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芳,程玉君,徐 輝,陳淑霞,劉志德
(1.彰武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彰武 123200;2.彰武縣平安鎮農科農機站,遼寧彰武 123200;3.彰武縣兩家子鎮農科農機站,遼寧彰武 123200;4.彰武縣東六家子鎮農科農機站,遼寧彰武 123200;5.彰武縣西六家子鎮農科農機站,遼寧彰武 123200)
近年來,依托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工程,落實重點項目區5.71萬hm2,其中新建5.19萬hm2,鞏固提升0.52萬hm2。2017年,彰武縣啟動了示范帶建設三年滾動發展,完成建設面積2.67萬hm2,其中新建1.01萬hm2,鞏固提升1.67萬hm2。通過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典型引領示范,在農村內部厚植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土壤,推動農民思想觀念轉變。目前已累計調減玉米面積1.69萬hm2,新建設施農業366.67 hm2,新增薯類、蔬菜、谷物等萬畝特色基地6個,建設了精品項目區60處,全縣種養大戶1 025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4家,省級示范合作社5家,市級示范合作社3家。
彰武縣于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縣”,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累計新確權村集體土地3.07萬hm2,重新發包1.33萬hm2,辦理他項權利抵押業務2 680筆,發放貸款2.6億元。2017年下半年,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調研、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互換并地工作,截至目前,全縣互換并地整鎮完成6個鄉鎮,整村完成76個行政村,整組完成960個村民組,累計完成并地面積7.47萬hm2,由并地前的44.2萬塊合并成現在的12.4萬塊,涉及農戶5.4萬戶,人口19.6萬人。我們用并地后集體經濟組織收回的0.27萬余hm2土地,以家庭承包方式有效化解了人地矛盾;通過其他方式發包土地,增加集體經濟收入4 000余萬元。互換并地后土地集中經營,極大推進了土地流轉、種植結構調整、農業招商引資、大型農業機械應用、托管農業農田基礎設施高效利用進程。同時,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充分利用互換并地以后整合到一起的大塊土地資源,既能發展短平快的脫貧項目,又能實施穩定、長期、可持續的增收致富項目。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今年1月,中共辦和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引導小農戶自愿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土地承包權退出等方式,促進土地小塊并大塊,引導逐步形成一戶一塊田,”充分說明彰武農村改革以走在前列,目前,互換并地工作省政府已明確在全省進行推廣。
按照省委省政府“五大戰略”任務規劃,彰武縣充分發揮遼西北地區農副產品加工產業方面的政策優勢,將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作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六大產業板塊之一,出臺了《彰武縣強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突破發展扶持政策》。截至2019年上半年,彰武縣已立項的農產品加工企業64家,總產值達到17.6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0家,實現銷售收入9.8億元,稅收1.8億元,帶動農戶1.8萬戶;龍頭企業30家,其中省級9家,市級21家,實現銷售收入11.5億元,稅收0.9億元,帶動農戶11 400戶。
深入實施“人才興縣”戰略,著力搭建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三大平臺。全縣43名縣級領導和118名科級領導干部與161名優秀專家建立經常性聯系,帶頭慰問專家、開展人才活動、召開座談會,營造了重才、愛才的濃厚氛圍。同時,圍繞特色果樹、出口花卉、設施蔬菜、特色種植、糧油種植、畜牧養殖六大產業,與省農科院共同打造彰武縣科技扶貧引領示范基地,引進省院6個專家團隊32名科技人員,對接科技共建項目21個;協調35名國家、省級專家,組成7個專家科技特派團,為彰武縣示范帶建設提供科研保障,引進人才智囊團有效解決了彰武縣人才緊缺問題。另外,我們還開展了實用人才工作拉練會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基層農業技術員、農村經紀人培訓班等活動,邀請各類專家50余人次授課,培訓人員8 000多人次,為助力彰武加速趕超、富民升位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業現代化的程度還不高,與現代技術的結合還不夠充分,抵抗風險能力還不夠強,容易受洪澇、干旱、霜凍等自然災害影響,與現代農業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二是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業產業化鏈條不完善,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真正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拳頭產品還不多,沒有形成真正的主導產業和地域品牌。三是農業服務技術力量不足,農業技術人才短缺和技術服務力量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四是缺乏創新意識,未能很好的建立起現代銷售市場,與先進科技脫節。
實施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果品林業、高效農業、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等主導產業提檔升級,著力打造5個千畝以上的高效農業項目區、5個新技術新成果集成應用精品農業項目區、5個高標準果品林業項目區,培育5個合作社示范社、50名農村經紀人,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家、龍頭企業4家,新開工項目3個,培育品牌5個,培育市級以上農事龍頭企業5家、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農場10家、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100名。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培育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和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為核心,推進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重點培育油料加工、果蔬深加工、糧食加工、秸稈加工等四大產業,構建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支撐、基礎設施、質量管理、監測服務六大體系,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由總量擴張向轉型升級、由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由分散無序向集聚發展轉變,將農產品加工產業打造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新型業態和重要支柱產業。
突出抓好化肥減量替代措施落實,推廣科學精準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集成推廣機械施肥、種肥同播、分次施肥等減肥增效技術,提高精準性和利用率;繼續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抓好農藥減量控害措施落實,重點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戰役”;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農機、種植、畜牧、農產品加工、科技等有關方面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的工作機制,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由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干、秸稈處理全過程發展。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深松(深翻)作業等農機技術和先進的綠色高效的復式多功能作業機械,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加快推廣應用農機作業服務遠程調度管理信息化系統,促進農機共享共用,促進農機精準作業、精準服務,提升農機惠農政策實施管理的精準性、便利性。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條件下,規范開展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深入開展互換并地和土地確權登記工作,今年秋收后,力爭尚未開展且具備條件的370個村民組全部完成互換并地工作,年內基本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做到應頒盡頒,真正做到“確實權、頒鐵證”。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清產核資、股權設置、股份量化、成立股份合作社的基礎上,9月底前全面完成183個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登記賦碼工作,既要讓農民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又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
聚焦高層次、緊缺急需和本土實用三類人才,通過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彰武行、學術論壇等活動,實現三類人才的培養引進,推動人才服務提升工程縱深開展,不斷壯大人才隊伍。積極開展“人才項目攻堅年”活動和實施“一縣一區一品牌”計劃,結合彰武縣實際,以“產學研合作、研發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工程、人才服務保障”四項舉措為抓手,切實抓出有特色、有質量的彰武人才工作品牌,助力人才興縣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