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新娣
(鹽源縣農業農村局,四川涼山 615700)
隨著我國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人們逐漸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玉米種植過程中,不斷優化種植技術,并對種植玉米的結構進行調整,確保玉米高產。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采用高產栽培技術是轉變傳統玉米種植模式的方式之一,能有效提高玉米的質量和產量。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強,要求我們要在基層地區廣泛推廣和應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確保糧食的產量滿足人們的需求。然而,實際玉米栽培技術應用的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影響到玉米產量和質量。本文就這些問題以及具體的解決方案進行探討。
首先,在我國玉米種子市場中有較多的玉米品種,不同的品種具有不同的生長周期和適應能力,同時對自然環境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高產玉米品種選擇時需要分析實際的氣候、土壤條件,確保用于種植的玉米品種能適應當地的種植環境和制度。然而從實際玉米種植和收獲的工作中不難發現,因為種植人員自身的問題,他們沒有較高的鑒別能力,主要是隨意選擇玉米品種,導致質量問題。部分農民為了能降低玉米的種植成本,會選擇購買劣質品種,導致這些玉米品種無法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同時,容易存在生長發育不良的問題,影響到種植的效果,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此外,部分農民在玉米種子購買過程中,會盲目聽從其他人介紹,無法有效鑒別種子的品種,導致一些地區栽培劣質的玉米種子。
玉米自身具有旺盛的根系和高大的植株,能夠適應不同的土壤環境,但是為了確保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前期還需要科學的選擇種植地,若是玉米的種植地具有較差的土壤質量,將會導致玉米的根系無法從土壤中汲取足夠的養分,無法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當前,大多數農民在玉米種植時,沒有對種植地進行科學輪作,導致同一個地塊會連續多年種植玉米,不僅導致土壤中積累大量病害,同時還會導致土壤中嚴重缺少營養元素,造成土壤的耕作層變淺。
此外,在種植玉米之前,若是不徹底翻耕土壤,或者是翻耕的過程中沒有達到要求的土壤深度,或沒有去除頭年農膜殘留,也會導致種植的玉米無法深入扎根,根系得不到充足的營養物質,最終導致玉米出現生長發育不良的現象,尤其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很容易受到大風、降雨等天氣影響出現倒伏現象,最終影響玉米的品質和產量。
玉米的不同品種在生產性能、環境要求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尤其是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若忽視玉米品種的屬性,很容易導致實際種植的玉米密度不合理,最終對玉米的生長發育、產量和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在種植玉米之前不斷加快推進玉米品種的選育進程,尤其是從不同類型的玉米品種中進行挑選。不同的玉米在實際生長發育中都會要求有一定的生長空間,若是種植密度過大,會擠壓玉米的生長空間,無法完全接受光照,降低玉米的通風和透光性能,導致玉米很容易出現病害。在實際栽培玉米的過程中,農民需要根據玉米種子的屬性確定定植密度,若定植密度過大或過小,都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影響到玉米的生長。
在玉米栽種過程中還需要做好田間栽培管理工作,確保玉米生長環境優越,根系快速生長發育,從土壤中汲取充足的營養,確保植株健壯生長。然而基層玉米栽培具有較大的隨意性,農民在玉米的苗期、中后期生長階段,都沒有根據玉米的實際生長發育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導致玉米生長過程中出現過大的定植密度,不科學的施肥情況,不及時的雜草清理以及不合理的灌溉周期。部分農民為了確保玉米快速生長會隨意施加大量氮肥,導致玉米雖然植株不斷長高,但是在后期生長階段很容易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也出現倒伏現象,同時田間惡劣的環境也會導致大量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加重了病蟲害。
為了能夠廣泛應用和推廣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玉米栽培的質量和產量,首先應該要選擇優質的玉米品種。要根據當地的實際種植環境和條件,因地制宜,合理篩選玉米品種。在具體選擇玉米品種時還需要根據當地具體的病蟲害流行特征、種植環境等因素,考慮玉米品種的抗逆性、增產潛力以及抗病性能等,在此基礎上進行玉米品種的合理選擇,進而保障玉米栽培更加高產、穩定。
另外,當地農業部門應教育農民如何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引導農民從正確的渠道購買玉米種子,還可以建設種植示范基地,試驗、推廣應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和良好生產潛能的玉米種子。
確定好玉米的品種之后,還需要處理種植地,確保土壤符合玉米生長的需求,所以在播種之前還需要有效地處理土壤,在收獲前茬農作物之后需要及時深耕土壤,并深翻平整土壤,改變傳統的翻耕模式,確保翻耕的土壤深度達到標準,控制在20~30 cm的深度,去除雜草與殘膜,進而確保玉米的根系能夠從土壤中汲取營養,保證玉米健康生長。若是玉米種植地的耕作層較淺,則需要間隔2—3年使用深松機全面深松土壤。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避免在氣候災害頻發階段種植玉米。
在實際的玉米栽種階段還需要做好田間栽培管理工作,確保玉米的生長環境更加舒適、健康。種植玉米之前要掌握玉米的生產特性,了解玉米的類型,同時根據玉米的品種確定定植密度。在定植密度確定的過程中需要分析土壤的肥力、光照條件等因素。玉米出苗后,還需要及時間苗定苗,一般是遵循去弱留強、去小留大的原則,確保玉米出全苗。在玉米的不同生長階段,還需要科學施肥和灌溉,控制氮肥的使用,確保玉米的生長階段營養和水分充分。在施肥時主要是用有機肥,輔助化學肥料。
此外,還需要做好防控病蟲害的工作,玉米具有較長的生長周期,若是當地出現較多降雨量,不順暢的田間排水系統,很容易導致玉米種植地出現大面積的積水現象,降低玉米的抵抗性能,同時導致大量病蟲害的繁殖和流行。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工作,不僅要監測玉米種植田間的病蟲害情況,同時還需要掌握流行的病蟲害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防控。另外,當地農業技術人員應推廣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加強對當地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種植技術。
總之,在實際應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確定選擇優質高產的玉米品種,科學分析確定玉米的定植密度,確保玉米能夠從土壤和其他外界自然環境中汲取充足的營養,種植人員需要對土壤肥力、玉米品種屬性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在實際栽培過程中按照玉米不同的生長階段定期灌溉和施肥。
此外,在推廣應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時還需組織和培訓相關的農民,提高種植水平。地方部門的技術人員和糧食種植大戶也要更新學習知識,確保傳授最先進的種植技術。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在基層推廣應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和品質。農業部門應該培養種植人員形成科學的種植意識,并在實際栽培玉米的過程中進行精細化管理,進而發揮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優勢和價值,推動玉米種植產業的發展,進而促使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