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波
(灌南縣農業農村局農機裝備與監督管理科,江蘇灌南 222500)
農業機械作為促進農業增產的重要技術保障,而農藝的融合將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對促進我國實現現代化、規?;?、集約化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機指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機械設備,這些機械設備多是利用機械原理實現將農機與農藝的結合。農藝指的是在農業生產活動過程中采用的作物種植制度,這種制度多是結合作物的生長習性,而采取的極具適應性的種植方式。目前我國的農藝方式較多,主要包括單復種、間種、混種以及輪種等農藝形式,而無論是采用哪種農藝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有效提高農業產量。不同的農藝方式會很大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而采取機械化的種植手段,無疑會進一步增加農作物產量,可見農機與農藝的融合適應現代農業的種植需要。而兩者能融合發展促進兩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無論采用單項或多項農藝技術都需要保證農機的制造符合農藝的需要,而采取的農藝(農業種植品種,種植方式)都可以采用機械進行田間作業。從此可以看出了兩者融合更利于農業生產,且二者間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正確處理好農機及農藝的關系,有利于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而提高農業經濟產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農業理念已經悄然滲透到農業生產中,而這極大解放農村勞動力,改變了傳統的農民勞動觀念。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生產進入到機器耕種的新時代,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機應用頻率越來越高,而機械化農業生產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解放,進而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生產意愿,實現農業生產向更加穩定、健康、持續方向發展[1]。如江蘇省灌南縣作為農業大縣,近年來,隨著其深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推進農作物提質增效,目前已形成食用菌栽培、葡萄種植、稻田種養、山藥種植等主導產業。江蘇省灌南縣正是通過使用科學合理的作物種植制度與現代化農業機械的結合,實現促進當地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機和農藝兩者間存在著一定的辯證統一關系,前者是后者的農業生產載體,后者是前者不斷發展的方向,而兩者深度融合將最大限度激發各自的優勢,進而發揮農業機械化種植的潛力,促進農業增產增收。通過分析總結多年的農機使用經驗,可以深刻感悟到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將促進農業生產出優質的農作物,并保證農業高產增收,而這符合農業向機械化、現代化以及人才化的發展規劃。隨著高產良種的進一步推廣使用,對農機作業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此,農機與農藝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為提高兩者的融合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的研發機制,去不斷攻克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農藝問題,以不斷適應農機作業需求。農藝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極大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而農機是農藝得以實現由種植制度向種植現實轉變的載體,二者的融合最終都將被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促進我國農業健康穩定發展??梢姡瑑烧叩娜诤戏限r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是農業實現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受傳統農業種植觀念的影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還多是采取粗放式的種植和經營方式,進而導致無法從根本上認識到農機農藝融合的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意義。僅停留在傳統的種植觀念下,導致農業生產技術在培訓以及推廣方面存在誤區,未能充分認識到農機與農藝融合的現實意義,而是過分強調各自的技術,未能深入挖掘兩者的內在聯系,導致各自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2]。
目前,在我國的農業生產方面,還是多是沿用傳統的種植和收獲技術,這些技術受到傳統模式的影響,難以適應大型機械化農業生產作業。如農藝方面一些作物的培育、耕作以及栽植方式難以適應農機耕種要求,進而導致耕種程度較低,并且還存在一些農藝無法通過機械化耕種手段,進而影響了農機耕種優勢的發揮。在這樣的背景下,農藝難以適應農機發展,農機難以滿足農藝的發展需要,進而影響了兩者的融合發展。
目前,我國省縣級以下的農藝與農機隸屬于不同的技術部門,這樣往往會存在懂農機工作人員不懂農藝,懂農藝的工作人員不懂農機,進而大大影響了農藝與農機的高效融合。而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基層農藝與農機推廣體制適應度不高,受經費、業績等方面的影響,農藝與農機間不能緊密融合,僅僅停留表面的融合層次,這也會影響兩者各自優勢的發揮。
農機農藝的深入融合利于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將是促進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鑒于兩者的有效融合較為復雜、涉及面較廣,對此有必要針對此提成幾點農機農藝的深入融合的對策,以促進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為實現建設和發展我國現代化農業,需要將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量,進而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實現真正轉化為農業生產的巨大動力。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生產動力,可以實現其效能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產,可見農業科技成果的生產動力化將直接促進農業生產,并在轉化的過程中實現將農業科技作用于農業作物生產中。農藝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要素而挖掘促進其增產增收的有利因素,而將農機應用到農作物生產是施加給作物外部因素(技術)來實現增產增收[3]??梢姡r機為農藝服務是今后農業發展的大方向,而農機作為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唯一動力載體,如將兩者緊密在結合在一起,定能發揮農業機械以及科技的潛力,進而真正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不僅是農業大國,更是人口大國,為實現用最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進而保障我國在國際上的糧食生產安全,需要在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生長規律的前提下,大力推進我國農業技術實現現代化機械化。那農機與農藝的推廣工作將成為兩者能否實現有機融合的關鍵,以此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其農業生產創造力。而農機技術推廣主要是為了提高農機操作人員農業機械操作技能,通過科學系統的推廣幫助這些人員正確、熟練掌握農機操作方法,進而發揮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作用,保證農時,促進農業增產。此外,將農業技術融入到農機中,發揮農機的現實作用,更好實現為農藝服務,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而推廣農藝是為了在繼承農業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幫助農民更新農業生產以及經營理念,提高其農業生產以及經營的能力。并且還需讓農民真正認識,農業生產中,農機和農藝兩者缺一不可,運用前者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后者將實現在遵循農作物種植規律的基礎上,使用農機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也只有將農機與農藝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兩者的最大效能,以適應不斷發展農業現狀。
建立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按照農業發展目標,實現建設覆蓋全鄉鎮的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平臺。對此,需要按照區域建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相關科技人員可以通過該融合示范平臺,向農民宣傳當下最先進的農業技術以及農業發展政策,進而實現農機農藝融合新主體的發展,促進農機農藝信息融合,如實現農機與種子、土肥、植保等方面推廣信息的緊密融合,組織引導農民科學選擇農作物品種、確定播種時期、確定播種行距以及針對性施肥,為科學化作業創造條件[4]。對此,還需要培養一批可以掌握新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能手,推進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民農業耕種技術。為維護融合示范平臺的正常運行,還需要一大批懂基層農業、農機操作的技術人員入駐到示范平臺中,進而加強對農民農業生產的建設性指導,促進農業生產規?;?、科學化發展。
為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需要建立起農機農藝融合制度,加強對農業的服務和指導,并加強與各技術部門的密切溝通合作,將農機農藝融合工作落到實處。為進一步實現農機農藝融合,需要加強兩者的培訓。充分利用新型農民培育資源,建立起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單位的經營合作主體,培訓一批熟練掌握農機操作的全能型農業生產人員。此外,還需加強宣傳,營造良好農機農藝融合氛圍,整合農機農藝雙向資源,加強農業生產技術交流,以此致力于農機農藝融合宣傳工作,形成多方參與的農業生產種植格局[5]。
本文結合我國農業中農機農藝的融合現狀,論述兩者融合的意義以及對策,以為促進農機農藝深入融合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