘、蓄水池、水井為主,科學調控分配、使用、蓄存、攔截、農業水資源,合理改土培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灌溉面積,促進農業高產穩產。
3.2.2 積極開展技術研究,加快現代化新技術、新方法應用與推廣,加強農村水利信息化與自動化管理系統建設,建立農村水利系統化突發事件應急預警系統,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3.1 對基層水利隊伍進行改組、改造、改革,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構建和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推行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管理方式,落實產權主體,明確管理責任,評估指標,核定資產價值,強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維護資質,解決資產核定與價值評估問題。
3.3.2 按照工程類型,以村組、鄉鎮和縣市區為單位,逐一登記造冊,結合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準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途,開展工程建設,逐一確權,確立受益范圍和現行的產權歸屬,或將農田水利設施產權流轉交易納入縣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中心,統一規范流轉交易,取得農田水利設施流轉經營權。加強經營項目及水利設施的日常監督管理,對設施資產重置估價,形成水利固定資產,納入村集體資產統一管理,建立共同出資、共同受益、共同參與管理的自治機制,引領社會力量參與經營管理。
重視工程項目的管理,積極參與工程項目的建設,在移交給工程管理單位時,做好銜接,為防止工程建設與管理的脫節,應從施工單位入手,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對地質、地貌、施工環境等各項數據進行實地采集,最大限度防止渠道滲漏,做好工程管理設施維修與養護,加強工程建設質量管理。
定期組織人員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通過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先進技術手段,實現工程規范化管理,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管理意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管理能力,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高技能、復合型人才,降低農田水利人為風險,滿足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技術、監管、維護等各方面的需求,保證工程順利運行。
綜上所述,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主要應用于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隨著農田水利改革的不斷深化,應完善機制,推進改革,優化體系,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農田水利項目工程管護的積極性,合理規劃與設計明確農田水利建設產權制度,加強人才培養,提高管理意識,解決農田水利發展模式粗放,管護機制不建全,規范化管理水平低,工程老化失修,設施損害嚴重,技術性不強,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夯實現代農業的基礎,發揮其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