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興
(青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青州 262500)
根據統計,截止2020年底,青州市設施農業面積4.22億m2。從產業上分析,蔬菜設施農業面積2.04億m2,花卉設施農業面積2.01億m2,畜牧養殖業、果樹、食用菌等其他農業副業設施面積0.17億m2。從設施農業類型上看,連棟溫室花卉設施面積387.47萬m2,日光溫室460.82萬m2,蔬菜育苗面積54萬m2,傳統“土制式”溫室大棚1.88億m2。其中棚內面積0.13 hm2以上的鋼架結構性溫室大棚3.01億m2;從分布地域看,北部平原鄉鎮、街道等地區主要用于蔬菜種植,黃樓街道與彌河鎮97%以上用于花卉種植,其他地區少數用于櫻桃、藍莓、食用菌、畜牧養殖等種養植,總體來看,連棟式溫室大棚是設施農業中的主要類型。
山東省青州市是著名的花木之鄉、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的舉辦地,中國花卉協會盆栽植物分會駐地,先后被命名為“中國花木之鄉”“中國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國家花卉標準示范基地”“國家花卉信息建設示范區”“國家重點花卉繁育良種示范基地(試點單位)”“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花木之鄉”“全省花卉示范重點縣”等多項榮譽稱號。依靠設施生產的盆花、多肉和一葉蘭、礬根等部分冷涼型花卉,在全國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僅盆花中的蝴蝶蘭、大花蕙蘭、鳳梨、紅掌、杜鵑等花卉產銷量達到3 600萬株,位居國內前列,產銷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以上;多肉植物生產面積突破15萬m2,存養量6億株。青州已經成為南花北運、北花南調的中轉站,是全國最大的盆花生產中心、盆栽集散中心和花卉物流中心,全國最大的多肉植物生產基地和培訓基地。其中,設施花卉面積1 190萬m2(0.12萬hm2),占種植面積的13.7%,年產值50多億元,占花卉年產值的53.8%,這充分說明了設施農業在農業生產中地位的重要性。目前,花卉生產向高品質、機械化、智能化方向快速發展,全市高檔花卉生產全部采用連動式、外加溫、集成化,溫控設施占主導地位。如,風機、濕簾、自動掀蓋棉被薄膜機、自動啟閉外加溫機等得到廣泛應用。
蔬菜行業是農業經濟作物的主要行業之一。目前,青州市是全國最主要的壽光商品蔬菜生產基地之一,是黃淮海平原區農業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青州市積極發展蔬菜設施農業,良好的生態條件、穩定的社會環境、成熟的技術服務體系為全市蔬菜行業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蔬菜種植形式上,全市以冬暖式溫室大棚設施為主。
青州蔬菜設施產業有兩大特點。一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底,青州市耕地面積8萬hm2,僅設施蔬菜種植面積就達1.91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3.8%,產量達224.8萬t,總產值達49.1億元。二是地域優勢日益突出。緊靠壽光地域的何官鎮、高柳鎮以及青州市的東夏鎮、譚坊鎮、益都辦事處、黃樓辦事處等部分區域是全市主要設施蔬菜發展區域,設施面積占全市的80%,形成了北、中部溫室蔬菜、東部陽棚西甜瓜為主的設施瓜菜優勢區域布局。
近幾年來,青州市在高檔果品、畜牧養殖、食用菌生產等方面廣泛應用溫控種養設施。第一,在全市所有養殖區內都有設施溫室,在牛、羊、豬、雞、鴨、特種養殖等方面基本實現了規模化設施養殖,并逐漸實現了智能化控溫、增光,機械化飼喂、糞便清理及無害化處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部分養殖企業(如青州經濟開發區金源利德養殖場、高柳鎮華祥牧業、黃樓街道正興蛋雞場等)使用了物聯網、智能設備,極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降低了環境污染。到2020年底,全市養殖用規模化設施溫室達649個,面積0.14萬hm2。第二,青州市南部如彌河鎮等區域,大力發展設施大棚櫻桃、藍莓等高檔果品,成為冬季市民餐桌上的一道靚麗風景。設施化的應用,提高了果品的產量和品質,增加了農民收入。到2020年底,全市大棚果品種植面積達206.67 hm2。第三,食用菌大棚生產現已開始區域性推廣,平菇、雙孢菇、猴頭菇在彌河鎮等部分地區已開始規模化種植,并且全部應用設施溫室生產。截止至2020年底,用于食用菌生產的設施溫室有十五個。平菇實行立體多層種植,每年新上培養料100余t,生產平菇10余萬kg,增加收益50余萬元;雙孢菇、猴頭菇栽培面積達1萬多m2,實現利潤20余萬元。
目前,青州市設施農業發展面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資金投入不足、機械化程度不高、物聯網數字化智能運用水平低、農業技術推廣力量不足、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
設施農業前期投入大,土地流轉涉及問題復雜。一是缺乏明確、具體、連續性的投入管理機制,政府用于支農的財政資金比例低,金融支持力度也小。二是作為設施農業投資主體的農民自我積累能力弱,投資回收期長、利潤低,制約了設施農業的深層次發展。
現存的大多數日光溫室結構簡易,環境控制能力低,覆蓋材料抗老化性能差,使用壽命短,溫室內的光熱調控、測試設備功能不足,基本還停留在單因子定性調節控制階段。以中小型拱棚、塑料大棚為主,設施農業機械裝備使用率較低。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大中小型塑料陽棚面積1.77萬hm2,現階段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不到50%。
一是全市設施農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主動環境控制、多維度調控和精細化、智能化控制系統尚處于引進、探索和起步階段。二是由于青州市設施農業以小規模農戶的分散經營為主,客觀上造成了設施農業采用的技術大多是易推廣、易模仿的簡易型技術,導致設施農業裝備的研發鎖定在較低端的層次,高端技術和裝備的自主知識產權較為匱乏。
我國設施農業主要為分散農戶經營。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二、三產業轉移,留下從事耕作栽培管理的以50~65歲的農村勞動力為主,栽培管理主要靠經驗,懂機械原理、會管理機械的人員較少,專業技術人員較為匱乏。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運營機制不靈活,這與現代設施農業的數量化、指標化管理要求相差甚遠,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長效發展機制不健全,服務水平跟不上農業發展的需要,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多采取傳統的管理模式,組織化、信息化程度低,具有現代經營意識和管理模式的經營性經濟合作服務組織比較少。專業合作組織的中介帶動能力發揮作用不強,生產銷售上存在信息滯后性,營銷渠道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緊緊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積極調整農機裝備結構。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溫室日光補貼等相關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日光溫室建設,提升全市設施農業基礎建設水平。引導和帶動廣大農民購置先進的適合設施農業使用的農業機械,大力推廣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不斷提高新型農機具的在農機總量中的份額。加強農機裝備創新研發,積極開發諸如“大棚王”拖拉機、微耕機、水肥一體化設備等先進適用的設施農業新裝備。
加快建設設施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整合設施農業信息資源,充分發揮市蔬菜協會、市花卉協會、農機產業發展協會等行業協會在信息服務中的作用,不斷完善設施農業產銷服務網絡和農業市場信息體系。通過加強農產品種植信息、供求信息等信息資源和生產設施、良種、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生育障礙調控、災害性天氣預防等生產技術信息的采集、分析與發布,為設施農業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以“農事保”APP為例,該信息服務平臺為聯合高校進行研發的信息化服務平臺,目前已注冊商標,建立了域名、公眾號和服務器。主要用于農戶和農機手信息互通,方便農戶找機械、機手找農活。經過兩年來的運營,成效顯著。
一是要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目標,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中,要繼續抓好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示范園區建設,加快農機農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積極推動種植、養殖和產品初加工等行業生產方式的改進,探索研究制定符合實際的農藝標準、養殖工藝、作業規范,努力將示范園區建成農機農藝示范推廣的先行區。二是積極探索農作物輪作和耕作制度改革,切實提高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國家需進一步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涉農金融機構要適當放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條件,簡化手續,出臺適應合作社發展特點的信貸業務,滿足其金融需求。規范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新發展機制,鼓勵參與農村土地流轉,開展農業規模化生產。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具有流動服務、統種分管、生產經營、承租合作、橫向聯合職能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
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把設施農業技術服務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工作任務,不斷健全市、鎮(街道)、中心站、村四級技術服務組織,定期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與培訓,提升其業務工作能力;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指導等公益服務;努力爭取上級政策,以典型地方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為示范載體,推廣、試驗和示范先進的農機具、農業新技術;針對影響和制約設施農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開展調研并進行科技攻關,努力構建農業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