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
(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地質災害,主要是受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影響下造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自然環境具有巨大破壞性的一種嚴重地質災害現象。近年來,伴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資源開發與工程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加強,但是在經濟社會建設活動的不斷擴展與深入的背景下,受各種因素影響,也引發很多地質災害問題,各種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等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了極大地損傷和威脅,也是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嚴重影響了其和諧、穩定程度,也會對于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防治治理地質災害,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當中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為了有效防治地質災害發生,在今后工作當中,應當將地質災害勘查預測工作充分做好,為防治各種地質災害提供有效參考,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與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滑坡是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是在山體的斜坡局部保持穩定情況下,斜坡上方的巖體、碎屑等沿多個破裂滑動面滑落下斜坡的現象。山體滑坡時存在滑坡體、滑坡壁、滑坡面等結構,結構的組合方式不同,滑坡發生之后的事故嚴重程度也會明顯不同。比如很多礦產地區因礦石開采容易導致嚴重的塌方,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而農村地區的土體滑坡影響范圍就相對較小。但是對任何地區,都需要加強對滑坡的重視,做好預防和治理工作。災害發生后,應做好生態修復工作,重建地方生態環境[1]。
這項勘探技術的基礎是在人工條件下激發地震波,研究和分析地震波在巖層中的傳播規律,從而有效地處理淺層地質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記錄每個測點的波形時,應使用相同的偏移量完成激發和接收,有效記錄時間變化,反映地下地質異常,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數字解釋。該勘探技術的主要原理是:由于巖層彈性特性的巨大差異,人工地震波通過巖層界面時會通過反射和折射形成。然后,通過應用專業儀器,記錄和分析地震波的傳播和波形特征,推斷和計算所需的地質參數,了解和掌握巖石結構和性質,提高勘探效率和質量。
該勘探技術的工作原理與常規電阻率法相同,均為直流電阻率法。該技術的主要特點是不僅工作效率很高,而且可以獲取大量的數據信息,測點距離小,能夠準確地測量地下電異常。但在具體應用中,該技術主要是根據巖土體導電性的不同來完成勘探工作。電極可一次布置,可大大控制和減少因設置電極而產生的干擾和故障,確保更準確的勘探。
目前,GPS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質災害調查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技術具有操作輕便、定位精度高、不受天氣影響、可實現全天候監測和探測等優點。但是,該技術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對于一些監測精度要求較高的勘探工作,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在具體應用中,應科學處理滑坡災害監測精度、位移和復測周期之間的關系,以確保勘探質量,有效簡化過程,降低成本。
在人類的不斷運動下,滑坡地質災害發生頻繁,而對于滑坡來講,又受到地質規律的控制,屬于地質災害中的一種。因此做好滑坡地質災害勘查與防治工作對保障人民經濟財產安全有著積極的影響。通過對地質情況進行分析,在找出治理措施的基礎上提高治理效果[2-4]。
大多數的地質災害都和同期雨水量有著密切關系,例如,南方大規模持續降雨過程中,各個地區的山體都受到了雨水的侵蝕作用,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地質滑坡災害現象。需要在當前的工作中,結合水文氣象進行印象因素分析,前期對于當地的地質情況進行有效的分析工作,也就結合當前區域的現狀進行有效的分析,也就使得滑坡地質的發育情況被充分認識,可以獲得許多處理地質滑坡災害的經驗,在災害發生時可以盡心更有效的處理和控制,將更多的人為技術應用到其中,避免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當前常用的人為技術手段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要求能夠對一些較陡的邊坡區進行邊坡防護和治理。就從而降低孔隙水壓和動水壓力,防治降雨對于土體的侵蝕和破壞。當前可以在滑坡區域的坡面上修建排水溝,讓大量的雨水有地方可去,不至于在侵蝕破壞坡面。第二,加強對山體的生態養護,通過種植植被增加植物的涵養水源的優勢,降低水源對于土體內部的危害。
水是影響滑坡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會將大量土石帶走,使斜坡結構穩定性出現很大下降,因此為了對滑坡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必須要加強水體治理,具體的措施如下:①將地表水排除,將排水渠與盲道設施建設在地面中,對地表水加強引導和攔截,以免地皮表水滲入至斜坡面,控制和減少滑坡發生概率。在加強建設攔截設施基礎上,在地表種草種樹,推進綠化工程建設,使土體得到有效穩固避免出現水土流失。②地下水排除。滑坡災害首地下水因素影響非常嚴重,必須要加強治理,相較于地表水,地下水具有隱蔽特征,不可以進行封堵,因此可以設置盲溝進行節水,將斜坡周圍的地下水有效疏導,還可結合斜坡實際情況鉆群孔,把斜坡區域地下水引出;③有些較大坡度,且存在河流的斜坡,可以構建“丁”壩,避免河水進入到斜坡區,對斜坡體造成沖刷。
在進行抗滑樁施工時,做好施工季節的選擇十分關鍵,盡量避免在雨水過多的季節進行施工,也就較少了外部不確定因素對于整體施工質量的影響。在施工工作之前,需要進行排水工作,檢查地下管線設施,如果地下存在著管線等需要進行處理,避免其對于工程施工產生嚴重的影響。在施工工作之前的技術交底工作也是十分關鍵的,需要嚴格按照施工圖紙進行施工,做好每一個工序的全面檢查和有效分析工作,使得整體的工程質量獲得應有的保證。每一道工序施工都有應該進行全面檢查核對之后再進行后續的作業工作,保證施工的有效性。在施工中遇到了下雨等不利天氣時,應該做好防雨和排水的工作,搭建雨棚等,保證孔內的安全性,進行正常的通風、照明、排水施工作業。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地震災害的觀測能力越來越強,目前已經擁有了多種地震災害監測的防范,也可以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在滑坡地質災害的處理過程中,可以利用前期的信息技術進行地質環境信息的全方位分析和實時的檢測控制工作,做好數據處理與分析。常見的滑坡地質災害的檢測技術手段可以分為兩種:第一,宏觀監測技術,通過人工經驗的和視覺進行有效的監控工作,也對于地質災害之后的山體傾斜程度等進行觀測,及時撤離,也就減少了滑坡等后續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二,微觀監測技術手段主要以地球物理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實現了對于滑坡地質災害數據的有效監測和預測分析工作。
在防治滑坡地質災害過程當中,還應當進一步加強管理工作,滑坡災害高發區,不可開礦、取土或者建設工程,也不可砍伐、放牧,定期觀測滑坡情況,做出精準預報,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5]。
客土噴播是把客土和種子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在坡面上噴灑,在噴灑種子的同時,也給植物創造了生長環境,充分利用植物提升地表土層的穩定性,恢復山體滑坡過后的生態損害,也能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植被生長之后,能固結邊坡表土,減少由于雨水沖刷造成的影響,降低水土流失速度。植物的根系能深入地下,提升邊坡表面對地表徑流的抵抗能力。客土噴播在侵蝕面比較明顯的高大邊坡中應用效果較好。噴播時,應該先進行邊坡的整理,然后在邊坡上設置植被網。植被網設置順序是從上到下,而且要保證網和坡面之間保持平順,保證結合效果。完成噴播工作后,要做好覆蓋和養護工作。由于該技術的機械化程度很高,所以施工效率高且施工效果好。施工人員應結合邊坡的情況做好控制工作,應將混合物充分拌和均勻,確保噴播工作的效果。
植袋袋按照一定比例的種子、保水劑、肥料和土壤放在無紡布袋子中,制作成植生袋。在施工的過程中,用錨桿施工工藝將植生袋固定在石質或土質邊坡上,當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滿滿填充對邊坡起到固定作用。植生袋一般應用在被加固的石質邊坡上。一般而言,植生袋施工的成活率較高,出苗快、運輸方便且施工簡單,但是在高邊坡施工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做窗格式混凝土肋,就很難進行施工固定(如圖1)。

圖1 植生袋技術
綜上所述,本文介紹了我國地質滑坡自然災害的特征,也分析了其發生的因素,從各個角度對于地質滑坡災害的危害進行了探索。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充分認識到滑坡地質災害的危害,進行有效的防治工作,樹立起全面管理的工作理念,從而提升工作的有效性和人們生活的安全性[6]。