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侯
(永勝縣農業廣播學校,云南 麗江 674200)
當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前提。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不僅包括先天的能力還包括后天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其實農民在現代化的潮流中,也渴望發展,渴望新的技術。不論這是對利益的追求還是為了發展,農民科技培訓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對農民的繼續教育,并不是要求全縣的農民都必須參加。這如先富帶后富是一個道理,國家應先培養出一批實用性具有先進技術的人才,然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現階段要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就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這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要求。在當代社會中,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依靠傳統的種植經驗和簡單的農業技術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大量實例證明現代農業應借助現代化的生產工具與生產方法,發展特色農業,規模經營,系統管理。發展可循環綠色農業首先需要實用人才作為領頭羊的作用,但是提高農民的整體素養才是關鍵。現代化農業要求農民除了基本的農業技能外還需要具備其他的實用性技能,學會使用現代的科學技術,生產理念進行農業種植。所以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刻不容緩。
永勝縣作為云南省2020年新脫貧的貧困縣,其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素有“滇西北糧倉”、“魚米之鄉”之稱。水稻、花生、烤煙、甘蔗是其主要農作物。全縣漁業,畜牧業規模宏大。永勝程海還以盛產天然藻類蛋白。永勝縣農業基礎雄厚,農業歷史悠久,有龐大的農民團隊,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永勝縣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永勝縣人口居麗江首位,而2010年麗江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鎮化率只有20.39%,這就代表永勝縣的農村人口較多,農民基數龐大,人力資源是永勝縣的一項重要資源。對于農業科技培訓,我們不需要人人都參加,只需要從這龐大的技術中選取少數的實用性人才,進行培訓,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先富帶后富,永勝縣農業遲早會迎來新的發展。
現代社會發展農業,若還想通過單純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獲得收成,已經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正如前文所說,要想更好地發展農業,不僅需要實用性人才的領導,更需要農民的自身素養有所提高。而繼續教育,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就是重要手段之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了服務均等的要求,其中就有對農民工實行就業培訓,繼續教育等教育服務項目。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農業的技術含量和知識儲備對農業產量和質量有著重大的影響。現代社會農民屬于教育的最底層,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沒有競爭力。農民需要掌握先進的知識和技能,在為謀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永勝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農民科技培訓,開展技術教育。這是對國家政策的響應,同時這也為永勝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雖然永勝縣已經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但是繼續教育仍然要繼續堅持下去。技術每一天都有可能在進步,學習永無止盡。農民的科技培訓應該長期堅持,并落到實處。
我國的農業培訓還沒有形成成套的系統體系。在我國技術培訓更多的屬于一種規劃,一個政策,一項指令,由各個縣自行安排,導致了有些面子工程。
首先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為農業科技培訓提供法律上的強制性保障,在這方面,韓國早在1900年就制定了《農漁民發展特別措施法》。
其次國家應該統籌兼顧,宏觀調控。法國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對農民科技培訓做出規定。法國政府要求農民必須強制接受培訓,然后持證上崗,然后就能得到國家的相關優惠補貼。有約束也有獎勵,然后農民們才有學習的動力。當然我們并不要求所有的農民都必須培訓學習,現階段來講這是不切實際的。但我們可以強化國家對農業科技培訓的干預力度,激勵農民參加培訓。
另外國家應該建立激勵政策。發揮政府的經濟導向作用,利用政策補貼,按照相關規定適當給予職業院校農業培訓經濟補貼,使職業院校自愿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激發其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在保證學校支出合理培訓成本的前提下,允許學校抽取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將其納入學校公用經費。增強院校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積極性。
各地政府,各職業院校應充分認識到發展高素質農民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各、方應該借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加強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科技培訓的國民知曉度,讓農民知道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廣泛宣傳本校開展農民繼續教育,總結推廣職業院校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成功案例,成果經驗。激發農民參與繼續教育的熱情,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到繼續教育的大軍中來,推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
本校永勝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是一個中專院校,屬于高職類院校。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技術人才是高職類院校的一個重要特色。而農民科技培訓應該強化這一環節,農民在學校學習的文化知識同時企業的技術操作,或者從企業中聘請優秀教師。將兩種教育途徑相結合。這被稱為雙元制,這是德國教育的特點。
現在院校的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比例失調的現象。大部分專業設置為種植和養殖,相較于這些,流通加工這方面的專業開課只有一小部分。這樣僅僅拘泥于種植和養殖無異于閉門造車,缺乏開拓性、外向型農業技術人才,農業生產規模只會停滯不前,農業發展也將不會迎來新的飛躍。另外專業的設置應該迎合地方產業特色。永勝縣地理環境優越,適于水稻,甘蔗等農作物種植。所以本校應針對區域特色,打造本校的專業特色。例如湖北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該工程以村為單位,在培訓內容的安排上,結合湖北特色,確定了優質稻、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牛、魚等42個主導·產品或特色產品。
當前,農民繼續教育的資源匱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校缺乏相應的硬件設備,辦學條件較差。這是由于國家對農民科技培訓方面的機制不健全,國家沒有設立專項資金,導致資金匱乏。師資力量薄弱。前文已經講到,學校應該利用與企業合作的機會,向企業聘請優秀的技術人才任教。但是理論上雖說如此,農民的繼續教育是一種不賺錢的買賣,社會上很少有企業愿意投資主要還是要靠政府的支持。所以農民的科技培訓若無政府的支持,將面臨既無學習,又無教師,還無資源的情況。盡管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做出了努力,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實踐中的結果并不令人滿意。所以說征求優異的教育資源是本校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的重中之重。對于本校教育資源匱乏,學校可以嘗試借助大數據技術,多渠道整合農業教育資源。同時本校也可以與其他學校建立資源共建共享,友好合作。將學校的實訓基地與其他學校的農民科技培訓資源共享。
現代科技發展迅速,本校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應該借助當代科技工具,實現培訓短平快的特點,探索“互聯網+培訓”的模式。農民和普通學生不同,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學校的學習。所以學校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可以利用互聯網,采取直播錄播的模式進行教學。實現碎片化、靈活性、實用性培訓。學校應爭取將技術培訓送到鄉村和群眾家門口。例如采取“移動教室”“鄉村學區”“田間學校”等方式,實行“送教上門”。
當代社會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國家為了培養培養多元化的農業人才,開展了大量的培訓。這些培訓大多基于對本土農民的培養,主要針對當地農民的務農能力,以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而本校對于農業科技的培養,首先應該基于政策的要求,然后針對本地農產品特色,地理環境特色設置專業知識的培訓課程,其次學校要充分發揮與企業的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技術水平。這樣本校將為永勝縣培養一批優秀的農業技術人才,推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推動永勝縣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