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
(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湖北十堰 442700)
中國是最大的茶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茶產量和內銷量都在上百萬噸,種茶面積、茶葉消費均穩居世界第一。現階段,隨飲茶有益健康研究的持續深入,市場對高品質茶葉的消費量是持續攀升。國內生產的茶葉,總體質量較好,但是局部安全隱患較多。分析原因,與種植環節的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質量安全問題有很大的關系。
種植生產環節,降低茶產品質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如下幾方面。
茶葉中重金屬含量超標,主要是指鉛元素、稀土元素。鉛元素含量超標,被人體飲用后,會阻擋氧氣傳導,影響人體發育,尤其對兒童的影響最大。稀土元素含量超標,會損害大腦機能、加重腎臟負擔,破壞人體免疫系統,誘發急慢性的中毒癥。鉛元素的超標,主要是環境污染所致,與空氣、土壤中鉛含量增加有關,受此影響國內茶葉鉛含量持續增加,已經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稀土元素超標,突出茶種在烏龍茶和黑茶上。這些年,圍繞茶葉稀土超標的爭論一直不斷,主要源于國內對稀土風險的評估不足。
農藥殘留指茶葉中殘留的微量農藥污染,該問題造成的茶葉質量安全問題占到80%以上。當前可知的,茶葉中農藥殘留濃度普遍較低。但是,長期飲用,對人體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由此,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對茶葉允許的農殘種及限量均需嚴格規定。
近些年來,國內茶葉農藥殘留水平持續走低,2018年參照歐盟標準國內出口茶中氰戊菊酯含量降低到10%左右。但是,國際范圍內極為嚴重的農殘標準,使著農藥殘留始終為影響茶葉質量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茶樹為典型的聚氟植物,往往成熟度愈高,茶葉中氟含量越高。氟對人體有益,適量有利于防齲齒。但是,過量會造成骨密度高、骨質脆。由此,很多國家對氟攝入量限定明確的標準,每天允許攝入量為3 mg。茶品種中,黑茶尤其磚茶,氟含量可能超標,而危害到人體的健康。
茶園周邊環境直接關系到茶葉的重金屬污染情況,據調查證實:茶園距離公路近,受尾氣、塵土等影響,會導致茶葉中鉛含量超標。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高,會導致茶葉中含氟量提高。此外,靠近化工廠、水泥廠、磷肥廠等等,也會導致茶葉中氟量提高。
茶樹農藝管理不當,比如:使用違禁農藥、噴施農藥濃度高、采摘未執行休藥期等等,都將導致茶葉中農藥殘留超標。不合理的用肥,磷肥中氟含量超標、噴施稀土類葉面肥等等,會導致茶葉中重金屬超標,而影響到茶葉的品質。
采摘原料過老,甚至夾入老葉和修剪枝葉,導致茶葉氟含量超標。據研究報道,嫩葉的氟含量為87~167 mg/kg,成熟葉為240~740 mg/kg,老葉為452~1 065 mg/kg。老茶葉中,氟的含量往往是成葉的1.4~2.7倍,是嫩葉的4~8倍,隨葉齡的增加,茶葉氟含量顯著增加。所以,采摘標準過低是導致磚茶等緊壓茶氟超標的最重要原因。
建設生態茶園,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豐富生物多樣性,營造適合茶樹生長的地域小氣候,進而促進葉質嫩軟、持嫩性強,增進茶葉香氣,改善茶葉品質。建設生態茶園,生態環境優越是前提。由此,應對茶區的山、水、林、路等做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盡量保護茶區原有的樹林、植被,不宜植茶的陡坡、山頂、山脊、山腳、溝邊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樹造林;茶園四周,風口設置防護林帶等,以不斷改善宏觀環境條件,創造一個適宜茶樹生育的生態環境,同時促進農、林、牧、漁的平衡發展。做好規劃的基礎上,還需定期監測茶園土壤質量,留意重金屬、農藥殘留、土壤理化性狀等的變化,有的放矢地改良土壤。
控制化學藥劑用量,是降低茶葉農藥殘留,確保產出茶葉品質的關鍵。由此,在優化茶園生態環境,恢復茶園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一旦有病蟲害出現時,務必要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多推廣綠色綜合控病技術。
第一,結合農業管理防治。選種耐抗品種,禁止大面積單一種植某一品種。重施有機肥,適量補充礦物質肥,增強樹勢。適時采摘、修剪,有機茶園分批重采,能破壞產卵環境、切斷營養來源,對遏制茶麗紋象甲、茶白星病等蟲害效果不錯。輕剪病蟲害枝條,能有效防治病害、鉆蛀蟲害。重疏郁茶園,能有效抑制粉虱、疥類蟲害。中耕除草,能暴露蟲害在地表,深埋多種病原菌。同時,保留非危害性雜草,對天敵棲息有益,為生物防治的主要輔助手段。其他的農業防治措施,灌溉、排水、清園、封園等等,綜合運用起來,都將起到改善生態而兼治病蟲害的作用。
第二,采取物理防治滅蟲除害。可采用的物理防治種類較多,可利用蟲害趨光性,茶園安裝黑光燈、頻振殺蟲燈,以誘殺蟲害,控制蟲害基數。可利用昆蟲性信息素誘殺干擾蟲害,目前推廣較多的為茶毛蟲性誘劑,驅蟲效果顯著。可利用色板誘殺,田間懸掛有色黏膠板,對驅殺假眼小綠葉蟬、茶蚜等效果不錯。可利用食餌誘殺,最常見的有糖醋誘蛾法,對誘殺卷葉蛾、地老虎等成蟲效果不錯。
第三,采用生物調控方法滅蟲除害。該種方法,利用寄生昆蟲、捕食螨、病原微生物、有益天敵、生物代謝產物等等方法防控。具體措施:保護天敵,夏冬季茶園鋪草,創造適宜天敵棲息的環境。利用微生物制劑,像是: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制劑、白僵菌制劑、蘇云金桿菌等等,用于蟲害防治效果不錯。
第四,限制化學藥劑使用。由于化學藥劑的施用,會影響到茶葉的品質。由此,我們不建議用大劑量的化學藥劑。必須要用時,應嚴格低毒、高效、低殘留的原則,執行嚴格的安全隔離期。同時,禁止過量用,嚴格說明規定操作。此外,采收期,是禁止用化學藥劑防控病蟲害的。
肥料關系到茶樹營養來源,影響著產出茶葉品質。不合理的施用化肥,會造成環境污染,帶來安全隱患。科學合理地施肥,應注意:第一,用足基肥。基肥必須用好、用足,用基肥時,需配合土壤深翻進行。深翻能疏通土壤,增加通透性,提升樹根對肥料的吸收,增強樹體抗嚴寒能力。當前,可用的基肥種類多,主要有廄肥,糞肥,追肥,也可以采用菜籽餅肥。農家肥施用期間,必須要經過充分腐熟,嚴格無公害處理。第二,及時追肥。追肥對增強樹勢,生產高品質茶葉極為關鍵。追肥每年至少3次,個別夏秋采茶多時,可追肥到4次。首次追肥,在早春季節,茶樹發芽前3~4周。多用速效氮肥,配用磷鉀肥。或者,直接用茶樹專用肥。必要時,配用一部分菜籽餅肥。二次追肥,一般在夏茶采收前。三次追肥,在暑茶采收前。秋茶采收量大時,9月份前可追施1次。第三,適量葉面肥。茶樹盛長期,新梢嫩芽長出時,可用磷酸二氫鉀適量兌水,配加微量元素肥,葉面噴施。噴施時,需兼顧茶葉背部。根據科學實驗表明,茶樹葉片背面,對于肥力的吸收能力是正面的5倍以上。噴灑葉面肥要均勻稀薄,不可肥力過足,導致灼傷葉面。
為確保茶葉產出品質,茶樹種植生產期間,應建立詳細的歸檔記錄,進一步完善質量安全追溯機制。做好茶園農事作業記錄時,應詳盡到施肥、驅蟲、耕作、除草、修剪、采摘等各環節,詳細的具體日期、操作人、作業內容、茶園編號等等。并單列影響茶葉品質的農藝生產,像是:施肥、用藥、病蟲害種類等等均需詳盡。保留所用使用農資的購買憑證,比如:發票、收據、使用說明等,便于后期追溯查閱。
規范種茶技術標準,遵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無公害茶葉產地環境條件》《無公害茶生產技術規程》等相關要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生產技術細則、產品質量標準,并參照相關參數要求嚴格執行。相關行業部門加強宣傳,增強種茶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確保能自覺按照標準種植生產,以確保茶品質量的綠色生態安全。
市場供應茶的質量安全問題,追本溯源是“產”出來的,種植環節的管理不當直接降低茶葉品質的檔次。為此,產好茶,必須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茶園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茶園是關鍵,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科學的農藥和肥料使用技術,標準的采摘技術,高效的宣傳和監督管理,不斷提高生產者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才能確保茶鮮葉質量安全,為茶葉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