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偉
(景東縣龍街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景東 676299)
龍街鄉地處國家級哀牢山自然保護區西坡,海拔1 400~2 700 m,境內山高谷深,溝谷縱橫,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立體氣候顯著,山地多平地少,種植結構單一,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屬于典型的高寒山區貧困鄉鎮。產業主要有烤煙、泡核桃、茶葉;畜牧業;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
烤煙是龍街鄉的支柱產業之一,已有二十多年的種植歷史,煙農掌握了的烤煙種植技術,煙葉價格一直都處于穩中有升的趨勢,通過烤煙產業,部分農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近幾年來,隨核桃樹冠逐年擴大,與烤煙爭地矛盾日益凸顯。煙地資源匱乏,無法進行輪種,防治蟲害的成本增加,收益就對應減少,烤煙生產季節性,勞動強度大,有的煙農由于身體的原因放棄種植烤煙。
泡核桃是龍街鄉的傳統產業,由于在2003年前后泡核桃價格比較好,加之退耕還林政策,大大的提高了百姓種植泡核桃的積極性,泡核桃面積達到4 769 hm2,實地產值2 100萬元。可是近幾年來,泡核桃價格持續走低,有的農戶寧愿掉在地里,也不愿意去采摘,泡核桃產業處于蕭條的境地。
茶葉是龍街鄉的又一支柱產業,經過近十多年對低產茶園提升改造,還有對新植茶園的培植。目前全鄉茶葉種植面積已達到836 hm2,產值270萬元。龍街鄉茶葉種植面積零星分散,種植管理水平低下,采摘,加工粗放,缺乏市場競爭力,沒有龍頭企業支撐,無茶商進駐收購,不打造茶葉品牌,產量形不成規模,產品達不到市場要求。
林下生物藥業是近幾年龍街鄉興起的產業,面積已達360 hm2。其中,主要有魔芋,重樓,牛黃精,龍星草,白芨,當歸,小紅參等十幾個品種。實現產值500余萬元。這些品種,種植面積零星分散,涉及12個村,缺乏種植管理的技術,有的投資成本高,周期長,見效慢,沒有固定的收購商,市場價格不穩定。
玉米是龍街鄉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 040 hm2,玉米種籽,農藥價格逐年上漲,導致種植成本增加,基本上是自產自消,每年還需從外地購進大量玉米,以滿足本鄉畜牧業發展。由于地塊零星分散,難于形成玉米規模化種植,缺乏種植大戶。小麥種植面積430 hm2,小麥品種退化,規模化種植水平不高,廣中薄收現象突出。
龍街鄉地處高寒冷涼地區,海拔高氣溫低,圈舍保溫條件差,畜禽生活條件差,畜圈舍建設不規范,通風適光性差,由于受地形條件限制,形成了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散養方式,粗放飼養,規模化,集體化,組織化程度低。種畜更新慢,科學飼養水平低,飼養品種單一。畜產品缺乏市場引導,在市場流通和商品化程度上形不成優勢,市場價格不穩定,容易造成產品相對過剩,難于出售,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缺乏畜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畜禽產品銷處于鮮肉,活禽產品零星販賣的低層次上,沒有形成畜產品的深加工、轉化升值和健康的市場營銷體系,畜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還是以家庭銷售為主,全鄉規模養殖大戶培育少,形不成規模,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無特色,畜牧業產值低。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人流、物流、增加,商貿交易日益頻繁,畜禽疾病防控度加大,畜產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也是阻礙畜牧業發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全鄉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有的缺少一技之長,有的吃不了苦,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能高的行業。務工者體力型的偏多,技能型的偏少,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占絕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務工地點和務工時間長短具有不確定性,有的務工工資遲遲拿不到手,一年下來收入不容樂觀。農村里面大多不是空巢老人,就是留守兒童。老人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發展新產業意愿不強,不愿去承擔更多風險,在家幫兒女看管好孩子是他們的主要職責,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兒女在外務工的收入。這種收入具有不穩定性。農村這種缺勞力、科技意識不強的局面,給農村發展產業帶來了一定難度。產業難于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種養新技術難于推廣,農產品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還很突出,小農意識根深蒂固,資源配置不合理,行業間發展不平衡。農產品沒有得到深加工,農產品就沒有得到提質增效,從而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就阻礙了本地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圍繞烤煙、泡核桃、茶葉、林下生物藥業、畜牧業、玉米、小麥等重點產業,充分利用有限的剩余勞動力,盤活山地資源,鞏固提升烤煙、泡核桃、茶葉、畜牧業、林下生物藥業,促進提質增效,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引導、鼓勵和扶持發展專業大戶、現代農莊、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連片發展優勢產業,擴大特色產業發展規格。從政策、資金、項目、技術和信息銷售等方面,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核心,以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為主線,解決技術改造升級,突出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從而拉動龍街鄉優勢烤煙、泡核桃、茶葉等產業向高層次發展。要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管理和運作,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之間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降低農業風險,與農戶形成緊密型經濟利益共同體,不斷提高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民增收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
要結合本地自然環境、土地資源優勢發展具有特色的一鄉多業,一村一品的精品產業,抓準產業,做精產品。農村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要有機結合起來,不要隨著市場價格的波動就一哄而上,或者遍地開花,沒有側重,出現規模小而雜的現象,只注重抓數量而忽視農產品質量的做法。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切實把農業產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是由市場帶動的,只有與市場緊密對接的產業,農產品價值才能提高,產業優勢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要樹立農產品品牌意識,積極創立具有當地特色的馳名商標品牌,農產品品牌的創立要在體現差異化、標準化、形象化等方面下功夫,具有針對性、可行性,農產品品牌效應與產品銷售收入有著直接的關系。要加大對農產品品牌宣傳的力度,同時還要加大農產品品牌打造扶持力度,積極鼓勵企業開展申報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無公害、綠色、有機品牌認證,加強對農產品品牌的監管和保護力度,促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健康有序發展。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平臺上進行宣傳,也可以通過一些微信公眾號,發布農產品品牌的相關信息,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讓更多的消費者認知、了解產品,以達到農產品進入更廣闊市場。
通過舉辦各類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利用展銷會進行促銷,組織企業積極參加特色農產品展銷活動,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定期進行市場考察和走進田間地頭了解農產品質量生產情況,做到市場需要什么,農民就生產什么,在大中城市建立農產品展銷窗口、批發網點,大力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進一步完善、擴大流通網絡。要全方位開放農業投資領域,優化土地、政策、資金扶持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充分用好用活中央、省、市、縣相關扶持政策來吸引外商進行農業投資。從基地建設、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上下足功夫。
農業科技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助推器,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復種指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充分體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產品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為主要發展目標的路子。積極探索良種培育、良種推廣,做到節本降耗、節水灌溉,安全使用農業機械、疾病防控、加工、包裝、貯運等方面的實用技術。著力突破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規模化、規范化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要及時發現和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依托項目培訓機構,加大對農民掌握農業技術的培訓力度。
引導和轉變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在思維方法和工作思路要突破束縛,將農民從小農經濟、小生產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實現從粗放經營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自給自足向外向型農業、從生產型農業向生態協調發展型農業的根本性轉變。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