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利,高 軍
(聊城市茌平區農業農村局,山東聊城 252100)
山東作為棉花產業經濟大省,紡織產業發達,對原棉供需缺口大。省內棉花種植面積卻在逐年降低,導致省內原棉的依存度90%靠對外遠超過65%的棉花安全警戒線。就此,積極培育棉花種植產業示范區,強化政策扶持,推廣棉花高產種植技術,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進一步促進棉區棉花種植結構優化,為棉花高產填補棉花產業經濟原棉空缺意義重大。
適時適地種植,本地選中早熟、中熟品種,耐抗枯、黃萎病,以原種或原種1、2代為主,雜交品種易選1代。播種前,注意脫絨、包衣等等,以抗病、促長勢。底肥用足,以促苗生、育壯苗。腐熟有機肥,用2 000 kg/667m2;餅肥,用50 kg/667m2;專用復合肥,用50 kg/667m2,混合堆漚1~2周,于播種或移栽前3周施肥。播前1周,澆足底墑水,用35~40 m3/667m2。澆足底墑水后,選在適耕期,耕松土壤,耙細保墑。留足棉行,呈背龜形,上實下虛,墑口好,以培育壯苗創造土壤環境。
1.2.1?適時播種
為防高溫燒苗和低溫凍害,山東建議選在4月中上旬晴天播種。如果為營養缽育苗,建議提前到四月初,選在晴天播種。
1.2.2?播種密度
種植方式不同,播種密度對應調整。地膜直播,一般肥力,播種控在1 500~2 000株/667m2。高肥力地塊,播種控在2 000株/667m2。營養缽育苗,一般肥力,播種控在2 000~2 500株/667m2。高肥力地塊,播種控在2 500~3 000株/667m2。
1.2.3?合理播種
地膜直播,可播種后覆膜或覆膜后播種。一般用播種后覆膜技術,按行距拉線開溝,帶尺定株距播種。播種播深2~3 cm,每穴用2~3籽粒,注意播深一致。播后覆膜前,用除草劑噴施,除雜草,而后覆膜。覆膜要平整,無褶皺,緊貼地面,邊角用濕土蓋嚴實。營養缽育苗,營養缽高10 cm,直徑6~7 cm。缽內按有機肥、土壤2:8的比例加填,有機肥需充分腐熟。營養缽擺放,上面平整。澆細水,取小棍下插水流進缽底,水下滲無明水后,按每缽1~3粒播種。播種后,覆蓋濕細土。按規格搭棚架,覆蓋地膜,四周壓實。
1.2.4?苗床管理
地膜直播,出芽后,抓在晴天,及早開孔放苗,以免高溫燒苗。待子葉水分干后,用細土封嚴,以確保地膜增溫保墑效果。苗出齊后,及時間苗,除弱留壯,每穴留壯苗2棵。定苗,凡有缺苗情況,就近雙苗取一棵。兩穴都缺苗,建議用營養缽補栽,以確保栽植密度。營養缽育苗,苗出齊后,開口通風調溫,先兩端后兩側,風口由大到小。到2片真葉時,白天揭膜,晚上蓋膜。移栽前1周,晝夜不蓋膜。但是,遇到寒潮,要始終堅持蓋膜,苗不栽完膜不離床。苗出齊后,晴天間苗,1片真葉定苗,每缽留1株壯苗。苗變紅后,澆水、澆透,禁止大水漫灌,要小水勤澆。
1.2.5?適時組織移栽
營養缽育苗,苗長3~4片真葉,臨近5月初,組織移栽。移栽,標準行距開溝,帶尺按株距移栽。覆土營養缽2/3處,澆水,下滲后覆土,整平。
1.3.1?蕾期管理
始蕾期,7~8片真葉時,噴施生長調節劑,輕控為主。整枝增產,密度每超2 000株/667m2,及時打掉營養枝,以減少養分損耗。當密度低于2 000株/667m2,需預留2~3個營養枝,以保持好增產優勢。輕澆水,尤其遇到旱期,應隔溝輕澆水。追施蕾肥,結合中耕深開溝,追蕾肥。底肥不足時,用三元素復合肥,用30 kg/667m2。同時,配用尿素,用20 kg/667m2,以促株壯、增高產。培土清溝,中耕同時培土成壟形。同時,注意排水清溝渠。
1.3.2?花鈴期管理
追施花鈴肥,初期,尿素用15 kg/667m2。坐兩棉桃時,尿素用20 kg/667m2。一般距棉株25~35 cm處,開溝施肥,而后封溝。施肥時間,干旱時節,初花期一次施入。多雨季節,適當晚施,待1~2個棉桃后,再施。到7月初,及時揭膜。
化學調控,初花期,用縮節胺原粉,用1.5~2 g/667m2,兌水稀釋噴霧,以防旺長。盛花期,主莖打頂后1周,用縮節胺原粉,用2.5~3 g/667m2,兌水稀釋噴霧,抑制無效花蕾生長。7月下旬,主莖打頂。棉田2 000株/667m2,每株留果枝14~17個。棉田2 500~3 000株/667m2,每株留果枝13個。打頂標準,打去1葉1心。主莖、枝葉下,有贅芽、瘋杈等,需及時抹掉。進入8月,植株根系吸肥能力減弱,可葉面施肥,3%尿素、0.3%磷酸二氫鉀混合,待溶后,葉面噴施,間隔1周,用1次,持續用3~4次。
合理排灌,花鈴期需水量大。一旦遇到高溫干旱季,水分失調,還會導致蕾鈴脫落,造成早衰。由此,一定要澆足豐產水。灌水,以中水漫灌為主,禁止大水漫灌。化學除草,用蓋草能、精喹禾靈等除草劑噴施,以控草害。
1.3.3?初絮期管理
遇到旱情,勤澆水促早熟、增鈴重,澆水以小水溝灌為主。期間,棉葉早落黃,及時噴施葉面肥,3%尿素、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噴灑。進入8月下旬,除去棉株第3果枝下主莖、老葉、空果枝,以改善通風,增加透光性,促進吐絮。9月初,摘取發黃老熟株,以避免出現爛鈴。
吐絮成熟后,及時組織采摘。一般收花間隔,控在1周左右。收花時,依品種、用途、質量等分收。吐絮不完全的,不要急于采收。采摘完畢后,用棉花布袋裝載,運輸,避免受外來物污染,確保原棉的質量。
遴選良種,經審定病蟲害耐抗品種,是增強植株病蟲害抵抗力的前提。消減病蟲害基數,結合秋翻冬灌,清除棉田內、路邊等雜草,以降低地老虎、棉葉螨等蟲害基數。同時,控好田邊雜草上的棉葉螨、棉薊馬等,噴藥封閉,控制蟲害內侵。加強栽培管理,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及時中耕,以促進早發,培育壯苗,優化群體結構,增強抗逆性。加強肥水管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進肥水一體化,提升水肥利用率。玉米誘蟲,棉鈴蟲有玉米上產卵的習性。由此,可通過在棉花田周邊種玉米的方式,誘集蟲害集中捕殺,以控制玉米落卵數量。
一般選在4月下旬~5月上旬,選在棉田地頭、田埂,每間隔10~12 m種植1行玉米,以集中誘捕1代棉鈴蟲。7月上旬,建議在復種一次玉米,集中誘捕2代、3代棉鈴蟲。同時這樣方式,一方面保護天敵,另一方面減輕蟲害危害,為提高棉花品質效果不錯。
1)色板誘蟲,利用蟲害趨色性誘殺。比如:棉薊馬等害蟲有趨藍色習性,可通過棉田周邊懸掛藍板進行誘殺。懸掛數量,一般用在15~25片/667m2最佳。蚜蟲等蟲害有趨黃色習性,待棉蚜遷向棉田時,開始懸掛黃板誘殺。懸掛數量,一般用在30~40片/667m2最佳。懸掛色板,每月需更換1次。遇到風沙氣候,建議早更換,以免影響驅殺效果。
2)燈光誘殺,棉鈴蟲、地老虎等等蟲害,可通過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懸掛時間,5月上旬~9月下旬,夜間開燈。懸掛數量,可每次2.67~3.33 hm2安裝1盞。
3)人工捕殺,有地老虎幼蟲啃食棉花莖葉時,可在定苗、間苗時,通過挖開受害植株周邊土壤進行人工驅殺。
利用天敵益蟲,棉田周邊種植苜蓿等作物,可為益蟲提供繁殖場地,優化防蟲害農田環境。推廣生物制劑,減少化學藥劑用量。比如:防地老虎等低齡幼蟲時,可用蘇云金桿菌制劑(Bt乳劑)防治。
拌種早防,去病害,用9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次500 g,拌棉籽每次100 kg。去蟲害,用70%吡蟲啉,每次500 g,拌棉籽每次100 kg。
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根據棉花不同生長期特點,針對性遴選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同時,抓好關鍵期用藥,盡量選在蟲害幼蟲期、發病初期噴施。噴藥期間,加注適量增效劑,以增強藥物的粘著性、擴散性、滲透性,提升藥物藥效。比較高效的推薦藥物,棉蚜用苦參堿、吡蟲啉、啶蟲脒等;棉葉螨用阿維菌素、噠螨靈、炔螨特、尼索朗等;棉盲蝽用氟啶蟲胺腈、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棉薊馬用啶蟲脒、吡蟲啉、阿維菌素等;苗病、枯萎病、黃萎病用枯草芽孢桿菌、乙蒜素等。
棉花是山東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這些年,山東省棉花種植產量和質量在逐年降低,與高產技術落后、病蟲害統防不利有著直接的關系。今后,為提高棉花產量和質量,在優化棉花田間農藝技術、推廣棉花病蟲害綠色防控方面必須要作出調整。在高產栽培技術方面,播種前,注意遴選高產品種、用足基肥,促全苗、育壯苗。同時,要加強田間栽培管理,在肥水、促控等方面加以優化,為培育高產、優產田創造條件。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始終貫徹“安全、經濟、高效、增產”的原則,綜合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重在維護棉田生態系統,主攻主要病蟲害,抓重點、抓區域,合理給藥,加大統防統治力度,將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內。
另外,要加大對農業技術人員、棉花種植戶的培訓力度,加快高產種植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推廣普及,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提高棉田病蟲害防控整體水平,為棉花產業向高產、優質、生態、安全方向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