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平,何井瑞,高學雙
(宿遷市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江蘇宿遷 223800)
宿遷梨樹栽培歷史非常悠久,在明代之前就已經開始種植梨樹。上個世紀60年代,原宿遷縣委提出了“玻璃城、水稻縣、蘋果黃河、葡萄山”發展規劃,大力實施治水改土,發展農業生產。1952年前后,宿遷、泗陽、泗洪重崗等果園場引入白酥梨、鴨梨、早酥、錦豐等梨品種,初步形成以宿遷縣、泗陽縣為中心的黃河故道梨生產基地。據資料記載,全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葉,梨種植面積約1萬hm2,主要分布在黃河故道沿線的宿城、宿豫、泗陽三地。進入本世紀,由于農業比較效益的降低,梨品種更新和種植技術推廣滯后,加之大量年輕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梨的種植面積開始萎縮。到2010年前后,全市梨的種植面積不足533.33 hm2。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全市種植業結構調整加快,梨樹種植再次被群眾認可,種植面積有所增加。截至目前,全市梨樹種植面積約0.18萬hm2,年產量約8萬t,產值近4億元,梨產業的發展也發生了積極向好的趨勢。
第一,栽培面積穩定增長,產量效益提升。近五年,每年新擴梨園大約都在66.67 hm2左右,并且各縣區都有種植規模在3.33 hm2以上,甚至是13.33 hm2以上的新型經營主體。由于種植戶的重視,單產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目前全市梨平均單產3 500 kg左右,效益約3 500~4 000元/667m2。
第二,品種結構優化,新品種應用加快。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早中晚熟的品種布局,一些新品種如蘇翠1號、翠冠、秋月、豐水、新高、幸水得到推廣,傳統的碭山酥梨(早酥梨、白酥梨)面積占比下降,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
第三,新技術應用加快,品質得到提升。近幾年,在技術更新工程的推動下,全市加大了新技術的推廣步伐,一批提高梨果品質的技術如省力化樹形培養技術、無公害栽培配套技術、棚架栽培全園套袋技術、劣質梨園改造技術等相繼應用到大面積生產。
第四,品牌效應初現,市場認可度提高。圍繞提高全市梨產業的發展,重點做好農業部地理標志產品創建和梨文化休閑旅游。近三年宿遷市通過農業部認定了“王官集花園酥梨”、“梨園灣白酥梨”、“愛園白酥梨”3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同時開發了梨醋、梨酒、梨膏等延伸產品。“梨園灣梨花節”、“梨蘭會”、“梨博覽館”等梨文化休閑旅游品牌響徹大江南北。
第一,自然資源條件優越。一是獨特的氣候條件。宿遷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光熱資源充足,年均日照2 300 h以上,太陽總輻射量約為117 kCal/cm2,無霜期210天以上,初霜一般在10月下旬。二是獨特的土壤條件。宿遷市梨主產區位于古黃河沿線,是黃河決堤沖積平原。土壤以沙壤土為主,土壤質地均一,通透性強,土質疏松,易耕作。土壤pH值為7.5左右,有“夜潮”現象,非常適宜梨樹的生長。三是獨特的灌溉水源條件。黃河故道上連駱馬湖,下接洪澤湖,沿線貫穿三大灌區,常年水質在三類以上,水質良好,季節性蓄水充足,灌排體系完善,無“三廢”污染,利于生產優質安全梨果。
第二,酥梨具有獨特的品質。宿遷市大面積種植酥梨已有200多年歷史,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在黃河故道沿線建立一批國有果園,大量種植酥梨,品種主要有早酥梨、白酥梨、蘇翠1號、翠冠、白酥梨、秋月等早中熟梨品種。宿遷市酥梨具有獨特的地方品質,目前擁有“王官集花園早酥梨”、“梨園灣白酥梨”、“愛園白酥梨”三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一是好看,果“美、潤、圓、大”,果皮光潔誘人,色澤金黃、美觀,果形勻稱周正,單果重300~450 g左右。二是好吃,果肉“酥、甜、爽、好”,果肉石細胞少,酥嫩,汁液多,爽口,甜中略酸,風味佳。
第三,高品質酥梨生產技術成熟。一是有長期種植梨的農民群體。宿遷市王官集鎮、梨園灣、愛園鎮等鄉鎮,上個世紀未到本世紀初幾乎家家種梨,目前這部分群眾仍然都是種植能手。二是采用立體種植方式。冬季套種大蒜、荷仁豆等越冬蔬菜,夏秋季套養鴨鵝,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出率,而且鴨鵝吃草雞吃蟲,排泄物轉化為有機質,增加土壤肥力,改善農田生態條件。三是采取綠色病蟲害防治方式。果園生草技術,太陽能殺蟲燈、懸掛黃板、生物農藥的使用已逐漸被果農接受并使用,化學農藥使用逐年減少,既保障了田間生物多樣性,又保證了梨產品的安全。
第四,梨市場前景看好。一是宿遷市梨美譽度高。宿遷市的酥梨好吃又好看,而且還早熟,在宿遷、徐州、淮安、連云港等周邊地區一直享有盛譽,近年來南京、蘇錫常及上海等果商也大量涌入宿遷市采購。二是梨的市場前景廣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費量增速較快,梨由于較好的養生保健功能備受青睞。從江蘇來看,目前全省種植面積3.87萬hm2,年產量約76萬t,據行業內專家分析,每年缺口量約10~15萬t;從宿遷本地看,全市梨種植面積約0.1萬hm2,年產量約3.5萬t,年缺口超過1萬t。三是梨可加工性強。梨除了作為鮮食以外,還可以加工成梨膏、梨醋、梨酒以及果脯等產品。
第一,品種結構單一。由于果農在梨種植上存在一定的慣性思維,對傳統品種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導致新品種推廣受到一定阻礙。主栽品種少,單一品種占比大,熟期相對集中,導致主栽品種果品季節性銷售價格不高。另外,品種結構單一也存在病蟲害爆發的潛在危險性。
第二,樹形管理不科學。目前,宿遷市的多數梨園沿用傳統的栽培模式,大多采用疏散分層形和開心形等大冠樹,普遍存在樹形結構復雜,樹冠郁閉、光能利用率低、管理粗放,果實品質差、整形修剪繁瑣等問題,難以實現機械化操作,勞動力成本占比高,經濟比較效益低。
第三,水肥病管理粗放。果園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偏低,施肥憑傳統經驗,化肥濫施現象普遍存在,有機肥用量不足,土壤生態破壞較重。相當一部分梨園澆水采用大水漫灌,噴灌、滴管等節水灌溉措施基本沒有使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基本沒有得到應用,用藥次數過多,梨園病蟲害、尤其是生理病害愈加嚴重,果實品質下降。
第四,機械化程度低。由于宿遷市梨種植模式和地域地形復雜,且多為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經營模式,因此,價格高、適于規模化生產的多種農機具,尤其是大型機械并不適用,目前應用較多的僅限于植保機械,梨園專用生產機械缺失。
第五,商品處理不足。宿遷市梨采后商品化處理程度低,幾乎很少有分級上市銷售,大多數是統貨上市,果實整齊度不一、果形不正,價格不高。采后處理不科學、欠規范,更沒有預冷處理、冷鏈流通,色澤和風味保持差、貯藏生理病害問題頻發,嚴重時甚至失去商品性,已成為制約宿遷市梨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同時宿遷市梨加工能力有限,大多是作坊式加工,量少、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一要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存在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經營管理不規范、運行機制不健全,甚至損害農民群眾利益等問題。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其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用。
二要優化產業布局。針對當前生產布局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要在穩定現有梨種植面積的基礎上,調整改造中低產梨園;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優化梨地域結構;以審定的優質梨品種為推廣重點,優化品種結構。
三要建設梨綠色產品基地。加強抗病蟲品種選育;研究與開發建立病蟲害檢測系統;積極推行生物農藥防治;積極推廣無公害梨的生產技術。建設加工用梨原料基地。發展具備一定規模的原料基地,通過集聚效應,促進果農改良品種,提高效益。
四要加大科技和資金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實現科技興果;加強加工、儲運與保鮮環節的科研開發和梨包裝標準化建設;加強技術培訓推廣服務工作,全面提高果農素質;引導果農組建合作組織,增強競爭能力,實現梨產業現代化。
五要盡快推行果權證登記。林權證作為不動產登記在全國各地都已實施多年,但對于果樹的不動產登記一直沒有推行。對于新興經營主體,如果獲得果權證的不動產登記后,就可以用于抵押獲得融資,從而擴大生產,延長產業鏈條,推動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