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美玉
(昌邑市都昌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昌邑 261300)
辣椒味辛、性熱,營養豐富,食用辣椒可解熱鎮痛、預防癌癥、增加食欲、幫助消化、降脂減肥等。辣椒是一種滋味特殊、微量元素含量多的蔬菜,市場需求量大,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在辣椒栽培技術方面,主要是選用良種、培育壯苗、培肥地力、科學防治病蟲害。
溫室大棚辣椒要選用耐低溫、適合密植、果肉厚、抗病力強、產量高的品種。在挑選辣椒種子時,要根據溫室大棚的土壤狀況、溫度、濕度情況等,同時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挑選辣椒品種。重點是要確保辣椒早熟高產的優勢。
挑選飽滿、完整無破損的種子,并且對種子進行滅菌處理,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對種子提早實施光照處理,光照的時間確保超過24 h。進行光照處理后,再對種子進行超過2 h的浸潤操作,使黏附在種子表皮上的病菌孢子與種子剝落,再將種子放在消毒液中實施消毒滅菌處理,最后將辣椒種子放入紗布袋中,紗布袋要做的大一些,以便于翻動種子,并且透氣性好,這樣利于種子發芽快且整齊,催芽溫度要保持在29℃左右[1]。
要結合辣椒種類的特點以及本地區的氣溫環境來處理土壤。一般情況下,需要深翻土壤,深淺需要控制在25 cm左右,保持土壤平坦性及松散性。在土壤處理的進程中,施用適量的三元復合肥,充分腐熟優質的農家肥,均勻深施,充分發揮農家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的作用。
播種前用72.2%的普力克水劑500~600倍液噴灑苗床。每1 m2苗床播種20~40 g,把催好芽的種子與其5~6倍的濕沙攪拌均勻,撒播在苗床上,覆土0.5~1 cm,蓋上地膜。出苗前不需通風,盡量提高溫度,夜間保溫,白天溫度25~30℃,夜間溫度15~20℃。出齊苗后揭掉地膜。齊苗后要增加光照時間,適當通風降溫,不斷增加通風時間與通風量。移栽前要適當降溫煉苗,利于移栽后緩苗。
辣椒出苗后,要根據本地區的氣候環境,挑選適宜的時間段,移栽辣椒幼苗。為保持辣椒的根系完整要早移栽,這樣對根幾乎無傷害,有利于提高辣椒的產量與品質。分苗一般在幼苗3葉期進行營養缽分苗,分苗后要澆透水,利于緩苗。分苗后要立即采取措施保溫增溫,一般白天溫度28~30℃,夜間溫度16~20℃,白天溫度過高時,可適當遮陽降溫。緩苗前一般不通風。緩苗后,要逐漸加大通風量、適當降溫。溫室大棚光照如果不足,會造成植株徒長,發育不良,影響產量,應選用透光性好的聚氯乙烯無滴膜,保持膜面干凈,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盡量早揭晚蓋草苫多見陽光,即使遇到陰雪天氣也要適當揭開草苫見光。土壤表面發干時滴澆一次透水,以后適當控制澆水促進根系發育。可進行2次根外追肥,噴灑0.2%磷酸二氫鉀和0.3%尿素混合營養液。
在定植前5~7天,將溫度逐漸降低至13~15℃進行煉苗,為定植后快速緩苗創造條件。
一般來說,當辣椒幼苗長出5~7片真葉時,就可實行定植。在辣椒栽培的進程中,應該嚴謹把控辣椒的種植密度,促進辣椒品質以及數量的提升。辣椒的種植密度與其種類密不可分,假如是早熟種類,株距控制在23~26 cm,種植行距在50~54 cm最好。例如是晚熟種類,株距控制在50~60 cm,行距把控在60~67 cm。
在1—3月,光照時間短,注意保溫防凍,每天放風時間很短,少放風或者不放風,進行二氧化碳施肥,盡量提高棚內溫度,同時大棚后墻可懸掛反光幕利于提溫。入春后,隨著天氣變暖,逐漸加大通風量與通風時間。
定植后,澆一次緩苗水,然后控水蹲苗。澆水不當會出現落花落果現象。目前滴灌澆水為最好,根據辣椒的生長狀況,采取小水勤澆的方法澆水。最好狀態是維持土壤表面干爽,但土壤內部已浸透。當土壤表面也顯現潮濕的形態時,需要降低灌水量,預防濕度過大。當門椒長到3 cm左右時結合澆水開始第一次追肥,使用優質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l5-15)15~20 kg/667m2,以后根據辣椒的生長情況每澆2~3次水追肥一次。為了確保辣椒的質量,追肥注意一定要多用有機肥,少用化肥。進入盛果期可噴施0.3%磷酸二氫鉀營養液。辣椒掛果之前不要提供過多的肥料,當辣椒整體掛4~5個果實時,可以提高肥水量。辣椒在花期時,想要增加辣椒的開花數量,可以噴施葉面肥[2]。
為了防止辣椒倒伏要進行輔助吊枝,要在封壟前結合除草培土5~6 cm。株高25 cm左右時,把植株分叉以下葉片以及葉腋上的側芽全部摘除,利于透光通風。開花時需用25~30 mg/kg番茄靈噴花保花保果,促進生長。門椒坐果后開始噴灑光呼吸抑制劑亞硫酸氫鈉,用藥4~8 g/667m2,濃度120~240 mg/kg,每隔7天用一次,噴3~4次,濃度由低到高,增產20%左右。辣椒生長后期注意要及時摘除老葉、病葉,以減少病害的發生。生長后期,植株生長緩慢,易落花落果,可采取剪枝再生措施,促使重發新枝開花結果。剪枝是把第三層果以上的枝條留2個節后剪去,第二天噴灑70%甲基硫菌靈800倍液防病。
檢疫是指在辣椒栽培過程中加強對辣椒種子、植株、生長環境的疫情檢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將待種植的辣椒種子放在磷酸三鈉中進行浸潤,挑選出品質不好的種子,讓辣椒種子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得到提高;第二,強化對辣椒植株的疫情檢查、觀察與管理,詳細觀察辣椒植株的生長發育狀態,當發現打蔫、倒伏、病斑、蟲卵等情況,馬上實行清理或防治管理,有效預防病蟲害的擴散;第三,對辣椒植株生長條件的檢疫,需要確保辣椒種植大棚內的溫度與濕度相對平衡,適當進行通風,有利于確保大棚內部的空氣質量,給予辣椒良好健康的生長環境。
農業防治是憑借科學的農業方式與操作,對辣椒植株的生長條件進行處理,對辣椒植株、土地等傷害偏小,是辣椒病蟲害的重要防治方式。辣椒種植要與非茄果類作物輪作換茬,減少病害發生。選用高抗多抗良種,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合理的灌水,科學使用肥料,合理調節有機肥料的比例,保證辣椒植株在肥料適宜的土壤條件下發育。對土壤中殘留物、雜草要及時清理,及時將辣椒種植過程中的病葉進行摘掉,并進行焚燒。
物理防治主要是安裝遮陽網和防蟲網進行遮蔭、防蟲,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白粉虱對黃色有強烈的趨向性,可在大棚內設置黃板誘殺成蟲。棚內可懸掛藍色粘蟲板誘殺斑潛蠅、薊馬等害蟲。
用10%多氧霉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防治灰霉病。可用0.6%苦參堿水劑2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白粉虱等。還可以人工繁殖釋放麗蚜小蜂防治白粉虱。
7.5.1 臍腐病是辣椒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病害主要是由于植株缺鈣導致的。農民在灌水進程中對水量把控不合理,致使土壤鹽量較高引起缺鈣,所以防治臍腐病需要從灌水開始,首先要控制澆水量,降低因為過多澆水導致的土壤鹽分增加。另外,也需要對植株進行補鈣,應為植株噴灑0.1%~0.3%濃度的氯化鈣。
7.5.2 白粉病是辣椒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主要防治措施:在種子挑選時要盡可能挑選抗病能力強的種類。增加土壤的透氣性,確保大棚溫、濕度平衡,進而降低白粉病的發生。
7.5.3 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主要危害莖、葉、果實,病葉出現暗綠色斑塊,并迅速擴大,使葉片大部分軟腐易脫落,莖與果實染病也產生暗綠色斑塊,最后植株萎縮死亡,俗稱“死得快”。可用8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每隔7天噴霧一次,連噴3次。
7.5.4 病毒病常見的有花葉、黃化、壞死、畸形四種,也引起落葉、落花、落果,嚴重影響辣椒的產量與品質。發現病株后要及時拔除,用50%菌毒清水劑200倍液,噴霧防治。同時要通過防治蚜蟲減輕病毒病的發生。
7.5.5 斑潛蠅是辣椒植株種植中最常見的蟲害,處理斑潛蠅的最佳階段是在斑潛蠅卵的孵化期,在這個階段實行化學藥劑的噴灑可以取得較好的殺蟲成果。可以選擇1.8%阿巴丁3 000倍液進行防治。
7.5.6 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葉背葉面均勻噴灑。
溫室大棚辣椒是在反季節進行辣椒種植,采用溫室大棚的保溫性來推進辣椒的生長發育。從種子選擇、土壤處理、科學育苗、肥水控制等方面強化辣椒栽培技術的管理,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對辣椒進行科學病蟲害防治,推動植株健康生長發育,進一步提升辣椒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