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斌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經濟作物技術服務站,四川南充 637200)
西充縣地處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淺丘地貌,年均氣溫16.9℃,年降雨量980.8 mm,無霜期300天以上,土壤多屬紫色土,是四川省辣椒最適宜種植區域。“二金條”品質優、市場好,我縣群眾習慣種植,但受制于自身技術水平,田間管理較為粗放,品種增產的潛力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品質也有所下降。本文通過對影響二金條辣椒豐產優質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技術對策,以促其高效規范種植。
椒農習慣常年自留種栽培或是部分種植者(含業主)在選用“西充提純二金條”種植一季后,接下來又回到自留種栽培的老路。辣椒是常異花授粉作物,與其它辣椒品種混栽或者二者種植間隔距離不夠安全,蜜蜂等昆蟲相互傳粉造成異化授粉,引起品種混雜退化;地方品種長期自留種種植,本身也將逐代退化。混雜退化的“二金條”在生產上表現為:植株直立型差、長勢不整齊、果實粗短、結果數少、色澤變暗、香味不濃等。
椒地選擇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季種植的成敗。選擇茄科作物(含辣椒)多年連作地,病原、蟲源累積基數量大,加重病蟲草害的滋生;地勢低矮的旱地、低洼的田改地,雨季田間易受澇積水,澇后如排水不及時,或連陰雨土壤水分持續飽和形成濕害,澇災、濕害均導致作物減產,甚至大幅減產;耕作層土壤遭破壞地、開荒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肥力差,穩產高產難;靠近交通主干道的地塊,空氣污染較重,不符合生產質量安全的農產品的選址條件。
中早熟的二金條辣椒播種過遲,定植時間也就往后延遲,也有在高產播期育苗,遲遲沒能整好地或遇嚴重干旱,而不得不大苗推遲栽植。栽后較正常播栽的遲發晚熟,不能充分利用四川丘區夏季光熱資源,單產、品質都將下降。春露地栽培,5月份的定植屬于遲栽,遲栽遲發,秋椒所占比重較大,果實短小、皮多皺、果色暗,單產、品質明顯下降。
四川盆地以3月至5月下旬為春季,5月底~9月上旬為夏季,全年降雨的季節分布極不勻。3月下旬至5月下旬,為春露地辣椒苗期至盛花期,常年降雨量少,發生春旱概率大,秧難栽、苗難發,干旱加重病毒病的發生,利于紅蜘蛛繁殖危害。7—9月一般為高溫多雨的夏季。夏、伏旱發生幾率也大,有些年份(2006、2014、2018年等)特別明顯,土壤缺水嚴重,導致植株萎焉、花器脫落、短皺彎果增多、病毒病危害加重,對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夏季雨水過多年份(2012、2019年等),田管難度更大。多連陰雨,時不時大、暴雨,雨日多降雨量大,地勢低矮、低洼地、平作、淺廂種植地易受澇積水,土壤的通透性差,根系呼吸和生長受阻。高溫高濕下,易誘發疫病、根腐病、炭疽病、瘡痂病等病害發生流行,辣椒因根漚或病害過早死棵,提早下架。
為實現縣域內辣椒生產年年換種,應建立常年性良種選繁育基地。利用域內豐富的地方品種種質資源,尋找具有傳統“二金條”典型性狀的植株,采其果實留種,翌年按要求建立選育田,種內混選3年以上,淘汰雜、病、弱株,促其性狀穩定,培育優選單株后,逐年建立株行圃、株系圃、原種圃,生產優質原種,實現大田生產全面換種。實踐上,我們于2006年建選育田、2010年優選單株4個。單株直立性好,株高71 cm左右,果長20~24 cm,結果(不含秋椒)35個以上,單果重11.8~12.2 g。2012年在中嶺鄉金鏵村繁育6.71 hm2,2013—2020年域內累計推廣面積1.35萬hm2。
“二金條”屬中早熟品種,具有耐寒性較強、長勢不過旺等特點,符合促早栽培技術對品種的選擇。
2.2.1 大棚春提早栽培。10月下旬~11月上旬大棚冷床育苗,冬季氣候寒冷時,棚內套小拱棚,必要時小拱棚上再加蓋草簾,抓好秧苗防寒越冬。棚內最低溫度穩定在5℃,10 cm地溫穩定在12~15℃,并有7天左右的穩定時間即可定植。定植時間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可在大、中棚內地膜覆蓋栽植。4月下旬~5月初青椒可首次上市,較春露地地膜栽提早30~40天。
2.2.2 春露地地膜栽培。據多年對二金條育苗試驗示范結果:1月15-25日為露地冷床雙膜育苗最佳期。當秧苗6~8片真葉時,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小高壟覆膜定植,4月下旬至5月初見花,5月下旬至6月初始收青椒,也可于7月中旬始收紅椒。
離交通主干道100 m以外;背風向陽的一、二臺地、地勢高燥的槽壩地,能排又能灌;與非茄科、葫蘆科等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種植,前茬作物以蔥蒜類為最好、其次為豆類、禾本科類等;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質壤土。上述對地形、輪作、土壤土質等方面的要求是擇地所必須的。
干旱和水澇是辣椒生長期發生的主要自然災害。只有實時了解當地天氣預報,及時掌握作物田間生長狀況、土壤墑情,才能做好水分等管理。高溫干旱季,一般3~5天田澆1次水,在早晚進行膜下滴灌或點穴澆灌,保持田間土壤濕潤,旱情解除、地溫下降還可抑制病毒病的發展流行。雨季來臨前,搶時疏通“三溝”、插桿固株。雨后及時到田間察看,發現積水,在下水頭挖溝盡快排除;倒伏的植株要輕扶,并插桿固定;裸根的株要進行培土。
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根據病蟲害預測預報、過往發生歷史情況,采取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措施,綜防病蟲,最大限度減輕其危害。主要防治病毒病、炭疽病、瘡痂病、疫病、煙青蟲、跗線螨等病蟲害。
2.5.1 農業防治。輪作換茬;高燥地小高壟覆膜栽培;適度稀植;施用腐熟有機肥;及時拔除早期病株、摘除病葉病果,帶出田間深埋;拉秧后病果、病殘體、植物殘體清除出田。
2.5.2 物理防治。曬種、溫湯浸種;高溫悶棚;田間懸掛黃板誘殺蚜蟲等、害蛾性誘劑誘殺煙青蟲等。
2.5.3 藥劑防治。煙青蟲。開花期開始為害,6-8月高峰。孵化盛期至2齡幼蟲期,用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750倍液,或24%蟲螨腈懸浮劑2 000倍液,或20%蟲酰肼懸浮劑800倍液等交替防治。
跗線螨。5月下旬~6月上旬開始發生,7—9月為害高峰。噴灑73%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或22%阿維·螺螨酯懸浮劑3 000倍液等藥劑,重點噴灑植株上部幼嫩部位。
病毒病。蚜蟲是傳播該病主要途徑之一。苗期發生,6-7月盛發,8月高溫干旱后,病情加重。播前用10%磷酸三納溶液浸種20~30 min,洗凈后播種;在分苗、栽前、花期分別噴灑0.1%~0.2%的硫酸鋅溶液;發病初期,噴灑20%病毒A500倍液,或2%寧南霉素水劑200倍液,或50%三氯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750~1 000倍液+0.2%~0.3%磷酸二氫鉀液,每7~10天1次,連續2~3次,若發病較重5天1次,連續3~4次,同時防治蚜蟲。
疫病。主要危害葉片、果實和莖。田間6月中旬前后開始發病,有明顯的發病中心,3~5即可田間流行。在發病初期噴灑68.75%銀發利懸浮劑750倍液,或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或25%雙炔酰菌胺懸浮劑800倍液。每7~10天1次,連續2~3次,重時 5~7天1次,連續3~4次。
炭疽病。一般6月上、中旬發生,7-8月盛發,主要為害成熟或近成熟果實,葉片、莖也可受害。在發病初期噴灑25%咪鮮胺乳油6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大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瘡痂病。成株期在盛花期就發病,6月下旬至7月中旬發病高峰期。在暴雨來臨前或大雨過后天晴,噴灑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0萬單位的新植霉素4 0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5~7天1次,連續3次。可兼治軟腐病、細菌性葉斑病。
多病發生。開花結果期,高溫多雨季,有時炭疽病、瘡痂病等幾種傳染性病害同時發生時,應抓住雨前后2~3天發病初期,用PH值中性的商品性波爾多液+嘧菌酯等藥劑交替進行噴防,7d一次,連續3次。
二金條辣椒是優勢地方品種。通過對老品種改良,完全能恢復其優良品性并提高單產(40%~50%)。大面積生產上,如果能克服在良種更換、選地、播栽期、自然災害防御等方面的不足,配套其他高產技術,就能較大幅度提高單產并改善其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