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明,秦 斌,宋 青,徐立軍
(1.撫松縣林業局興隆林場,吉林撫松 134500;2.撫松縣林業局紅松母樹林林場,吉林撫松 134500;3.撫松縣林業局泉陽林場,吉林撫松 134500;4.撫松縣林業局,吉林撫松 134500)
細辛又細參,因根細、味辛,而得名。細辛藥用價值高,具祛風散濕,溫肺化痰,行水止痛,鎮靜開竅之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鼻塞頭痛,肺寒咳喘,風濕性關節痛、牙痛等癥。此外,還具有驅蟲作用。這些年,隨細辛藥用市場價值的開發,細辛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在擴大規模的同時,為提高細辛種植效益,做好細辛病害防治工作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菌核病為細辛主要病害之一,傳染不以空氣為媒介,更多借苗傳、土傳、雜草傳等為渠道。此病傳染迅速,作為一種全株腐爛型病害,可造成細辛大面積腐爛、壞死。
此病流行,與土肥、墑情、地勢、遮蔽度等有關。一般含水多、黑土地,發病率高。地勢上,坡下發病重。新作業地塊,發病輕。連作地塊,發病較重。遮蔭過度地塊,菌核病危害重。重施肥料、有機肥未發酵、苗齡大的地塊,此病危害重[1]。第一,季節分布,以春秋低溫為流行高發期。第二,土床腐殖層厚,黑土地比例高,農田粘稠度大,透氣性差,常年連坐,有利于此病高發。第三,地勢低洼,水澇災害嚴重,濕度大,通氣性差,為致病菌侵染創造條件,加重病害流行。第四,就苗齡來看,2年生不發病,3年生發病少,4—6年生發病最重。一般而言,4年生為頭秋移栽,傷口多,活力差,被感染的幾率要高些。
細究發病規律,一年之中多集中這幾個時期:春季發病,開始于萌芽期。當進入3月中下旬,土壤溫度慢慢升高到0℃以上,菌絲活躍度高,會導致幼芽腐爛致死。整個春季,發病高峰期集中在4月中旬~5月上旬,溫度回暖到14℃~18℃,農田中可見大量鼠糞狀的黑色菌核顆粒,為此病高發創造條件[2]。夏季,隨溫度升高,地溫會暖到8℃~20℃,病害擴散緩慢,多見癥狀為柄腐、果腐、葉腐。到7—8月份,地溫高達24℃~25℃,此時病菌停止生長,傳染性降低。秋季,隨溫度降低,低于20℃時,病菌恢復活力,傳染性增強,逐漸由根腐、莖腐蔓延到根部腐爛。冬季,菌絲活力減弱。尤其11月份后,地溫0℃以下,病殘留滯留的菌絲進入冬眠狀態。
加強農田管理,低洼潮濕地塊,注意排灌排澇。作高床、作高畦,深挖排水溝。合理增肥,控制氮肥用量,配施磷肥、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適時中耕除草,通透土壤,調整好田間溫度。控制遮蔽度,確保適當透光度。病災區注意封鎖,禁止移栽病株。當病株60%以上,建議春季全面清挖,提早收獲加工。及時組織藥防,零星發病區,將所有病株清挖,遠離農田,集中燒毀。同時,對被污染地塊,用50%代森鋅600~900倍液,或者50%多菌靈500倍液,集中葉面噴施。被病區污染的土壤,建議用上述藥劑澆灌透。
提前組織藥防,根據此病流行特點,建議早春出苗前、晚秋上防凍土后。用50%代森銨,每次800倍液,床面噴施。待夏末秋初,為此病流行高峰期,可用50%多菌靈,每次500倍液;50%代森銨,每次800倍液,按1:1混合后灌根。或者,每間隔2周,噴施1次,防控效果不錯。
致病菌侵入幼莖,先導致莖部黃褐色,后期暗褐色,逐漸腐爛而導致整株枯萎。
致病菌原侵入幼莖,由莖內向上下擴展。受此病影響,莖基部感染先為黃褐色,后期逐漸變暗褐色,并慢慢滲入到莖內部,阻斷輸導組織,導致整個莖內腐爛,而全株萎靡枯死。
加強田間管理,秋季深翻土,與禾本科作物,合理輪作。控制田間濕度,雨季及時排灌。加蓋遮蔭網,防光照灼傷。及時清除病株、病葉、病根與雜草,并一同燒毀處理。合理密植,控制田間透光度。加強水肥管理,使苗壯抗病力強。除施足基肥外,要通過葉面噴施多肽酵素、多元素、葉巛根等葉面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3]。合理藥防,早期移栽前,用木霉制劑,每次用1~15 g/667m2,處理土壤。或者,用濃度50%多菌靈拌種,以消毒殺菌種質。出苗后,用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交替噴施,1~2次。或者,發病初期,用15%立枯靈乳劑每次1 000倍液噴施,防治效果不錯。
發現病害建議用法用量:重茬死棵120+救根護苗(棵牛)+久笑靈+海藻微生物刺激素+生根壯苗免疫劑兌水20 050 kg噴霧于葉面往下傳導,正反噴到為好,慢走細噴,死苗爛根可以灌根處理,也可以病害重的地方。根據病情可以增加用量,3天以后用微生物土壤細胞修復劑噴霧、沖施、滴灌、或撒施,調理土壤,增強土壤透氣性,改變根系周邊環境,生根壯苗,提高根系免疫力。
為害葉片、葉柄,病斑呈圓形,多見同心輪紋。后期,病斑為紅褐色。病情嚴重時,病斑融合,整片葉枯死。花果影響,可見圓形病斑。高濕情況下,會形成褐色霉形物。
清理田間病殘體,遠離田間集中銷毀。做好床面消毒,50%代森錳鋅或硫酸銅,每次500倍液噴施,以清潔床面。搭建好遮陰物,懸掛遮陽網,以降低病害感染率。合理藥防,50%撲海因或5%萬霉靈,每次500倍液噴施,間隔2周用1次,持續用3~4次,控病效果不錯。
病原菌為細辛柄銹菌,屬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銹菌目。當前,尚未發現其性孢子、銹孢子、夏孢子階段。冬孢子外觀橢圓,呈現不規則形狀,大小在(40~50)μm×(16~25)μm之間,顏色黃褐或深褐色,兩端鈍圓或近狹窄,分隔處明顯。孢壁厚度均勻,大小在1.5~2μm之間,每芽孢有1個芽孔,呈透明乳突。芽孢柄無色,長度在50μm以上,細小、脆弱而容易折斷。
此病以葉片危害最重,次之花朵和果實。在葉片及葉柄周邊,明顯可見有堆生的冬孢子,外觀呈圓形或橢圓形。初期感染,多寄生表皮,呈丘狀凸起。后期破裂,為粉狀,呈黃褐色,聚生連片,呈圓形排列。病變變化,以葉片正面較背面危害最明顯。葉柄上變化,可見冬孢子呈不規則長條狀分布,長度在40~50 mm,后期可圍繞葉柄遍布,導致葉柄腫脹,整葉枯死。
東北地區,細辛銹病始發在5月上旬,到每年的7—8月份進入流行高發期。就發病規律來看,致病菌株多見在樹下多遮蔭處,尤其高濕、多雨、多露之地病株最多,致病冬孢子可借氣流、雨水等飛濺傳染。
秋季清理田間病殘體,集中遠離田間燒毀或深埋,做好農田的消毒清潔工作,盡最大可能降低田間越冬菌數量。嚴格引種檢疫,禁止自疫區引進患病種苗,以免導致此病的擴散蔓延。加強栽培管理,改善田間條件,促進植株健壯繁育,增強植株抗病體質。雨季清理田間積水,注意排澇。及時摘除田間病殘葉,控制田間致病菌基數。
合理組織藥防,當前此病在遼寧地區多為局部發生。因此,有此病流行的地區,建議結合流行規律,根據藥敏試驗,提出較為科學高效的藥防措施,以確保本地細辛的優產和高產。就本地藥防經驗來看,此病流行初期,可用25%粉銹寧,每次1 000~1 500倍液。或者,用63%仙生,每次700倍液,噴施。每間隔1周,用1次,持續用2~3次,基本能控制住病情。
疫病為細辛種植期間重防疾病種類之一,以危害葉片、葉柄基部為突出表現。此病多見梅雨季節,此期空氣濕度大,在受危害部位多見有大量白色霉狀物病斑,為致病菌菌絲及游動孢子囊梗聚集所致。
此病危害嚴重,一旦呈擴散態勢,可導致整個細辛田毀滅。此病初期流行在春季,當濕度條件適宜,病原菌開始萌發,危害一般從細辛的莖基部及地上部開始,慢慢向花、葉、果實等傳染。患病部位形成的游動孢子,會隨著風雨等呈擴散態勢,加重病情的擴散蔓延。而在多雨、高濕條件下,細辛病發展進展加快,葉柄逐漸軟化折倒,最后呈松腐下垂癥狀,最后導致細辛成片的死亡。
合理選地,盡量選排水好的腐殖土、沙壤土、棕壤土種植,禁止用低洼易澇的農田種植。控好中心病株,田間出現病株,及時清理,集中遠離農田深埋或焚燒。做好發病中心土壤的處理,病株拔除后,在病穴周邊用生石灰或高錳酸鉀水溶液,進行土壤消毒,以殺滅土壤周邊病原菌。
及時組織藥防,梅雨季節到來之前,用1:1:120波爾多液、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每次3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利,每次6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每次800倍液,上述任選其一,間隔1周噴施1次,連續用3~4次,防控效果不錯,但是,必須執行嚴格的休藥期,采收前2周,禁止噴藥,以確保采收品質,降低藥物殘留。
為確保細辛產出的高效益,做好細辛重點病害的防控意義重大。在防控措施的落實上,務必做到早防早治,將病害扼殺在萌芽期,這樣一方面減少化學藥劑用量,確保細辛產出的質量,另一方面控制用藥成本,省事省力,更有利于提高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