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晶
(煙臺市蓬萊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煙臺 265600)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物質需求獲得極大滿足的基礎上,對身體健康更加重視。蔬菜是人們日常餐桌上的重要食品,其可以滿足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營養物質,但是在以往的蔬菜種植模式下,在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蔬菜產品藥物殘留較高。綠色無公害蔬菜屬于一種新型蔬菜產品,其在生產中降低化肥和農藥用量,雖然價值較高,但是受到我國居民的歡迎和喜愛。在開展種植生產中,土肥管理屬于核心環節,是保證無公害蔬菜品質的前提。因此,農戶要合理應用管理技術,降低農藥用量,進而實現既定的種植效益。
蔬菜種類繁多,從狹義角度分析,無公害蔬菜主要是指在生產中不會對周邊環境帶來污染,沒有任何有害物質、沒有被污染的蔬菜產品。從廣義角度分析,無公害蔬菜主要是指具有營養、優質以及安全等特征的蔬菜產品,對人體和動物沒有任何危害。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市場對無公害蔬菜產品的需求量也持續增加,無公害蔬菜的主要特點為“三不超標”,具體是指:第一,農藥殘留。無公害蔬菜中不能含有任何高毒農藥,藥物殘留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第二,硝酸鹽含量。通常情況下,蔬菜產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而無公害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不能超過432PPm;第三,有害物質。其主要是指在蔬菜產品中含有的重金屬、病原微生物等,其含量不能超過既定的范圍。
近些年無公害蔬菜是行業中快速盛行,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追捧,其主要原因在于產品環保、安全以及天然的特性,可以保證消費者的食用安全。在開展蔬菜種植生產中,農戶要盡量少使用化肥和農藥,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于土肥管理上,按照山東地區的氣候和環境特點,把握好土肥管理時間,結合蔬菜產品的生長規律和特性前提下,合理控制施肥時間,利用最少的化肥量發揮最大的生產效果,促使無公害蔬菜滿足既定的質量標準[1]。
無論是綠色蔬菜種植還是傳統蔬菜種植,都需要以土壤作為支撐,土壤是滿足蔬菜生長所需營養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開展無公害蔬菜生產中,農戶要重視土壤管理,掌握土壤的性質以及營養結構,通過科學的管理保證土壤處于最為狀態下,滿足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同時在土肥管理中,要把握均衡原則,尤其在磷肥和氮肥使用中,二者要實現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減少蔬菜產品中硝酸鹽含量,保證品質、提升產量,實現既定的種植效益[2]。
傳統蔬菜生產和綠色蔬菜生產的根本區別在于化肥和農藥使用,傳統蔬菜在生產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過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不僅對蔬菜品質帶來負面影響,過多的化肥使用還會污染附近環境,例如化肥隨著雨水進入到附近水域中,會導致水資源出現富營養化,破壞水域原本的生態結構。在無公害蔬菜生產中,農戶根據土壤性能和蔬菜特性,合理控制化肥農藥用量,可以促進蔬菜快速生長。
蔬菜種植對環境氣候、土壤性能具有嚴格要求,農耕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土壤作為關鍵的生產要素,其對蔬菜品質具有直接影響,而蔬菜生長也主要依靠土壤養分快速發育,因此,在開展無公害種植中,農戶要合理選擇種植地。首先,土壤營養含量越高、性能越高,在生產中越能減少化肥用量,因此,種植地要盡量選擇在土壤肥沃的地區,遠離污染源、礦類企業、化工企業、居民區以及交通干線;其次,種植地附近要擁有運輸道路,便于及時將蔬菜產品運輸到市場,土壤中的重金屬、農藥殘留量較低,符合無公害種植的基本要求;最后,充分利用當地的林業資源,可選擇在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方建設種植地,雨水也是考慮種植地的關鍵要素,雨水資源要充沛,滿足蔬菜生長的水分需求。
在確定種植地后,農戶要按照國家既定的生產標準建設種植基地,加大成本投入,保證種植基地的規模和設施符合要求。首先,加強農田整改,可利用現代化機械設備對土壤的疏松度和平整度進行改善,不僅能夠形成規模化生產,還可以為后續農田灌溉提供便捷;其次,在整地過程中,農戶要對種植地土壤性能進行測試,掌握土壤原本的營養結構,為后續生產提供數據支撐;最后,在完成整地工作后,要做好農田的防護工作,調查當地較為流行的病蟲害,制定科學的防治措施,可減少農藥的使用[3]。
在無公害蔬菜生產中,土壤培肥屬于重要環節,其主要是指通過人為干預,保證土壤營養結構處于最佳狀態,提升其肥力和生產性能,進而滿足蔬菜生長的營養需求。首先,在土壤培肥之前,要結合土壤原本的營養成本進行分析,確定土壤培肥方案,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種植蔬菜品種的營養需求,保證土壤肥力可以促進蔬菜生長;其次,土壤培肥的主要步驟包括澆灌、施加有機肥料、整地以及深耕等,通過上述操作可以促使土壤的空氣、水分以及肥力都獲得提升;最后,在土壤培肥中,還可以利用糞便和秸稈還田的方式,能夠起到改善土壤性能、降低環境污染的作用,在秸稈還田中,需使用破碎劑將秸稈打碎后均勻撒到農田中,能夠幫助農田快速吸收,糞便還田要注意控制用量,如果糞便用量超過土壤的承載能力,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4]。
有機肥料是無公害蔬菜生產中最為常見的肥料,其具有成本低廉、因地制宜、選取方便以及藥物殘留低等特點,通常情況下,有機肥料主要來自工業肥料、家禽糞便以及農業廢棄物等,其具有改善土壤性能的作用,由于有機肥料釋放養分的過程較為緩慢,通常作為基肥使用。首先,農戶要根據農田面積,如果是規模化生產,可將有機肥料充當底肥,并且對土壤中有機肥含量進行動態監控,避免出現土壤營養富集情況;其次,如果農田面積較小,可在播種后施加有機肥料,適當降低有機肥用量;最后,農戶需結合產量目標和土壤肥力控制有機肥料含量,例如土壤肥力較高,可以適當降低有機肥用量,如果產量要求較高,則可適當提升有機肥用量[5]。
基于蔬菜的不同生長階段、需求比例、品種養分需求存在差異,在開展施肥過程中,需要確定施肥方式。首先,對于需肥量大、需肥周期長的品種,其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都需要大量養分作為支撐,因此,在施肥中要盡量多使用基肥,可以降低生長中氮肥用量;其次,對于需求量小以及需肥周期短的蔬菜品種,其對肥力的需求較為穩定,農戶可對其生長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并且適當調整施肥部位和施肥量,秉承“少量多施”的基本原則;最后,對于生長周期短的蔬菜,其在生長前期需肥量較大,進入到生長后期后,需肥量會逐漸減少,農戶可多施加基肥,施肥部位盡量靠近蔬菜根系,可以促進其更好的吸收肥料,在進入到生長后期階段,逐漸減少施肥料[6]。
在蔬菜生長中,需要大量的肥力作為支撐,常用的肥料包括鉀肥、氮肥以及磷肥,在實際生產中,農戶要加強施肥精細化管理,發揮各種肥料的生產價值。首先,鉀肥可以促進蔬菜健康生長,避免出現葉子發黃情況,促進植株進行光合作用,農戶要合理控制鉀肥用量,如果蔬菜生長態勢良好,可適當降低施肥量,提升蔬菜種植產量;其次,氮肥是蔬菜生長中的必須元素,其可以提升蔬菜產品質量,但是過量施加氮肥會導致生態污染,針對這一情況,農戶可使用氨態氮肥,能夠加速蔬菜對氮肥的吸收;最后,磷肥在使用中要盡量降低用量,主要在蔬菜生長后期使用,如果土壤中磷元素含量較高,可以不使用磷肥[7]。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食品健康更加重視,蔬菜是人們日常餐桌上的重要食品,產品質量與居民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密切關系。傳統蔬菜在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利于消費者身體健康,同時還會破壞生態環境,在此背景下,無公害蔬菜產品獲得快速發展,并且迅速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和歡迎,市場需求量持續增加。因此,農戶要把握無公害蔬菜的質量標準和生產規律,全面落實土肥管理,保證蔬菜產品快速生長,為我國居民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產品,實現既定的經濟效益,推動行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