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董召榮,張 瑋,董 慶,阮 龍*
(1.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隨著社會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不斷增長,未來對動物性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促進了我國奶牛業等草食畜牧業的迅猛發展,于是對以青貯玉米為主的飼草需求量與日俱增,導致青貯玉米產業發展的不平衡與需求量缺口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安徽省作為“一帶一路”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和原料基地,土地資源、草地資源總量大,物流業發達,可利用的飼料資源種類多,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調整的余地大。大力發展以青貯玉米為主的飼草種植來促進畜牧業快速發展,從而形成種養結合環境友好型現代畜牧業新格局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本文對安徽省青貯玉米利用現狀、產業發展需求,以及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找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因素并提出解決對策,從而為安徽省畜牧業大發展和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提供參考。
安徽省位于華東腹地,地處長江、淮河中上游,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已成為長三角地區的“糧倉”、“肉庫”、“奶罐”和“燃料箱”。也成為長三角奶業聯盟奶牛的“草料場”,為它們量身定做優質的青貯飼料。
產業需求促進了我省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自2007年安徽省政府實施奶牛業跨越式發展計劃以來,奶牛業近年已成為安徽省畜牧業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隨著光明、蒙牛、伊利等企業先后在安徽的注資和投產和安徽省現代牧業、和平、益益等本土產業的發展壯大,2015年底安徽奶牛的存欄量在13.5萬頭以上,僅現代牧業存欄6.16萬頭。全省有奶牛養殖場戶1 168個,存欄百頭以上奶牛養殖場(小區)102個,長年存欄奶牛萬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家;農業部畜禽養殖標準化奶牛示范場11家,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奶牛示范場19家。安徽省農業農村廳2017年在貫徹實施《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實施意見中曾指出:到2020年,全省奶牛存欄量達到14.2萬頭,生鮮乳總產量達到33.4萬 t。選擇蚌埠、合肥、淮南、馬鞍山、滁州、六安、淮北、亳州、蕪湖、阜陽、宿州11個市,作為我省奶牛重點發展區域。推進種養加一體,草畜配套,糞污資源化利用新模式,穩步推進奶牛產業健康發展,青貯玉米是非常好的能量飼料和優質纖維。乳業發達國家,美國、荷蘭、新西蘭、法國、德國等,均把青貯玉米作為奶牛的重要飼料組成。
除此之外,青貯玉米也是肉牛、肉羊重要且經濟的飼料來源,安徽省是我國肉牛主產區,也是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布局中原肉牛帶的主要省區,進入21世紀以來,安徽省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肉牛供應基地,我省肉牛養殖主要是農戶養殖和部分架子牛育肥,農戶養殖主要以農副產品的秸稈、麥秸、稻草為主,用青貯玉米技術飼喂肉牛的不足10%;安徽省也是傳統的肉羊養殖大省,肉羊存欄量和羊肉產量多年位居全國前列,肉羊養殖主要以山羊為主,優勢產區主要分布在皖北的宿州、阜陽、亳州、蚌埠、六安、淮北、滁州等。據我省相關部門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末肉牛飼喂量達到56.7萬頭,肉羊1 197.2萬頭,肉牛飼料中青貯玉米飼喂量為7~10 kg/天,肉羊飼料中青貯玉米飼喂量為2~2.5 kg/天,據此推算,全省范圍內養殖企業全面使用青貯玉米,安徽省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需求在13.33萬 hm2以上,可見,我省青貯玉米未來需求量巨大、發展空間巨大。
近年來我省青貯玉米面積快速增長,2015年全省青貯玉米種植面積1.51萬 hm2,2016年共為3.36萬 hm2,2017—2018年全省青貯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4萬 hm2以上,2019年種植面積接近6.67萬 hm2,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區的蚌埠、宿州、阜陽、淮南、淮北、亳州、滁州等地;皖南地區的合肥周邊、宣城、馬鞍山等地零星種植,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蚌埠、合肥、淮南、馬鞍山等四大城市的城區及附近郊縣,我省80%的奶牛飼養企業主要集中在以上區域;從飼料結構與年使用量來看,飼喂青貯的奶牛場占91.30%,青貯年儲備總量約為28.3萬 t,飼喂黃貯的奶牛場占63.64%(主要為養殖小區和合作社),黃貯年儲備總量約為9.6萬 t;全省規模奶牛場均建有青貯飼料種植基地,另外還有部分專業化龍頭企業,如宿州瑞龍牧業和淮南方虎草業等,將青貯玉米從種到收以及加工銷售全程專業化、產業化,生產的產品外銷長三角地區甚至廣州、福建等南方部分省份。
安徽省青貯玉米種植品種多雜亂,對全省的31個縣抽樣調查共有61個品種,其中使用青貯專用品種僅占15.47%,平均產鮮重3~4 t/667m2,多為外省甚至國外品種引入,安徽省還沒有專用青貯品種審定,目前我省做相關專用品種選育的單位也是很少;糧飼兼用型品種使用占34.71%,平均產鮮重2~3 t/667m2;普通籽粒玉米砍做青貯現象極為普遍,占49.82%以上,平均產鮮重不超過2 t/667m2,普通玉米種質和青貯專用型種質生物產量相差2 t左右,2016年按300元/t計算,也就是說產值相差600元/667m2左右。
在種植管理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缺乏合理的種植密度,一些地方把青貯玉米當作草來生產,密度過大影響青貯玉米全株品質,密度偏小影響青貯玉米全株生物產量,未能發揮青貯玉米播期靈活、適應性強的特點;其次缺乏嚴格把控收獲時期,正常收獲時期為干物質含量30%~35%,部分收購企業收獲過早,干物質含量25%左右收獲,青貯過程中造成營養的大量流失,另有部分企業太遲枯葉增多,其穗軸和基部秸稈木質化程度偏高,錯過了青貯的最佳時機,從而造成青貯品質的下降和增加了二次發酵的概率。在青貯玉米生產上缺乏技術的支撐,使青貯玉米這一優勢產業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直接影響了青貯玉米產量或質量,往往造成種植、加工、養殖三方利益受到損害。科研水平滯后和種植管理技術的粗放限制了安徽省青貯玉米產量和品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安徽省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2.2.1?玉米種植青貯公司+養殖場模式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青貯玉米種植專業公司,促進青貯飼料種植標準化生產。按照就近連片,規模化種植原則,通過租賃方式把分散的農戶土地整合在一起,集中連片種植青貯玉米,然后反包給原土地所有人,發揮規模效益。安徽瑞龍畜牧養殖有限公司借鑒國內外青貯玉米生產加工、貯運等方面先進技術,購置國外先進的生產、加工設備,采取公司加種糧大戶的生產模式,統一采用全程機械化服務、節約化生產全株青貯玉米。2016—2017年在宿州市埇橋區、泗縣、蒙城、懷遠等地建立全株玉米青貯生產基地超過2 000hm2,全株玉米裹包青貯生產規模已達1.5萬 t,產品銷售到省內規模化養殖場和省外長三角地區和廣州、福建等地的大型奶牛場,同時農戶收入每畝提高200元。
2.2.2?養殖場+玉米種植青貯模式
按照“為養而種、草畜平衡、循環利用、控污增效”的原則,規模奶牛(肉牛、肉羊)養殖場轉型升級,構建農牧耦合的高效生產模式。蚌埠和平乳業采用“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機械化收貯-規模化養殖”模式,目前存欄奶牛4 000頭,年產鮮奶3萬 t以上。為適應奶牛業迅速發展的需要,和平乳業構建了農牧結合型奶牛優質牧草(青貯玉米)高效種養模式,通過流轉和協議種植的青貯玉米用地666.67 hm2,每年收購青貯玉米約3.5萬 t,資源化利用奶牛糞便每年生產有機肥10 000 t,沼氣發酵生產的沼渣約10 000 t,沼液和污水約20 000 t,施用到666.67 hm2奶牛飼料地中,既減少了無機肥使用、改良了土壤、降低飼料地種植的成本,同時又解決了奶牛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再利用收獲的綠色飼料飼喂奶牛,既保障了奶牛飼料的供應,同時又為生產優質安全的有機牛奶提供了保障,切實做到種植和養殖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經濟的模式。
2.2.3?種養加一體化模式
現代牧業蚌埠牧場是全國奶牛存欄數最大的牧場,也是全亞洲規模最大的單體牧場。目前,奶牛總存欄量3.8萬頭,其中成年泌乳牛2.5萬頭,平均單頭奶牛年產9 t,配套液態奶的加工廠日產鮮奶600 t,下屬秋實草業有限公司在牧場周邊還配套建有6 700 hm2青貯玉米、飼用燕麥和紫花苜蓿生產基地,是完整意義上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種養加一體化牧場。現代牧業蚌埠牧場形成種草(青貯玉米、飼用燕麥和紫花苜蓿)-養牛-加工-飼喂完整的產業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還可實現全產業鏈、各環節零距離無縫鏈接。配備了完善的糞污處理系統,沼氣能發電、沼渣鋪牛床、沼液都還田。生產過程無死角全面監管,解決了過去食品安全、防疫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多發等問題。
2.2.4?玉米秸稈青貯模式
利用玉米秸稈青貯發展草食畜牧業,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玉米秸稈轉化綜合利用。秋實草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飼草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種植、加工、銷售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草產業企業。2017年6月與阜陽市人民政府簽訂300萬 t玉米秸稈飼料化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將充分利用阜陽豐富的農作物秸稈,投資16.2億元建設年收貯300萬 t玉米秸稈飼料化項目。2017年將力爭收貯玉米秸稈100萬 t,同時20萬只奶山羊項目研究落戶阜南縣。
一是青飼青貯玉米科研及推廣體系發展滯后,致使創新驅動力不足,加上種植與養殖信息不對稱,產業鏈發展的諸多環節限制了當前青貯玉米的發展,諸如優良的青貯品種缺乏、青貯種植水平低、青貯品種審定標準與實際應用脫節等,國內審定的很多專用型品種不能滿足飼喂對象的需求,一些大型養殖企業不愿種植或收購此類品種;種植戶在大面積種植之前,沒有跟養殖企業簽定訂單,盲目種植而導致利益受損;有些養殖企業內部還存在著利益鏈,青貯草料供應商與養殖企業原料采購部門形成利益關系,導致外源的一些優質青貯飼料無法暢通進入養殖企業(牧場)或者是牧場變相加大了飼草料的采購成本,不利于青貯玉米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青飼青貯玉米的產量和品質較低。首先缺少高產優質的青飼青貯玉米品種,如前所述全省種植的品種多亂雜,有影響力的專用品種較少,大都為粒收玉米,有時由于不良氣候的影響田間生長不良的田塊農戶將作為青貯出售,產量低、品質差;其次缺乏全程機械化、標準化栽培管理模式。農戶選擇品種不恰當,加上沒有配套的栽培技術來指導和支撐,種植密度不合理,采收時期過早過晚,留茬高度較低等等;再次,缺少快速有效的品控檢測手段,青貯玉米產量和品質更容易受病害、蟲害、草害、環境壓力及霉菌毒素的影響,對成熟期、水分含量以及加工料中黃曲霉毒素無法及時準確把控或監測,不能從源頭上控制飼料的品質。諸多因素限制了我省青貯玉米的總體水平。
三是青貯加工技術落后和專業化農機手匱乏。目前,我國國產收獲機械籽粒破損率較低、無故障工作時間較短,極大影響工作時效性,而進口機械加工品質好、機械作業效率高,可價格昂貴,一般的種植戶或農機合作社只能望而卻步;農業機械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匱乏,難以培養;很多農機操作手,只會開機作業,不會修理保養;很多地方沒有農機維修場所,造成了農業機械損壞后,無人修,無處修,造成了農業機械無法正常作業,工作時效性差,往往延誤了青貯收獲的最佳收獲期;青貯加工技術創新不夠,造成二次發酵比例較高,飼料均一性較差,損失率較高。
四是在缺乏嚴格的定價、約束和保障機制,市場化過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包括土地所有者、種子經銷商、農資經銷商、機械設備擁有者、種植戶、養殖企業、中間商、保險公司等,沒有形成穩定的和相互制約的約束機制。一方面種植戶青貯收購與否和定價完全取決于收購企業,利益無法保障、承擔風險較大;另一方面種植戶與企業簽定訂單后,沒有責任意識、管理不到位,沒有達到預期的產量,有的農戶甚至在青貯收獲前,私自收獲部分果穗,以至于采收的青貯飼料產量和品質都大打折扣,造成收購企業利益受損。
建議盡快成立省級青飼青貯玉米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與技術專家組,加強對青飼青貯玉米相關聯產業的科技攻關、技術推廣及企業應用等工作的領導與協調,打通青貯玉米產業發展通道,促進政研學產用合力,推進青飼青貯玉米產業協調發展。
設立玉米供給側結構改革專項資金,支撐青飼青貯玉米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快速提升我國青飼青貯玉米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成立安徽省青貯玉米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加強生物技術育種、栽培、生物防治、全株青貯方式、飼料營養分析等關鍵技術研究。探索推進全程機械化、標準化新的生產方式,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示范推廣,把最新成果和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傳遞給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及青飼青貯玉米產業化聯合體。
以規模化養殖場為中心的周邊,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經營規模大、綜合效益好、示范帶動強的青飼青貯玉米科技示范基地,快速展示農機農藝結合、綠色防控等集成技術。按照“以養定種、草畜平衡、循環利用、提質增效”的發展思路,實施種養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以長三角地區臨近我省的市縣周邊土地集約化的優勢,以當地農業合作社為依托,減少中間環節,充分調動種植戶的積極性,發揮專業收儲企業龍頭企業等主體的優勢帶動作用,實行青貯玉米訂單化生產、標準化管理、機械化制作和商業化銷售,確保生產的青飼青貯玉米具有市場競爭力,在滿足本地種養結合畜牧業發展需求的同時,成為全國較為穩定的青貯飼料供應來源;以草山草坡改良為主的皖西南生態經濟區、以退耕還林為依托的江淮林草結合示范區,適度規模發展青貯玉米和青貯玉米草料外輸相結合,同時結合鮮食玉米采收后秸稈青貯利用。
一是加大青飼青貯玉米農機、農資等補貼和職業農機手培訓力度,提高種、養殖合作社的積極性,在落實農機補貼的基礎上,探索引入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注入,提供租賃服務,探索農業PPP新機制,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二是加大貸款、貼息等金融政策。探索以圈舍、畜群等實物作為抵押申請貸款的可行性,加大對養殖場和收儲企業貸款貼息力度,解決融資難、資金占用周期長的問題;三是開辟“綠色通道”,擴大青飼青貯玉米成品運送半徑,給予青飼青貯玉米企業相關優惠政策,鼓勵龍頭企業區域化配送,輻射帶動周邊中小養殖企業飼喂青飼青貯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