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生態與資源保護中心,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大量的資料匯總數據來看,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要比點面污染的治理難度大很多。面源污染的規模化防控,涉及面廣、涉及人多。所以說,國內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控難度要大很多。這主要體現在:
當前農業的高產輸出,離不開農藥、化肥的高投入。所以說,現代農業在追求高產的路上,完全做到零污染難度非常大。更何況,我們參與勞作的農民,多數文化水平不高,生態環保意識不強。很多從事農作生產僅滿足于溫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期發展,對環境污染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危害的影響認識不清。而即使個別能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但是受生產成本投入、大環境氛圍差等因素的影響,不少采取得過且過的態度。由此,提高民眾農業面污染防控意識還任重而道遠。
很長一段時間內,土地分散化經營還呈常態化,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種類繁多的農業產業結構,仍然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形態。這種農業生產分散化經營的態勢,將直接導致農業面污染時間、地點的隨機性,污染途徑方式的不確定性,污染檢測、控制的不易性。任其發展不加控制,同樣會導致環境污染治理的責權難界定,使著當環境受到污染時難有主體去承擔,只有由政府埋單造成公共資源的嚴重浪費。
農業面污染形成在農事生產過程中,很多發達國家通過退耕還林、還草來控制養分流失。而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人均耕地資源少,想要以大面積的退耕還林、還草來獲得農事生產環境安全不現實。而且,在追求農業生產高產出、高效益大背景下,大量的增施化肥、噴施化學藥劑等不可避免。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即政策、規章制度,它是促進各項事業成功發展的重要保障。
當前,農業面源污染危害加重,對生態、社會和經濟等諸多方面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生態危害造成水體、土壤、大氣等污染加劇,經濟危害因生態污染而造成的對種植業、漁業和畜牧業的經濟損失,體現在質量下降、數量減少等諸多方面。社會危害復雜,包括因水體污染而造成飲水水質惡化、水產品質量安全,以及土壤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威脅到人類健康。
針對這些問題的出現,需要發揮政策優勢,以政府引導、市場規范、社會行動,推動各項減排與污染治理工作開展。發揮好流域各部門、各主體的能動性及其聯動,全面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方案的落地實施,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就此,政策在農業面源污染規模化防控的作用,就體現在:
第一,約束和指導作用。對治污工作如何開展、怎么開展以提示和指導。同時,明確涉及農業治污部門不得做什么,違背了要接受哪些懲罰。
第二,鞭策和激勵作用。圍繞著政策落實具體的制度,張貼或懸掛在工作現場,對治污工作程序的規范化,崗位責任的法規化,管理方法的科學化,起著重大作用。政策本身還具有程序性,為農業面污染治理管理工作和活動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據。
參照世界各國農業面污染規模化防控成功的經驗,想要治理好農業面污染除了先進技術的應用之外,更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管理政策框架及配套制度。當前,在各方面利好政策的帶動下,國內農業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發展。但是,考慮到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強依賴性,在推進農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還要通過政策調控管理盡可能減少對生存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調控職能,在借鑒發達國家在農業經濟、環保立法、技術研發推廣等方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氮磷鉀養分管理法規,控制農田養分的限量投入,加快調控農田養分良性循環,構建立體綠色生態的農業體系。
在農業面污染管控方面,制訂區域內農業面環境管控政策,尤其注意完善區域內農藥化肥、各廢棄物排放管理的政策法規,重點把控禽畜規模化生產排泄物對養殖環境的污染控制。完善農業環境管理政策立法,引導、規范農戶生產經營行為,推進農業生產生活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完善各項資源循環化利用的優化方案,有效實現農業面污染控制目標。以立法明確農業面污染控制各主管部門職責,建立農業、環保、水土等部門的綜合協調機制,以提升農業面污染治理的管理效率。
在污染源管控成本方面,考慮到推進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模式,明顯存在生產成本高、前期競爭力低的問題,政府應在相關問題上務必要加強政策引導。比如:規模化禽畜養殖治污成本高,政府除貼息部分養殖成本外,還可以通過調整銀行政策,嘗試以無息或低息措施減輕農業面治污壓力。針對禽畜養殖污染區,可以生態補償政策為引導,鼓勵老百姓在適栽區種植強養分吸收的植物,以增加單位面積內農業面污染的容量。針對適栽區調整而受經濟折損的老百姓,應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相關的政策法規中,要明確補償主體、對象和依據,嚴格資金管理辦法程序和機制。治污社會氛圍濃重的地區,建議小范圍內成立農業面污染團體,通過政府性獎勵激勵老百姓主動參與農業面污染治理。
在重點管控對象上,政策調控對象應以化肥、農藥等的污染調控以及禽畜養殖污染源的控制上。考慮到兩大污染效應鑒別難度大,政策調控務必要把控在源頭控制。前些年,有提議以征收農藥、化學稅為調控手段。但是作為收入薄弱群體,增加稅賦顯然與為農民增收相駁。在此,可轉化另一思路,對施用農家有機肥、綠色生態農藥的戶主進行惠民補貼,而對依然施用化肥、高毒農藥的農民進行象征性征稅,以反差助推發展生態綠色農業經營模式。而針對禽畜養殖污染的控制,則重點放在末端,以交易排污權、行政許可排污等措施,實現對禽畜養殖污染源的控制。
就農業面污染規模化防控工作而言,本身具有系統性、復雜性、綜合性等特點。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國內農業面污染防控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現狀。所以說,在調整政策配建硬件建設的基礎上,還需要健全相應的政策體系,完善管理機制政策保障,督促各項政策的執行與落實。實際上,自國外農業面污染治理工作來看,工作開展好壞離不開軟環境的支撐。而國內政策軟環境包括政府、農業科研、農業環境監督、農民等四個大的方面,不同層面的政策配合執行能力不同,只有配合密切,相互協作,才能將作用發揮到最大。而農業面污染的治理,根本上,不能略過增加老百姓收入、減少貧困的核心問題,只有老百姓收益有保障,農業面污染治理的積極性才不會消減。在此,要重點強化各級層在農業面污染治理中的環境管理職能,重點做好農村地區農業面污染狀況的測報工作,建立健全農業環保融資建設的綜合性融資機制,以配套完善農業面源污染規模化防控政策支持體系,為做好農業面源污染規模化防控工作保駕護航。
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治污理念,是農業面污染控制政策執行的根本宗旨。由此,在宏觀政策制定上,各級政府部門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要以配套產業規劃發展政策、政府性各項行動計劃為行動宗旨,逐漸督促執行到具體的行動措施上。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涉農部門管理行為、決策執行的價值基礎,重點督促地方政府形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要以可持續發展為行動路線,大力推進農業潔凈生產,構建環境優化生態型農業。要以農業標準化生產為基準,加大優良耕作技術的研發,擴大農業標準化生產的影響面。要以科技創新為政策導引主線,支持農業部門研發低毒、低殘留、安全高效的農藥、獸藥、肥料等等,加快研制安全、無污染的新飼料添加劑,推進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技術。要以土地規模化經營為戰略出發,本著“自愿、有償、依法”的原則,加快土地使用權轉讓,健全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以便于發展各種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業生產活動,同時也便于推進集中治污、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進而大大提升農業面污染治理的效益。
針對日趨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做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迫在當前。總結過往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經驗,想要治理好農業面污染除了先進技術的應用之外,更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管理政策框架及配套制度。今后在健全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政策機制,務必要在宏觀政策制定上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同時,政策惠民的覆蓋面,要進一步囊括到農業面污染管控、污染源管控成本、重點管控對象等幾方面。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業面源污染規模化防控政策支持體系,為做好農業面源污染規模化防控工作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