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
(招遠市辛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招遠 265401)
受土壤貧瘠、耕作條件惡劣等因素影響,不少種植戶期望以施肥提升玉米的產量。但是,在施肥過程中,又存在過量施肥,施肥方法不當,危害農田生態環境等問題。對此,創造性的提出了“減肥增效”的玉米施肥措施,以期改善土壤環境,提升玉米產出品質和質量。
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的玉米生產實際情況,加強技術指導,制定分玉米品種、分生產不同階段、分不同區域的控肥、減藥目標任務,循序漸進地推動各項實施方案和技術措施的落實[1]。
減少玉米化學肥料、除草劑和農藥不合理投入,同時通過轉變肥料利用方式,推廣新藥械、新藥劑、新技術,提高肥料和農藥利用率,保障不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和病蟲害防控效果的情況下,確保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業可持續發展[2]。
注重提升玉米產品品質,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加有機肥和生物菌肥等安全環保肥料的投入,推進綠色防控和科學用藥,打造生態綠色玉米品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統籌考慮種子、土壤、肥料、灌溉條件、病蟲草害等生產要素和整地、中耕、輪作倒茬等耕作制度,按照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要求,綜合運用行政管理、技術措施、經濟調控、法律法規等手段,有效推進科學施肥用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種肥同播技術,即將種子、化肥同時播入土壤的模式。該技術省時、省工、節省勞作成本。同時,還確保苗齊、苗壯,提高肥效利用率,確保后期畝產量和質量。
第一,種子要求。發芽率90%以上,單粒率85%左右。同時,由于后期不間苗、不追肥,為確保苗齊、苗壯。選栽種子質量務必要好,要求:顆粒飽滿、大小均勻、芽率達標。建議,選抗逆、豐產好的品種。
第二,肥料要求。一般用的復合肥,像尿素、氯化鉀等,與種子同播容易燒苗。而且,存在污染地下水的情況。由此,不建議作種肥用。考慮此,用肥多選控失肥,根據土壤營養成分,結合本地用肥習慣,選擇比例適合的含氮、磷、鉀的控失肥,40~50 kg/667m2,作為底肥一次施用[3]。
第三,播施要求。該技術對配套種肥同播機械要求高,至少能達到這樣的播施標準:種子距地表5 cm左右,化肥與種子的距離5 cm以上,播種苗間距26~28 cm,行間距控制在60 cm左右。
第四,其他應注意問題。種肥隔開,施肥在種子側下方8~10 cm。土壤墑情適宜,不干不濕。早期種子,需經包衣處理,以減少病蟲害影響。下種時,留意施肥、用種情況,避免出現漏肥、漏種。蓋土不嚴,人工補蓋,確保下種質量。尤其注意,普通復合肥與普通尿素不能作種肥。
配方施肥技術,依據土壤肥力,結合玉米需肥規律,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采取合理的施肥方法,以最大程度提高肥料利用率,確保玉米產量。該施肥技術關鍵環節,包括:深施基肥、用好種肥、分層追肥。
第一,深施基肥。基肥,又稱底肥,為播種前施加的肥料。基肥的作用,培肥地力,增加養分,疏松土壤,滿足玉米苗期、中后期生長營養需求。基肥的組成,以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通過秸稈還田、栽植綠肥、腐熟人畜肥、施加化肥等方式完成。一般,隨秋深耕,施入所有有機肥、50%的氮肥、80%的磷肥。
第二,用好種肥。種肥的作用,促進種子萌發,補充幼芽生長養分。當前,主要以化學肥料為主。考慮到氮肥易爛種,由此,種子與化肥要分施,深度10 cm。用肥數量,氮肥總量10%,基肥后全部磷肥。同時加充分腐熟的人畜糞,20~30 kg/667m2。
第三,分次追肥。提苗肥,沒用種肥的地塊,追施提苗肥,數量與種肥相當,用腐熟的人畜糞,20~30 kg/667m2。孕穗肥,拔節到抽穗,為需肥敏感期。此時,正值雌穗小穗分化盛期,養分需求量大,需要充足的養分和水分。此期追肥,以用氮素肥,占總氮肥40%。用法,溝施。配灌水用,肥效顯著[4]。花粒肥,玉米進入生長期,籽粒干物質積累盛期,此時90%以上的干物質積累源自光合作用,期間務必要保持葉片常綠,延長葉片功能。考慮到此時植株高大,不適合機械田間作業。由此,建議用滴灌或自壓軟管灌溉,隨水滴施5~10 kg/667m2噴滴灌專用肥或其它氮肥。或者,人工開溝,加適量涂層氮素,以延長氮肥釋放速度,延長肥效。
第四,葉面施肥。該用肥操作簡單,肥效元素運轉快,是很好的根外追肥方法,尤其適用缺素癥的治療。葉面肥的種類主要有微量元素葉面肥,稀土微肥,有機化合物葉面肥及部分生物調控劑等。多數情況下,需結合打藥等措施施加。
水肥一體化技術,將施肥與灌溉融為一體,以壓力灌溉系統為動力源,將可施肥以可溶性固體肥料或液體肥料配兌成肥液的方式,與灌溉水一起經灌溉系統準確輸運到作物根部。借灌溉施肥,需依據作物生長需求而定,結合全育期的需肥特點,定時、定量的補充水肥,按比例調整,滿足玉米生長期各營養需求。施肥技術要點:
第一,控好施肥量。以測土配方施肥,確定不同生長期玉米所需肥料種類及數量。施肥時,準確掌控劑量,不宜多,多則污染環境;不宜少,少則發揮不了效果,注入液肥濃度控在灌溉流量的0.1%最佳。比如:灌溉量為50 m3/667m2,注入液肥量則為50 L/667m2。
第二,分期施肥。用肥種類不同,施肥方法不同。一般情況下,磷肥、鉀肥,需同種肥一次施入。氮肥則要分期施入,施種肥時,同加20%的氮肥。剩余的氮肥,需按玉米拔節期(40%)、大喇叭口期(20%)、抽穗開花期(20%)采用壓差式施肥罐法水肥一起施入。
第三,灌溉施肥。追肥前要求先滴清水15~20 min,再加入肥料,一般固體肥料加入量不應超過施肥罐容積的1/2,然后注滿水,并使肥料完全溶解;提前溶解好的肥液或液體肥料加入量不應超過施肥罐容積的2/3,然后注滿水;加好肥料后,每罐肥一般需要20 min左右追完;全部追肥完成后再滴清水30 min,清洗管道,防止堵塞滴頭。就施肥效果來看,節水、節肥效果顯著。同時,還有利于改善微生態環境,減輕病蟲害。
第四,節水。露天條件下,微灌施肥較傳統的大水漫灌,節水可達50%。
第五,節肥。相同作物產量情況下,水肥一體化較傳統施肥,能節省肥料40%~50%。
第六,改善微生態。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克服因灌溉而造成的土壤板結,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大等問題。
配肥改良土壤,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配施改良劑,加用深松深翻、側深施肥等技術,以提升土壤墑情,增強土壤的保水、安肥能力。
第一,秸稈還田。玉米秸稈還田,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確保土壤墑情,起到減肥增效的目的。為確保還田效益,幾個關鍵點應把控到位:
1)粉碎秸稈。秸稈鮮鐮,不超10 cm。或者,以機械粉碎,避免秸稈長而壓土不實。
2)補施氮肥。還田的秸稈,在土壤分解過程中,會損耗一定的氮素,出現與幼苗爭奪氮素的情況。由此,避免缺少氮素,應適量增施尿素,5~10 kg/667m2。或者,增施碳銨,20~30 kg/667m2。
3)足墑還田。秸稈分解期間,會因吸水而降低土壤墑情。由此,為確保還田效果,務必做到足墑還田,適時澆水,以保證秸稈與土壤緊密接觸,確保還田質量。
4)數量適宜。控好還田量,不宜大,以免影響作物生長。適宜用量,300~400 kg/667m2最佳。
5)加深耕層。深翻深施,以大中型機械,加深耕層,耕深20~25 cm。還田玉米秸稈,應在10 cm以下耕層,耙平壓實。
第二,增施炭基肥。炭基肥以農林廢棄物為原料,經特殊工藝加工或低溫厭氧炭化后,可制備高效環保肥料。當前市場售賣的有炭基有機肥、炭基玉米、玉米專用肥等。經推廣施用,有增效、增產、節肥、改良土壤等功效。
中產田施炭基玉米專用肥,800~900 kg/hm2。隨播種用,施用種側下方5 cm處,可不用追肥。
高產田可作基肥用,用量900~1 000 kg/hm2。隨播種用,施用種下方10~15 cm。后期,滿足高產目標。可在大喇叭口期,根據作物長勢,適量追氮肥1次。
實現玉米施肥減量增效的目的,務必要將施肥與農藝技術優化相結合,嚴格遵循因地制宜、有序推進、保障生產、節本增效、量質并重、保障安全、統籌兼顧、綜合施策的原則,做到總量控制、區域調控、有機肥替代,并同步有選擇性地推廣種肥同播技術、配方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土壤改良配肥技術體系,以形成集高產高效的綠色增產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玉米單產,真正地實現減量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