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蘭,王昌新,孟祥玉,李楷靜,田文強,任友珍
(枝江市白洋農業服務中心,湖北枝江 443208)
朱家沖村位于湖北省枝江市白洋鎮西北部,與安福寺鎮、猇亭區毗鄰,屬鎮偏遠小村。全村4個小組,432戶1 502人,勞力872人,版圖面積9.8 km2,耕地面積249.6 hm2,園林水果面積200 hm2(其中柑桔面積145 hm2)、林地面積200 hm2。2014年農業經濟總收入4 108萬元,戶平9.5萬元,人平接近4萬元;農業產品總收入2 821萬戶平6.53萬元,人平2.68萬元,人均純收入10 859元,比全鎮農民純收入13 951元少于3 092元,是全鎮收入最低的村。其中人均年純收入2 736元以下的55戶134人,55戶貧困戶中共有學生14人,其中小學及初中9人,高中1人,大學4人。
全村現以農業經濟為主,有三大支柱產業:一是柑桔產業。柑桔受益面積145 hm2,2014年產量2 950 t,戶平均220 m2、7 t,占家庭產品收入12%。二是花卉苗木產業。共有55 hm2,戶平近0.13 hm2,村內0.67 hm2以上大戶有近20戶,村民喬鐵種植桂花、欒樹近3.33 hm2。花卉苗木全部以桂花、紅葉石蘭、廣玉蘭、香樟、欒樹為主。三是畜禽產業。村內畜禽養殖大戶10多戶,8個大型養殖場,2014年,戶平出欄家畜12頭,出籠家禽100多只,畜牧業收入戶平近3萬元,占家庭收入的50%。
1.3.1 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緩慢。村級公路20 km,僅硬化了7 km,仍有1 km為泥濘路,田間生產道以及排灌道、運輸道和田間溝渠均已年久失修,溝渠、堰塘淤積嚴重,排灌不暢,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欠缺,嚴重制約村民生產發展。
1.3.2 傳統種植投入多,收益小,難適合當前市場發展。因村民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觀念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技術型農民少,在發展種植、養殖業中,大多數農民仍靠傳統生產方式,缺乏有效的科學支撐,外出務工只能從事簡單勞務工種,勞務收入低,不能推動本村經濟發展,使本村的有利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1.3.3 柑桔產業現狀。朱家沖村現有柑桔種植戶220戶,133.33 hm2,專業大戶15家,科技示范戶3戶。基礎設施情況:現有桔園運輸道路硬化少,交通不便,部分路段下雨泥濘,桔子無法運出;早期柑桔園栽植密度過大,操作道太少,不便于機械施肥、噴藥,人工管理成本上升;部分水改旱田種植桔排灌設施不全,樹體受漬嚴重,柑桔產量品質均下降。現有桔農管理水平差參不齊,柑桔病蟲害嚴重,優質果品率低,經濟效益不高。
名稱:白洋鎮朱家沖村產業扶貧項目——柑桔基地。
經營主體:枝江市綠野苗木專業合作社。
技術負責人:枝江市白洋農業服務中心農藝師趙希蘭,技術小組成員:孟祥玉、王昌新、李楷靜、田文強、任友珍。
建設時間:2016年2月—2020年2月。
建設內容:即“四改一配套”工程。
2016年遲熟改特早熟品種由良或大分四號6.67 hm2,2017年遲熟改紐荷爾臍橙13.33 hm2,2018年劣質柑橘改優質柑橘13.33 hm2,投資105萬。
計劃2016年在二組、三組實施16.67 hm2桔園“滴灌”工程,平計劃投資3萬元/667m2,合計投資75萬元。
2016年改土20 hm2,2017年改土33.33 hm2,2018改土33.33 hm2,全部完成崗地桔園的改土任務,計劃投工15 000個,平計劃投資1 000元/667m2,合計投資130萬元。
由村統一組織,按照配方施肥的要求,桔園穩產高產的標準,進行桔園改肥,以戶改為主體,村補為輔助的原則,計劃改肥133.33 hm2,平計劃投資250元/667m2,合計投資50萬元。
計劃2015年維修桔園公路8 000 m,硬化公路3 000 m,2016年硬化公路3 000 m,投資170萬元。
項目總投資約530萬元,社會資本投入30萬元、合作社社員投資36萬元、部門投資80萬元、財政扶資384萬元。
柑桔產業基地規模達到133.33 hm2,產量達到2 000 t,主導產業產值到200萬元,占60%。柑桔產業幫扶基地面積規模達到66.67 hm2,單產達到2 000 kg,總產2 000 t,產值200萬元,戶平柑桔產業收入達到0.91萬元。
全村戶平均發展近0.13 hm2的花卉苗木,戶平均增收3 000元,人平均增收1 000元。
全村規模2 hm2以上柑桔農場10個,每個柑桔農場產量60 t以上,產值6萬元以上;規模0.67 hm2以上專業大戶100個,產量20 t以上,產值2萬元以上,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能力強,產業化經營水平高。通過以點帶面,助推全村柑橘產業發展,其中帶動建卡貧困戶56戶,流轉土地8.47 hm2,為貧困戶增收25.4萬元。
全村農民戶平主導產業的產值達到2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0.6萬元以上,其中主導產業收入占80%。
基礎設施完善,村組道路硬化率達100%;產業基地道路、溝渠、電力、排灌、倉儲設施完備;農村安全飲水到戶率100%;興建多功能文化活動廣場,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實現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提高農民幸福指數,公共環境衛生滿意率100%,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實行村兩委一把手負總責,帶領黨員干部群眾抓好落實,成立扶貧攻堅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各負其責,成立三個工作專班:一是成立技改專班,由農業中心技術專班、村支部書記、科技主任負責桔園的改種、改土、改肥,完成“三改”任務。
通過有效整合涉農資金,增加產業扶貧資金總投入,實現投資多元化,集中項目建設。
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進一步拓寬貧困戶產業發展思路,使不同家庭條件的貧困戶都能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從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產業發展的路子,充分帶動貧困戶的產業發展。
繼續開展農技人員結對幫扶行動,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選準脫貧產業、聯系銷售渠道、傳授實用技能、找到就業門路,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增強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同時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補助等項目,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試驗示范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林簡單實用技術及產業經營知識培訓。5年來,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20多場次,培訓300多人次。
為全面貫徹落實白洋鎮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政策,鞏固脫貧成效,建立健全以貧困戶為重點、以扶貧效益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機制,鼓勵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確保貧困戶按期實現脫貧目標,根據《枝江市2018—2020年產業扶貧獎補政策實施辦法》的通知要求,結合白洋鎮產業發展實際情況,2018—2020年連續3年來為該村有勞動力貧困戶產業獎補資金99.9萬元,包括(受疫情影響獎補1戶,產業獎補資金500元)。邊緣戶4戶,產業獎補資金7 610元。
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原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因白洋鎮內大面積開發建設導致原有水系及農業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損壞,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發展管理不精、效益不高。貧困戶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發展產業后勁不足。
雖然朱家沖村已順利脫貧,但脫貧不是終點。我們將繼續加強項目跟蹤評估,強化后續管理,制定后續管理計劃,按照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培育有長效作用的新項目,強化鞏固扶貧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成立各種農民組織協會,逐步做大做強已建立起來的產業,增強發展后勁,把發展優勢產業作為強村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做到“三個起來”,激勵扶貧對象把志向立起來,幫助他們把當家產業興起來,引導他們與合作組織對接起來,綜合施策,遏制返貧,爭取把原貧困村建成省級先進村、典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