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敏
(曹縣農業農村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山東曹縣 2744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糧食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農業部門應加大對糧食質量的監督,加強相關技術的開發,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降低糧食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證人們健康飲食。
現如今,國家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國家加大對農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使得農業技術顯著提高,產量不斷加大。然而種植中加大化肥的使用,不僅影響四周環境,污染周圍河流,還導致農作物產量和糧食質量的下降。若污染的糧食流向市場,會造成不可估計的后果。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日益加大,根據國家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可將其分為一類、二類、三類,一些病蟲害會影響光合作用,造成幼苗不能成長,以及傳播病毒,導致其他農作物不能生長。加強對農業技術的推廣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也有利于促進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保證社會的穩定和諧[1]。
隨著國家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業技術不斷優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人均收入不斷增加,對食品安全逐漸重視。農業是三農的重要工作,農業推廣不僅能改善農民的經濟收入,也能促進農村建設。國家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新農業植保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加大對農業全方位監督,保證人們食物綠色、健康、美味,也能減少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通過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業水平,解決當今面對的糧食問題。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最有效的措施。
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對農業技術有很高的了解,掌握農業技術推廣的方法,才能有效的進行推廣工作。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需要明確技術推廣的目的,了解當前的社會背景,以及農業技術的優勢所在,才能根據技術需求狀況和社會環境制定詳細的推廣計劃,充分發揮農業推廣的價值。
政府應該把主要工作放在提高農民對農業植保技術的認知上,注重宣傳工作,做到讓每個農民都能了解、認識到技術對農作物的重要性,不僅能防治病蟲害,還能增加產量,提高收入。現如今,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消息傳播快速,政府可采用此方法進行宣傳。
第一,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建立微信公眾號,讓每個人都關注,不定時發一些文章,也可以村為單位建立微信群,發一些相關視頻方便了解,村民可以在里面發一些問題,及時進行了解和溝通。第二,鄉鎮政府與各個村委會合作。向村民展示農業技術田地使用方法,能夠直觀地觀察并進行對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新技術得到認可,認識到其中優勢。第三,定期在村委會授課。請專業人士向村民講解,村民和老師能夠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心中疑惑和擔心問題,使村民的疑惑能夠得到解決。或在網絡平臺直播,保存直播回放,增加學習興趣,也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2]。
應建立專業的植保技術團隊,保證其專業性,隊伍走到每戶村民家里,了解想法并及時解答疑問,增加村民對植保技術的信任。在打造專業隊伍時,應考察其對農業的了解度、綜合素質、溝通能力等,保證能良好的開展工作,與群眾關系密切,讓村民對植保技術充分了解,并愿意嘗試使用;可以建立24h的咨詢平臺或專家咨詢服務組,這樣農民有了問題就可以實時得到解決。對村民一對一指導,確保每個都熟練掌握。在2020年,山東農業科學院發表了科學技術服務活動,并制定了一些計劃,將所研發的農業技術免費給群眾使用,推廣綠色生態種植,遵循可持續發展,減少能耗、化肥的使用,提高農副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讓人們安全購買。這項措施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并改善了周圍環境,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當專業技術人員到達地方時,應及時對當地情況展開了解,與群眾、村干部進行溝通,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種植方法,打造符合當地的植保技術,方便村民使用。對每戶人家進行現場講解,讓其實踐體驗,保證都能充分了解技術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實行小組制,將幾戶整合一起進行講解;要保證每個技術人員都能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講解,方便村民理解。當村民都掌握技術時,技術人員可組織植保技術競賽,加深印象。
在推廣植保新技術時,應對現有技術存在問題,進行不斷完善,經過實際操作后,再向群眾推廣,保證使用時不出現問題。不斷的與當地的農民進行交流,增加交流方式,可以采用鄉村廣播,每天進行技術講解,當地電視臺增設播放植保技術內容,并設置重播,保證農民進行觀看,也可采用咨詢平臺,村民可以通過面對面或微信群,及時與專家溝通,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多聽取群眾意見,了解內心想法,使工作順利開展。現如今,無人機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如電視劇拍攝、景點宣傳等。在農業工作中,無人機技術也愈加廣泛,可用于播種、監控農作物生長情況。通過對無人機內部設置,能準確、高效地把種子播到田地里面;在家就可以通過無人機監測植物生長,節省時間。
可以針對農民建立一所田間學校,方便植保技術的推廣,也方便村民學習,并且能加深對技術的了解,最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最有效果的。可在農民閑暇時間,進行開課,上課時間不超過3 h,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授課,讓村民在田間親自使用,不斷提高其技術水平。授課教師通過對當地田間的實地檢測,不斷完善現有技術,使其更加符合村民使用。通過學習的方式,增加了農民的學習熱情,推廣了植保技術,可使農民科學種植,合理施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現如今,病蟲害的種類越來越多,如螞蚱、紅蜘蛛、豆蟲等,影響日益加大,并時常爆發成災,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農民收入減少。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是現今農業所面臨的問題[3]。
隨著我國農業技術不斷提高,其自身具備了一定的抗病蟲害能力,幼苗茁壯成長,病蟲害幾率降低。進行農作物播種時,應選擇抗蟲害能力強的幼苗或種子,從根本上降低發病幾率。選擇銷售情況好,好評率高的種子,在有經濟許可證的正規商家購買,能保證售后,從而保證種子質量。如,在購買玉米種子時,應選擇“三證”“一照”齊全商家,選用種子站已經審定品種,選擇品種特征與種植技術相適應。例如:選擇小麥種子時,要根據土壤肥力、播種期等方面進行選擇。
相關技術人員要定期到田地檢測生長情況,并與農戶一起清理田間雜草以及石塊,疏松土地,避開病蟲害高發期。修剪多余的枝葉,增加主枝的營養,發現有病植株及時拔掉,防止病菌擴散。還要保證田地排水良好,及時疏通,保證農作物良好生長環境,從而提高產量,增加種植戶的收益。
長時間使用農藥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從而達不到藥物本來效果,使害蟲逐漸強大。對此,應該采用生物防治消除害蟲,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能全面掌握病蟲害,不會出現藥物殘留情況,減少對其生長影響,使農作物工作順利進行。國家制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表明將防治病蟲害工作經費納入本級政府預算,并由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此項工作,支持和鼓勵使用生態治理、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治技術。因此,應該多使用生物防治,并強化生物防治的效果。
例如,山東省農大植物保護學院的劉玉升教授,提出以蟲治蟲措施,利用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害蟲,促進農業增產,減少環境污染。如瓢蟲吃蚜蟲、螳螂吃毛蟲、植株吃飛蟲等,減少了資金的使用,避免了污染環境。
為加強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應建立一套獨特的防治系統。此前山東省為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召開了多次相關會議,結合當地情況,建立了一套病蟲害防治系統。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每年發生蟲害0.33億hm2次,每次防治0.35 hm2,可降低農作物損失500多萬t,但仍然損失100多萬t。對此,應當建立一套符合當地情況的防治系統。
創建防治系統工作前,相關技術人員應進行實習考察,寫出報告總結,表明問題,標注每一時期易出現的病蟲害,制定病蟲害預警系統,方便對其掌控。此系統應能24 h監測農作物,記錄生長數據,若出現病蟲害,系統能及時告知農戶,加快處理速度,減少損失。利用傳感設備、自動化控制設備等以及土壤監測系統,與當地情況相結合,創建一套新的病蟲害防治系統。要充分了解當地土壤情況、作物長勢信息等,并將此系統載入到每個農戶的手機上,使農戶在家就能了解農作物的情況,當發生病蟲害時,手機可收到信息,方便管理,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減少損失。
綜上所述,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應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保證植物健康生長。在前期要加大對植保技術的推廣,讓農民使用新技術,種植出高質量、高產量的農作物。具體措施包括:加大對技術的宣傳力度,建立專業的人才隊伍并保證其專業性,加強對技術的研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