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農業服務中心,寧夏吳忠 751100)
利通區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東岸,是寧夏引黃灌區的精華所在,地級吳忠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總面積1 384 km2,轄8鎮4鄉、106個行政村、3個農場(辦)、21個社區,總人口41.38萬人。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余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 000余萬元,城鎮近34 00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8 000元。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全國牛奶生產大縣”、全國牛羊肉和清真食品的主要產地和“中國(西北)鮮果之鄉”等多項國家級榮譽。
利通區平均海拔1 125 m,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區,兼具江南水鄉秀色和塞北大漠之雄渾。年降水量在260 mm,年蒸發量在2 000 mm,平均氣溫11.2℃,全年日照3 000 h,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境內交通便利、路網密集,國道、高速公路、高鐵一應俱全,距寧夏首府銀川市60 km、銀川河東機場40 km、青銅峽火車站21 km,1小時經濟圈輻射寧夏大部地區,3小時經濟圈輻射蘭州、延安、鄂爾多斯等周邊重要區域。轄區水資源總量豐富,可滿足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用水需要。土地發展用地儲備充足,土壤硒元素含量高,富硒耕地約0.9萬hm2,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塞上硒都”核心區。
“平安農機”創建活動旨在保障農機化發展又好又快、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和新農村建設良性發展。近年來,利通區以“平安農機”創建為契機,認真落實農機安全各項措施,強化農機安全監管,促進農機安全生產,推動全區農業機械法制、規范、科學化管理。根據2014年利通區農機普查結果,普查范圍涉及的農機總動力為167 113 kW,其中拖拉機保有量4 432臺,功率86 145.6 kW;聯合收割機260臺,功率22 790.6 kW;“六小農機”類機具11 903臺,功率58 176.9 kW。農機“三率”分別達到入戶率95%,檢驗率90%,持證率93.4%,扶持組建掛牌注冊的農機專業服務組織12家,其中農機作業公司7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包括公司)入社農機戶165戶,擁有各類農業機械942臺(套),固定資產3 002萬元,服務面積2.73萬hm2。目前利通區耕整地機械化程度為100%,播栽機械化水平為91%,收獲機械化程度達到82%,主要糧食作物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87.5%,屬于機械化水平高級階段。
農機安全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利通區始終把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全區重要議事日程,把農機安全生產和監理規范化建設工作放在首位,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每年制定農機安全管理工作安排和專項行動方案,建立農機安全管理工作獎勵和行政問責機制,把具體責任落實到人。采取區農機中心與各鄉鎮中心聯組、各鄉鎮中心聯組與轄區聯組、轄區聯組與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層層簽訂《農機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書》《農機安全生產告知書》,將農機安全生產責任與目標管理指標層層分解。與此同時,認真貫徹執行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關于加強農機安全聯組建設,構建農機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重點做好已組建成立的農機安全聯組的鞏固建設工作,落實好農機安全聯組績效考核工作機制,初步建成了區、鄉、農機安全聯組三級農機安全管理網絡,充分發揮農機安全聯組在農機安全生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將農機安全宣傳工作貫穿于培訓考證、注冊登記、年檢年審、田檢路查等各個環節,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依托自治區農機購置補貼項目進行宣傳。利用短信、微信、重點農時、集市,發放安全操作宣傳資料到農機戶手中,大力宣傳國家購機補貼政策、農機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和農機新機械、新技術知識。
二是進村入戶進行宣傳。結合每年基層農技推廣項目服務到農村的活動,將農機安全操作常識宣傳到戶。為廣大農機手和群眾講“平安農機”知識,發放“平安農機”倡議書、“平安農機”宣傳掛圖及“平安農機”知識手冊。
三是利用農機現場會到田間宣傳。近年來,利通區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機插秧技術”“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等現場會,在演示過程中把“平安農機”創建與農機新技術推廣緊密結合。
四是抓好報刊、微信平臺、網絡等方面宣傳。在報紙、報刊、電視網絡、新華-利通區政務、利通區農機安全監理平臺、手機短信、微信,以及重點農時、農村集市、跨區接待點、安全生產日、冬季輪訓等時段,及時發布農機安全相關信息,大力宣傳農機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農機事故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圖片,印制農機安全宣傳單,制作農機安全宣傳圖片展板,結合農機安全宣傳月和農機安全檢查到村、隊廣泛開展了宣傳教育工作,讓農民群眾了解到最新動態,效果顯著。
五是設置標牌、標語宣傳。至今,利通區懸掛橫幅百余條,張貼宣傳標語千余條,發放安全宣傳資料萬余份。宣傳采用多種形式,多種內容,農民群眾喜聞樂見,農機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營造了農機安全生產的良好社會氛圍。
利通區是設施農業和養殖牧業為主的產業縣區,投入使用的“六小農機”種類多,數量大,加上鄉村道路分布廣,農機具生產作業比較分散等因素,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安全檢查:
一是安全生產月“集中整頓”。利通區按照自治區、市、縣區各級部門對安全生產月工作的部署安排,認真組織制訂工作方案,成立工作小組,出動工作人員,深入轄區農機作業公司(合作社)、農業生產大戶、田間場院等農機作業場所開展安全檢(巡)查,糾正農機生產作業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二是警監聯合“常年整頓”。定期開展聯合執法,依托交警部門的執法,對農業機械運輸機組進行安全整治活動,重點治理無牌、無證、酒駕、載人、超限、拼裝、改裝等違法行為。對查出的問題給予當場批評教育并依法處理。通過此項舉措,有效減少了農業機械事故的發生,切實保障廣大農機戶生命財產的安全。
三是關鍵農時“重點整頓”。“三夏”“三秋”時節是農業機械投入作業的高峰期,農機事故的高發期,為此,“三夏”“三秋”前夕,通過舉辦安全操作培訓班,重點宣傳農機安全法律、法規,講解農機安全操作規程,播放農機事故典型案例,進一步增強了廣大農機駕駛員的安全生產意識,提高了安全生產覺悟。同時成立安全生產工作組,深入生產和轉移一線,發放安全宣傳資料、排除安全生產隱患。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機安全監理總站領導一直對此項工作十分重視,歷年來,利通區積極開展農機事故應急救援演練活動,對自治區探索農機事故的預防和處理規范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與此同時,認真開展農機監理人員和駕駛操作人員崗位練兵、業務比武活動,加強監測、電子考試、駕駛操作、隊列隊形業務練兵,全面提高業務水平。
按照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機化處的統一安排,我們在收割機相對集中的區域設置了接待服務站,為過往機手提供開水、防暑藥品、急救箱、維修工具等,向他們介紹當地的地理位置和麥收情況,并向機手宣傳農機安全生產常識、農機交通安全和夏收農機安全出行知識,發放了《致“三夏”期間廣大農機手的一封信》《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宣傳資料。三夏伊始,積極落實跨區作業工作,發放跨區作業證,同時,在金銀灘鎮、金積鎮設立“利通區跨區作業服務站”,接待外來跨區作業機具,贏得了廣大機手的一致稱贊。
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的創建成功,充分肯定了多年來利通區的農機安全監管工作,我們一定會以此為契機,明確農機安全監管責任,完善農機安全生產措施,提高農機監管水平,筑牢農機安全生產的源頭管理、執法監控、宣傳教育“三大防線”,促進利通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向前發展。但創成后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一是基層組織薄弱,人員編制少,鄉鎮農機站工作人員調整較頻繁,且一人身兼數職,農機工作對其約束性不強,不能夠引起鄉鎮工作的重視。這不僅是利通區存在的問題,也是全區整個大環境下存在的突出矛盾。
二是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改制,農機執法沒有步入正軌,農機監理的社會管理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也是在改革的大潮中,農機監理工作遇到的最大瓶頸。
三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年度檢驗力度不夠,檢驗方法單一,“六小農機”沒有檢驗標準,且年度工作量大,不能及時有效排除其安全隱患。近年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雖然做到送檢下鄉等惠民政策,但檢驗方法一直是眼看、手摸、腳踹等“原始方式”,且區總站配置的農機安全技術檢驗設備安裝調試繁瑣,設備笨重不便于攜帶,大大地制約了農機檢驗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